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提升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因課程理念呈現碎片化趨勢、課程建設傾向非專業化形態以及課程實踐偏向形式化主義而導致課程質量不高,究其原因是頂層設計欠缺、觀念層面落后以及師資隊伍匱乏而導致。可通過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及課程觀、構建專業化的課程師資與課程開發隊伍以及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課程生態圈來著力提升創新創業課程質量。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提升策略;生態圈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無論是從參與互聯網+大賽的項目數到參與高校數量還是參與學生數,都兌現了教育部針對創新創業教育所做的2020年實現普及化的目標,從高校到中小學,從國家到每個公民,都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創新創業教育非職業教育而是素質教育的認知已為大眾所認可和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業課程的建設,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戰略大問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創新創業課程質量提升水平。創新創業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高度,也是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和保障。各高校應以課程體系建設為重要抓手,按照雙創金課“兩性一度”的課程標準,多維舉措重構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以提高其課程的創新性、高階性,通過專融融合,增加課程內容的廣深與深度來培養學生干事創業的本領。縱觀當前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質量還有待提升,筆者欲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提升策略角度進行探究,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獻計獻策。
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現狀分析
1.1課程理念呈現碎片化趨勢
碎片化學習指的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導向,通過碎片化媒體(手機、pad、電腦、書本、電視、音頻、視頻、文本、圖像等)和碎片化資源(微博、微信、微課、短文等),利用碎片化時間(等車、排隊、入廁等)進行的非正式學習[1]。碎片化學習的特征是學習內容離散性、學習過程的隨意性、學習時間的不連續性、學習成果的不確定性。各高校在接到國家教育部大力發展創新創業教育任務時,存在完成任務式的課程倉促隨意開發的情況。開設的課程沒有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相結合,存在“空降式”“兩張皮”式的課程開發。不關注學生的成才成長需求及雙創人才培養目標,造成隨意混搭的“課程拼盤”或者雜亂無序的“課程碎片”。不從考慮創新、創業、創造三者之間的邏輯入手,形成三位一體的創業課程理念,容易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缺乏整體規劃。沒有通盤考慮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三種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關聯性與結構性,淺嘗輒止,造成課程零散、混亂、碎片化。
1.2課程建設傾向非專業化形態
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包括課程內容的專業化和課程開發的專業化兩大建設主題,這是未來創新創業教育的必然之路。縱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設置,部分高校只是將原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課程改成了“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暨創新創業”課,沒有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更沒有基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所需開發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群。雖然有些高校近年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通識必修課,但是開設課程系統性不夠。大多數高校只照搬其他高校的課程體系,沒有組建專業化的課程開發隊伍,對于創新創業課程“教什么、誰來教”缺少深入研究,由不懂創業或沒有創業經驗的所謂專家或學者開發的創業課程實用性較差、不接地氣,沒有基于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業能力提升、創業環境認知、創業實踐模擬四個維度進行專業化的課程內容設計與開發[2]。
1.3課程實踐偏向形式化主義
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是創新創業示范高校的普遍做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理論+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創業的過程、各類創新創業類比賽的過程都是實踐的過程。從互聯網+比賽賽道初創組和成長組的設置到各類創業大賽必須以有營業執照項目方有資格參加比賽的要求即可明晰這一點,因為只有扎根中國大地真實地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才知道問題所在,也才知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對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調研發現,大多數高校把開設一門“創業基礎”必修課等同“雙創”教育,而且是以純理論的形式進行講授,課程很少涉及創業實踐體驗、創業項目孵化和企業模擬經營等實踐內容,高校所設置的創業孵化基地、產學研合作基地大多存在形式主義傾向,沒有將課堂理論學習與實地實踐教學真正結合起來。
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有待提升的原因解析
2.1頂層設計欠缺
創新創業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14年起,各項鼓勵和支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大部分高校也于2017年之前遵照教育部的部署,成立了單獨的二級機構創新創業學院。但在創新創業課程的規劃上,則出現了各部門相互推諉、各行其道的情況,筆者了解有高校出現,課程一開始屬于創新創業學院負責統籌規劃,當一切部署就位之后,學校教務部門認為該門課程既然屬于公共必修課,按照規定應當為負責大學生基礎教育的學院歸口管理,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該門課程缺乏合理的頂層設計,各部門都有義務負責又都不愿意負責的局面。最終導致這門課程出現課程教材的選擇上隨機性強、課程師資的選聘上隨意性大,忽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職業技能的培養。一方面課程開發者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設計;另一方面學校現有開放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創業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很多時候只是“擺設”,使用率低,很少組織學生參加課程實踐來體驗、模擬創業情景以鍛煉創業實踐能力。筆者了解到有學生想在校內的孵化基地孵化創新創業項目,結果因為辦事部門嫌麻煩而讓學生的頻頻碰壁,最終學生只得作罷。長此以往,課程質量的呈現出效果大打折扣的局面。
