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及實現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關系著學校教育的實踐變革與理論思索,對社會進步和個體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作為一種倡導師生合作、家校合作、校際合作的行動指向和價值觀念,具有鮮明的道德性、公共性、共享性,有助于整合學校教育中的個人與社會取向,破除學校教育中的公平與效率矛盾,減少學校教育中的合作與競爭沖突,突出學校教育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值得重點關注與推廣。然而,在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確立過程中仍存在教育功能弱化、教育關系單一,教育效果偏低、教育合作減弱等問題。因此,新時代下,深化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實現路徑,還需從教育共同體、學校合作文化、學校合作教學、樹立公共精神多方面入手。
關鍵詞: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教育共同體;核心素養;公共精神
“面向2035的學校教育”項目研討會表示:為實現以質圖強、增值賦能、提質培優,促使教育合作現代化,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必須認真貫徹二中、三中與四中全會精神,高度重視教育發展方針,正視不同類型的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為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撐。學校教育合作的價值取向根植于校園生活,結合人和學校的屬性,分析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合作滿足現代學校教育要求,既是學校公共場域使然,也是對成員的規范[1]。因此,在摸清學校教育合作取向緣由前提下,以“共育+互聯網”的學校教育合作模式,深化學校教育合作路徑。
一、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內涵與特征
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指的是以學校的組織運行為價值導向,指向學校教育內在價值,用以指導學校教育實踐,處理校內各類教育矛盾以及問題,且發揮學校教育作用的行動指向和價值觀念。合作,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發展,從而形成個體發展之間的共同體,更有利于達到更高的發展效果。學校教育合作取向,就是一種倡導師生合作、家校合作、校際合作的行動指向和價值觀念。這種合作取向的形成,破除了傳統的、單一的“授受”的師生關系,從秉承一種合作共生的關系,聯合家庭、社會、學校,形成全方位的合作教育模式,提高辦校經驗,緩解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盡可能地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為優質的環境。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特殊內涵,將決定它所具有的特征。首先,道德性。從道德視角來看,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具有較強的公共參與精神,具備強烈的合作意識、能力。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合作,教育合力將充分發揮,形成具備道德性的合作規范群體,能夠為社會公共教育貢獻力量。其次,公共性。從社會公共事業視角來看,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體現出整個人類共同的事業,力求達到教育公平與質量,通過合作能夠充分調動起各類教育資源的通用、配置,從而體現時代的公共倫理與價值訴求。最后,共享性[2]。從教育資源視角來看,單一的教育資源很難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合作價值觀的影響下,合作的范圍得到進一步擴大,不管是文化、歷史,還是課程、方法,都為學校教育資源的完善性帶來積極作用。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重點突出教育資源、經驗的共生共榮共享,從而實現教育的合作,達到教育提升的目的??偟膩碚f,合作作為跨領域和學科的內容,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需要長期堅持、不斷修正,在研究和思考中升華。合作既是核心素養,又是價值取向,在道德教育、知識教育和學校教育中,都對社會發展、個性化建設具有作用。因此,在學校教育合作中,要以“和合而生、和而不同”為原則,搭建合作性的教育理論、組織文化與實踐框架,促進學校教育合作的價值取向發展。
二、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教育目標
1.整合學校教育中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取向個人隸屬社會,社會離不開個人,個人與社會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判斷。現代學校教育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主張師生關系平衡,力求以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然而學校教育中往往會出現“斷章取義”的情況,過度的個人主義隨之出現,比如雖然從2018年的“成都會議”教育部就要求“減負”,但名校霸道、老師尷尬、補課如潮,整個社會充斥著“你好我好”的標簽,對個人發展的培養出現了“過度”的情況[3]。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確立,將個人與社會之間緊密結合在一起,倡導在個人發展中體現社會的責任與擔當,社會中生活、學習、工作均需要他人的幫助,合作也將成為個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媒介。
2.破除學校教育中公平與效率的矛盾一直以來,教育公平與效率都是教育界頗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兩者均是現代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與現實。但是,教育公平問題受到時代性、地域性等多重限制,以致于教育意識、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正是因為如此,多數情況下的教育往往更加注重教育效率,而忽視教育公平。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校數量、教育質量、教育模式、教育技術等方面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教育資源共享與合作成為可能。通過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確立,不僅僅是教育資源的均等化進一步實現,還促進了教育自由的人與自由意志的形成,從而更好地促進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教育效率也將同步提高。
