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自殺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當前的大學生相比較其他同齡人而言,自我意識更為強烈,有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遠大抱負,所承受的壓力較大,期望較高。大學生在校期間需要自行處理生活上各個方面所出現的問題,這對于一個生理、心理上均還不成熟的學生而言,本來就具有非常大的挑戰,現實極容易給他們的心理造成重大打擊,極易出現厭世、輕生的心理。
一、大學生自殺的主要特點
1.大學生自殺率呈現上升趨勢
有研究人員對近五年大學較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進行了學生自殺人數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生自殺率在近五年呈現出了上升趨勢。社會結構的巨大變革對于學生心理的影響非常嚴重,這也是導致大學生自殺率上升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業壓力大,讓學生走出校園的那一刻就開始迷茫;社會結構、工作節奏的變化,讓學生難以適應。
2.大學生自殺誘因既多樣化又相對集中化
大學生自殺的誘因受到生活環境以及個人三觀的不同有著一定的區別,但是又有某些方面相對較為集中。據調查,高校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是:感情問題、人際關系不協調、學業與就業壓力、精神和心理障礙等。大學生心智還不夠成熟,抗壓抗挫折能力較弱,情緒波動較大是大學生自殺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3.自殺與學生自身精神障礙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據調查,我國大學生自殺事件中,多數自殺的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人格缺陷非常嚴重。感情上、學業上、生活上所出現的種種問題,導致學生出現了抑郁、悲觀、自卑心理,對未來的生活毫無希望,最終使得學生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4.存在性別與年齡上的差異
在調查的高校自殺人數當中,女性學生所占的明顯較高。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與女性自身的性格特點以及心理特征有著一定的聯系。女生通常較為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感情較為脆弱,依賴性較強,這些都是導致女生自殺比例較高的原因。同時,調查結果還顯示,低年級的學生自殺人數較多,是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
二、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完善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提高教師心理輔導能力
學校應該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提高學生自我心理問題的認識能力,讓學生以一種正常的心態去看待心理問題。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出現才是高校工作的重點,要把一切問題控制在最小影響范圍內。學校在學生面臨生活上重大事件時,如生活家庭變故、學業與就業壓力、感情挫折等,要及時組織專業的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增強學生的抗壓抗挫折承受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影響程度,減少學生心理疾病出現的可能性。學校學生直接管理人員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在正常工作之余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通過心理學知識來更好的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掌握他們的心理發展動向,更好的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教師一定要知道學生想要的是什么,害怕的是什么,失望的是什么,了解了這些才能夠找準切入點,才能夠切實有效的幫助學生盡快擺脫心理疾病的困擾。
2.對自殺高危人群密切關注,及時解決
通常情況下,高校自殺高危人群所具有的特點為:第一,生活上出現了重大事件如學業失敗、家庭變故、嚴重人際關系問題、感情受挫等,這些事情對于一個大學生而言,造成的打擊較大,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第二,有明顯的心理障礙或者人格缺陷,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且不常與人交流,始終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第三,對生活充滿失望情緒,對未來沮喪毫無興趣,表露過自殺傾向的學生。學校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強對學生心理活動的了解與掌握,在確定了自殺高危人群后,要對這些特定的學生給予充分的關注與心理輔導,一旦出現自殺行為,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對其進行救助與監護。
3.自殺事件發生后的善后工作
自殺未遂的學生通常心理狀況較為復雜,對于周圍環境較為敏感。學校對于自殺未遂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注與輔導,要更多表現出的是關愛、細心,堅決不能有歧視態度的出現。發動學生的家長、周圍的同學對學生進行心理治療,讓學生能夠找到生活的希望,同時也對學生二次自殺進行監護。此外,學校還要針對自殺學生周圍的學生群體進行心理教育,通過對自殺學生日常的生活行為以及心理變化進行分析,讓學生知道自殺的原因,如何看待自殺行為。通過一系列的自我思考、學校輔導行為,來緩解周圍學生的恐懼緊張心理,盡快的恢復正常教學。
作者:張佩恩 單位: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