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積極心理學教育模式創新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全媒體的快速發展,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媒體格局正發證巨大變化,信息無處、無時不在,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也是重要機遇,高校必須順勢而為,跳出傳統模式,提升全媒體素養,打造全媒體時代的立體教育格局,適應全媒體帶來的挑戰,科學運用全媒體的優勢,增強工作的針對性、粘合力和影響力。
1明確積極心理學的指導地位
1.1優化頂層設計
積極心理學是當今心理學發現的重要趨勢,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引,高校需結合實際提高工作標準和目標,拓寬和加深積極心理學的運用,為培養心態平和、人格健全的新時代大學生提供有力保障。具體來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標、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中心、以人員隊伍建設為關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創特色、上水平,要以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理論為指導,改變個別的、被動的、矯治性心理咨詢為工作重心的狀況,加強普及的、主動的、塑造性的教育和引。
1.2完善體制機制
一是組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局,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系統研究和制訂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總體規劃,統籌各方資源,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發展,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科學規劃工作任務,及時梳理工作經驗;二是定期召開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工作會議,研究和部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務,督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了解存在的問題,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及危機干預工作等重大問題提出具體指導意見,確保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網絡,明確各級網絡隊伍的職責分工,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健全工作方案和制度,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的規范管理、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心理咨詢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者職業道德規范等,起草和修訂規章制度。
1.3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觀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不再僅限于消除心理問題、治療和預防心理疾病,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和視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加充實,包括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緒情感體驗、積極的習慣養成和積極人格的培養、積極的認知方式和積極的意志品質、個人的主觀幸福和周圍積極的組織與群體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的改善,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自我成長,要平等而積極地對待學生,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潛能,教師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和施教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體。
2創新全媒體時代的教育活動設計
2.1重塑傳播形式,構建多元平臺
一是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主渠道作用,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列為必修課,鼓勵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二是適應科技發展,加強網絡“兩微一站”建設,實現網上心理咨詢和預約,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快手、抖音、微博等網絡平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打造濃厚的網絡心理健康氛圍,占領網絡教育陣地;三是將學生宿舍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宣傳的重要陣地,通過心理委員和心理守護員等人員力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讓工作更加親近學生;四是積極利用重要節點,開展大型宣傳活動,經常性地向學生發放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手冊,有條件地編印校內心理健康刊物等。
2.2擺脫宏大敘事,聚焦個體感受
堅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地關照學生個體,真正了解學生實情,明確學生話語體系,具體工作要接地氣,讓學生聽得懂、喜歡聽、想參與。比如,可以開展學生身邊的榜樣、感動等活動,讓學生發現身邊的感動,在點滴中尋找溫柔而堅定的力量,關注用心生活的人,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包括校級心理健康團體、二級院系心理健康組織、班級心理委員等學生干部成員,創新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培育、管理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積極性。
2.3創新活動形式,提升教育粘合力
要創新活動思路,解決當下活動突出存在的“四化”問題。活動主辦權下放二級學院,激發學生自主性,解決活動“精英化”問題,提高學生參與率;發揮各個學校的品牌活動優勢,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形式,解決活動“扎堆化”問題,實現月月有主題、件件是精品;開展新生適應、升學減壓、畢業生感恩、女性健康等受眾明確、效果突出的主題活動,解決活動“形式化”問題,提高工作影響力和好評率;鼓勵二級學院研究該單位學生特點,累計開展特色活動,解決活動“同質化”問題,活增強動吸引力。
3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咨詢與輔導
(1)規范個體心理咨詢服務。進一步完善科學、規范的心理咨詢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詢值班、預約、流程、預警和反饋等制度,加強心理咨詢個案記錄與檔案管理,遵守保密原則,嚴格管理心理咨詢記錄和有關檔案材料,建立完整的實名登記的咨詢記錄檔案,做好詳細的心理咨詢工作量統計和學生心理咨詢情況分析。(2)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咨詢服務。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積極開展團體輔導,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研究制訂相應的團體輔導計劃和實施方案;鼓勵學生通過沙盤輔導、音樂放松、心理宣泄、心理素質拓展等方式緩解心理壓力,促進健康發展;向全校學生公布心理咨詢中心的電話、微信、郵箱、QQ和網址等信息,完善網上咨詢預約功能,探索網絡心理咨詢服務的途徑。(3)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根據形勢發展不斷完善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明確工作流程及相關部門的職責;完善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提高準確率,加大日常排查力度,能及時發現安全隱患;重點關注心理問題高危學生,加強精神疾患類學生排查,做好愈后跟蹤服務,提供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及時為心理危機事件中的當事人和相關人員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盡可能減少危機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4)廣泛運用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咨詢技術,經常組織專兼職心理咨詢師學習來訪者中心療法、沙盤治療、心理格板技術、正向管教技術等,重視學生潛能的發現和培養,積極關注學生個人感受,發揮學生個體能動性,幫助學生排除心理困擾,解決心理問題,從容應對危機事件帶來的挑戰。
4師資隊伍的挑戰和應對
4.1建立業務過硬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開展心理咨詢師素質提升計劃,強化專職咨詢師的業務培訓和督導,全面提升專職咨詢師的業務水平,確保其工作的專業性,同時要求其加強政治學習,確保政治素質過硬;聘請專家定期開展團體督導和一對一督導,確保咨詢工作符合職業道德和倫理,經常開展案例討論,豐富咨詢師的工作經驗,確保其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及時、系統的心理健康服務;制定考核指標體系,定期對心理咨詢師進行考核評價,根據考核結果做好輪崗換崗、優化調整。
4.2增強全員參與意識
加強新入職教師心理健康培訓,幫其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具備心理健康防護和教育意識;組織班主任、輔導員、導師等人員進行心理健康專題培訓,優化學生教育體系,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工作理念和方法;對宿舍管理員、后勤人員等進行心理健康常識培訓,提高全員參與意識,使其具備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加強學生朋輩心理輔導隊伍建設,為其開展系統的培訓課程,提高其工作專業水平,發揮他們在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問題學生排查和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劉夢虹,彭羽涵,等.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狀況的調查分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6(4):84-88.
[2]趙子忠,王杰.三個周期:全媒體引導輿論工作的思考[J].新聞戰線,2020(3):26-27.
[3]姚福清.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的提升路徑探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3):63-65.
[4]郭春陽.全媒體融合發展的輿論場受眾心理解析[J].漢字文化,2019(3):17-19.
[5]張心怡.變革與發展中的積極心理學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9.
[6]王東.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跨文化適應機制的研究與應用[D].武漢大學,2017.
作者:康純佳 單位:濱州學院心理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