3.減少學校教育中合作與競爭的沖突合作與競爭是學校教育中常見的兩種價值取向,學校教育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合作與競爭觀念,其中合作應是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競爭應是學校教育管理中的輔助手段。縱觀現如今教育事業發展中的各類競爭現象,以致于學校教育資源的區域性差異日益突出,諸如學區房、早教班、補習班等熱門教育現象的出現,進一步加劇了教育競爭,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較大的不良影響。然而,競爭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競爭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現實背景下也不允許沒有競爭。通過學校教育的合作價值取向確立,嘗試在合作與競爭之間取得平衡,在合作的基礎上參與競爭,樹立正確的競爭價值觀,能夠有效減少學校教育中的合作與競爭沖突,促進學校教育的合作與發展。
4.突出學校教育中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受教育評價方式影響,尤其是優質資源的缺乏,人們將目光鎖定在分數上。隨著新課改的推行,諸多地區學校開始探索教育改革,結合“核心素養”,確立教育方向,明確“培養怎樣的人才”。在教學安排、課程設置、活動開展等方面,立足“生命”意義與價值,將樂觀的氣質、陽光的心態放到學校教育合作中[4]。在我國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確立后,能夠以包容多元的心態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打破傳統的學生個體之間的割裂、孤立的狀態,實現學生個體的共通發展,更好地應對時代的挑戰。由此,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確立,進一步突出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三、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實現路徑
1.形成教育共同體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要求教育共同體加大合作力度,落實教育觀,從社會性發展、道德成長、學生學習、老師專業等方面搭建共同體關系。在老師群體中,搭建合作意識,以共同的專業發展為基礎,優化老師專業合作機制,促使老師合作,通過合作獎勵機制與競爭機制,促使老師共享資源、互相尊重。在學生合作中,集體主義作為班級提倡的組織,學生之間互相幫助有助于發展。集體價值導向關系著學生個體發展與價值取向,以競爭為紐帶的班集體,能夠化解“競爭-沖突”、封閉壓抑的組織形式。班級作為教育組織,并非單一的管理組織,我們應當將教學、教育放在一起,將合作作為依據,促使個體發展[5]。為了形成社會、學校、家庭合作的育人體系,建成集社會、家庭、學校教育于一體的教育框架,引導學生參與有教育意義、富有集體性的文娛活動;形成校際合作的發展觀,以共享、平等、合作為基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延伸合作區間和內容,更大范圍地實現教育資源合作與共享;從網絡建設增強國際學校合作,深化學校教育的國際和區域合作,通過加強中外、區域合作辦學,發展國際留學項目,促進國際教育合作和交流。
2.增強學校合作的組織文化學校既是文化的縮影,也是傳承、發展文化的載體,搭建合作型校園組織文化,讓學生在合作的空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一方面,明確學校的制度文化。鼓勵跨區域合作和校際聯合,削減競爭性教育導向,塑造良好的學校合作氛圍;以學校、學生、老師的內在發展為依據,創新教育評價方式,制定能夠促使校際合作的政策,助推學校教育合作均衡發展;鼓勵團體研究與團隊合作,弱化競爭機制,增強師師間的合作交流,通過多種綜合評價,避免過分競爭。另一方面,明確學校合作的組織文化。學校組織結構具有冗長性、單向性、集權性等特點,學校組織應增強部門聯系,突破管理者、學生和老師間的隔閡,在全員參與的同時,搭建扁平化的校園合作組織;通過共享與合作理念,增強協同意識、合作精神,形成共榮合作的共性關系;通過增強教學、行政、科研組織的合作力度,加大外部組織交流,擴充研究機構、學校和企業的共享程度;通過學校墻報、建筑物等物質文化,深化合作文化影射,形成良好的教風與學風,落實學校教育合作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
3.搭建學校合作的教學體系教學作為學校教育合作的重點內容,也是落實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途徑,所以需要從教育內容、方法與評價中,深化教學體系。對于合作內容,合作能力是終身教育和學校教育必備的方面,應該通過合作學習能力,提高活動交往和共同生活的能力。同時,創新教育方式,分析教育意義,深化合作學習內容,審視道德意蘊,體現道德使命,培育道德交往形式,超越競爭性的道德教育。合作性學校教育作為合作性生活態度與合作性價值觀的綜合體現,為實現合作教育價值,應做好引導,將學生合作和學校交往變成道德轉換的途徑,從價值理念進行引導。學校教育由學習環境、教材、老師、學生共同組成,為激發合作學習價值,要充分利用學習環境、教材和老師的輔助功能,增強引導,杜絕教學失衡;營造合作的學校教育環境,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優化學習資源,調整學習模式。另外,結合現展將創新應用到教育測評中,將合作能力與創新思維貫徹到多元測評中。學校教育合作屬于階層較高的能力,是思維活動、創新能力、情感交流、多種知識的綜合體現,因而合作價值取向也是評價現代學校教育合作價值取向的重要依據,需突破傳統陳舊單一的評價標準,通過發展性、多元全面的教育評價形式,在綜合測評中,尊重個體差別,還原育人本質,排除人為的過度競爭。
4.樹立公共精神樹立公共精神,就是突破個人功利與私人眼界,改變以往的行為方式,形成良好的公共態度。首先,建造學校合作的公共生活。打造公共課堂,結合主體差別,對個體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通過同輩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對公共生活的認同感;打造公共的生活空間,結合學生差異性、主體性,用發展的態度關愛學生,引導學生加入到民主管理中,形成個體責任;豐富公共生活,從公益社團、學生組織等方面,豐富學生實踐,在自我管理中形成公共責任和學習意識。其次,增強生命關懷。關懷是正向的,精致的“利己主義”將個人才華用于謀求利益上,罔顧社會與時代要求,和公民道德完全相反。建立公共生活,要求學會善良與關懷,在關懷中深化合作教育[6]。最后,增強公共交往水平。學校生活屬于公共生活的范疇,是老師、學生等在校者共同生活的環境,在校期間,學生不僅要學知識,還應當學相處,以適應生活節奏與社會發展。學校公共生活作為異質的交往活動,同時也是多元共生的交往狀態,需要在平等對話的空間提高理解能力,培養公共交往水平。
參考文獻
[1]郭佳瑋,王圣禎.中學生生態責任教育的價值及理路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20(23):75-76+97.
[2]段兆磊,丁琴.學校教育空間和社會空間跨界交流與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基礎教育研究,2020(07):8-11.
[3]王漢江,姜伯成.新時期職業院校加強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13):26-32.
[4]廖聰聰,曾文婕.面向未來的價值觀教育課程體系設計與實踐——澳大利亞價值觀教育課程述論[J].基礎教育,2019,16(06):73-81.
[5]曹國慶,楊學鋒.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中職學校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8):182.
[6]段淼.新媒體環境下科普場館與學校合作開展科學教育路徑[J].百科知識,2020(24):23-24.
作者:叢紅艷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