2.2觀念層面落后
理念決定行動,雖然創新創業教育在國家層面被重視,但具體落實到各高校,仍然有不被重視對待的情況出現,從學校到家長再至學生個人,大部分都從狹義角度片面地理解讓學生學習創新創業就是“開公司”“辦企業”,甚至會認為是“不務正業”。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從觀念上就沒有獲得專業教育同等的地位。在課程學習上,自然也從觀念層面不被重視。觀念上的忽視直接導致學校領導層面缺乏重視、教師層面的隨意性以及學生學習態度上的不端正,直接導致創新創業課程質量低下。
2.3師資隊伍匱乏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所獲得的扶持力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評價和激勵運行管理機制不順暢,在師資力量上,沒有形成體系化規范化的師資培養體系。筆者了解一些在創新創業領域做的有成效的高校都是直接對接企業的成功經理人實現校企合作,來自企業界具有豐富創業經驗的師資課程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也可以直接聘請企業專家對學生的創業項目做指導,如知名的麻省理工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上實行“雙軌制”,一方面聘請在創新創業領域具有重大影響的教授、專家學者來校任教,與那些學術型的教師形成呼應,共同為創業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教育與指導。而當前眾多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從數量到專業程度都嚴重不達標,大多來自學生輔導員或者其他課程教師兼職授課,上課前沒有專業化系統化的師資培訓,甚至有教師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時直言不諱地說“可以自行看書或者自習,因為我也不會!”高效的課程質量無從談起。
3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質量提升策略
3.1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及課程觀
高校要深刻認識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還是創新教育與創造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具體化,是大學生個體發展、提高就業能力的內在需要,是為畢業生日后的發展儲備一種能力素質,是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內在需求[3]。還需克服社會、家長和學生狹隘的創新創業觀,要樹立創新創業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創新品質和養成永不言棄、勇于挑戰自我的企業家精神,以此形成大眾在思想、心理層面做到真正認同創業課程的價值所在。觀念上首先要重視,科學規劃并踐行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觀,針對創業、創造及創新等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精心設計,課程開發上注重側重思創融合、產創融合、科創融合及專創融合挖掘創新創業元素,以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合力。
3.2構建專業化的課程師資與課程開發隊伍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從創新創業課程師資的選拔到培訓、監督和形成與之相關的激勵獎懲機制上都要走專業化、規范化道路。首先,課程師資的選拔上要吸取國外創新創業課程上做得較好的國家的先進經驗,除了從校內嚴格高標準高要求選拔、培養專業化的課程教師隊伍外,還要兼顧創新創業課程的實踐性,要注重從企業內選拔有創新創業實戰經驗的企業家,讓兩種師資力量打出一套“組合拳”,有利于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擴寬同學們的視野。此外,在師資理論的培訓上,要走專業化培訓道路,切忌培訓路線走過場。師資的監督和評價考核機制上要嚴密,在課堂質量的監督上下功夫,相關負責領導要多進課堂聽課,對不認真備課、敷衍態度授課的教師堅決淘汰,對教學效果突出的校內外教師要予以獎勵。同時,還要在課程開發隊伍上下功夫,開發出優秀的課程是上好創新創業課程的“源頭活水”。創新創業課程質量的提升需多管齊下,課程資源開發上也要下苦功夫,杜絕“碎片化”和“拼盤式”。
3.3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課程生態圈
2019-12-10,吳巖司長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提出中國的高等教育未來要從“從業就業教育”轉變為“創新創業教育”,其中,“敢闖會創”是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范式深刻變革的質量標準,是培養新時代優秀卓越人才的核心要素。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也要從“我能行、我會干”向“我敢闖、我會創”方向轉變[4]。人才培養范式的轉變,需要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課程生態圈。首先要在資金支持上,積極爭取多元化,打造符合“兩性一度”標準的雙創“金課”。開發創新創新創業生態圈的課程體系,需要獲得學校、校友、社會企業、學生及家長的多方支持。首先,學校可以設立專項的創新創業基金,用于支持學生們在創新創業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的孵化基地或者眾創中心進行結合;其次,學校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課程學習的氛圍,如現在流行的“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即是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全員覆蓋。課程對象從大一到大四,課程模塊先基礎后高端,課程類型有理論也有實踐,打造全員、全程的雙創育人氛圍,不僅要在課堂內進行,還要走向課外、走向地方、服務社會,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有機融合起來,體現課程靈活性與開放性,師生共同參與探索,從強調積累走向發現和創造,真正形成學生“想創敢創會創”的良好社會氛圍[2]。
參考文獻:
[1]王竹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學習及應對策略——從“零存整取”到“互聯網+”課堂[J].遠程教育雜志,2016(12):34-36.
[2]許勛恩.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三明學院學報,2020(2):96-100.
[3]崔金奇.醫學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與實現路徑[J].創新創業,2018(18):48-53.
[4]吳巖.創新創業教育——培養范式的深刻變革與新的質量觀[N].人民網,2019-12-11.
作者:查曉麗 馮睿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