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形勢下高校教育思想創新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開創高校教育新思想、樹立高校現代教育新觀念、高校教師思想觀念轉變等方面為基礎,提出了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大力實現“觀念”轉變的前瞻性新思路。對我國在新形勢下如何轉變高校思想教育的觀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高等教育;思想觀念;轉變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猛,一切都在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也在改變。因此,高校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和科學知識增長的無限性之間就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目前來看我國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完美的盡如人意,還存在著種種的誤區以及弊端。深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國高校往往在知識傳授方面鴻篇巨制,但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上卻仍然墨守成規。這就使得硬件條件越來越好,而教學過程還是一成不變。培養大學生動手實踐和創新思維的實驗條件遠遠不夠。放眼當今世界經濟、科技、文化呈現劇烈變革的新態勢,我國高等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和挑戰。原國家教委周遠清副主任就曾明確指出:“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實踐的方向與成敗。”所以說,我們在深刻反思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同時,更要努力探索教育發展的增長點以及改革的突破口,加速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全面推動我國教育的改革發展。
一、開創高校教育新思想
鄧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跨世紀的教育方針為我國高等教育明確了方向。高等教育既要從國情出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又要面向世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更要面向未來,謀求長遠發展規劃。在辦學體制上,克服關門辦學的封閉式教育,解放思想以開放的心態辦教育;轉變功利主義教育觀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轉變專業教育為素質教育;促進知識教育與創造教育相結合。
二、樹立高校現代教育新觀念
同志在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科技人才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高等教育思想創新的核心理論是: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出發。具體來說就是樹立現代教育新觀念。
三、高校教師思想觀念轉變
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向新世紀挑戰的力量和堅實支柱。現代教育正在轉型,高校教師必須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更新知識,站在學科理論的最前沿,把新知識用新方法傳遞給學生。
1、以人為本,發展學生個性
許多事例和研究結果表明:在人的成功要素中,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為重要。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是個體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種發掘情感潛能、運用情感能力影響生活各個層面和人生未來的關鍵品質要素。而情商管理的實質就是“以人為本”,變管理為服務,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學會轉變觀念。
2、樹立創新教育觀念
創新教育,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種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或者說教育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現在我們要對自身目標重新定位,做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個人能力的培養者、創新意識的激發者。
3、樹立終身教育觀念
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法則。早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成人教育專家保羅•郎格朗在《論終身教育》中就曾指出:“教育并非終止于兒童和青少年,它應伴隨人的一生而持續進行。”尤其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尤為重要。因此高校教學在授課的同時,應側重于使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獲得可持續的學習能力。
4、樹立現代化教學觀念
當現代信息技術進入教學過程中,學生借助計算機多媒體等進行學習,獲取知識的途徑不斷增加,這就使教學有了新的變化和突破。它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講授式格局,代之以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充分的條件。具有現代化教學觀念的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和協調安排,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
5、大興科研之風
面對知識經濟,高校教師一方面要完成傳道受業的任務,另一方面要結合社會實踐,研究經濟社會運行中遇到的問題并解決。教師要帶著一絲不茍的鉆研精神大興科研之風,搞科研、求創新、謀發展。既為社會建設服務又為學生的知識創新服務。
參考文獻
[1]繆鑫平.芻論我國的高等教育思想創新[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2):191-193.
[2]關萍.論新世紀高校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24(12):3-4.
[3]梁德智.關于21世紀高校教育思想觀念的思考[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9(1):122-124.
作者:李衛華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