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人本教育思想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主要以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作為出發點,并從多方面探討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價值。以期為廣大高中生深入理解人本教育思想內涵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儒家文化;人本教育思想;價值
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括的思想較為多樣化。比如儒家、法家等等。這些思想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面占據重要地位。在當代,我國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歷史上,雖然沒有西方的“人文主義”和中國現代社會的“人本主義”,但是在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本主義思想”。自古以來,存在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和意識。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民貴君輕”、“強調人的價值”等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即為現代社會強調的“以人為本”思想。[1]早在殷末周初時,《尚書》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思想。并明確指出一個國家要想得到安寧與發展,其前提條件是加強對以民為本思想的重視。在春秋戰國時期,提出了“以人為本”思想。管子在《管子•霸言》中指出,要想鞏固霸王之業,其根本原則是構建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管子肯定人的價值以及作用。隨著時間的發展,以人為本思想在儒家的“仁愛民貴”中的得以體現。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和代表人,孔子站在仁愛角度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并指出,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學習的發光點,并推崇人格獨立和自主。作為愛人的仁者,需要全面系統地認識到“仁愛”思想的精髓和意義。在研究人與自然關系中,孔子格外關注人的主體性和根本性。對于孟子而言,主張站在人性論角度看待仁愛思想,無論是人還是物,都主張博愛。荀子作為孟子的繼承者,在宣揚仁愛思想的同時,他強調人的地位。并在性善論基礎之上,提出了性惡論。但是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都主張人的地位,并關注人的價值和作用。
2儒家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
2.1做到“有教無類”
目前,雖然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但是依然面臨著“市場化”危機。針對這一情況,需要高舉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旗幟,進而避免出現教育不公平現象。2014年,在兩會報告中,國家總理就針對農村教育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革策略,即需要加強對中西部和農村教育問題的關注,加大對其教育投入力度,促使城鎮教育的公平發展。除此之外,針對農村有困難的農家子弟,需要加大對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同時提高我國教育整體水平。[2]在新時代下,國家需要加大對“有教無類”這一教育思想的宣傳力度,通過微博、微信等多種網絡平臺加強人本教育思想的宣傳,這樣既可以增強人們對有教無類這一思想內涵的了解與認識,又可以為培養全面性人才奠定基礎。
2.2培養人格完善的人才
孔子思想中,強調“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其中,基礎科目是詩、書、禮、樂。與此同時,在注重基礎科目的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從而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現階段,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對于學校而言,應結合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教育思想,改變人才培養目標和方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制定新型人才培養方案,進而為社會培養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
2.3做到“因材施教”
對于廣大教師而言,在具體教學中,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這一原則也是儒家傳統文化中人本教育思想的外在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應結合不同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目標,并關注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在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凸顯學生個性。這一教學方法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教育思想,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2.4師生關系應和諧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弟子三千,但是對每一位弟子都關愛有加,且尊重他們、愛護他們,這對于現如今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具有借鑒意義。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不僅贏得了廣大弟子的尊重,同事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今社會,師德問題日益凸顯,比如“丁娟事件”、“教授涉嫌論文抄襲事件”、“上海教師使用ipad上課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存在表明今天的師德問題較為突出,其拓展范圍較廣。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教師應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模式,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學生也應改變對教師嚴厲形象的認識,進而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3結束語
傳統儒家文化有其自己的思想精髓,同時也有著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因此,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應正視其缺陷,學習其中的人本精神,在肯定人的價值和作用的同時,加強對儒家傳統文化的宣揚與傳承,進而豐富中國特色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高薇薇.儒家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J].企業導報,2015,(05):60.
[2]張莉.先秦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前沿,2014,(02):178-180.
作者:姜奕璇 單位: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