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字體設計課程改革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設計也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字體設計無論在平面設計、建筑設計、雕塑還是在服裝上面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現在,很多的設計院校都開始注重字體設計的教學和研究,字體設計課程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開始了相應的創新,并為其他設計類課程打好基礎。本文就從這一個角度出發,具體分析字體設計課程的改革和創新。
針對目前高校字體設計課程的發展,結合教學實踐,采用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字體設計教學質量,順應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潮流。因此,字體設計課程應該建立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的雙重目標上,使學生可以通過課程的學習掌握字體設計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從而了解關于字體設計的一般規律,為他們以后更好地發展打下基礎。所以,怎樣引導和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并把這些能力應用到字體設計中來,如何把這些知識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表現,提出更好的教學設計,這都是學校進行字體課程改革創新的初衷。
1課程內容模塊化
第一,在實際的教學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對課程能夠不斷提出新的思路。在高校的實際教學中,要從相關的情況和學生現在的認知水平出發,把相應的課程模塊化,即字體設計的基礎知識學習和進行字體創新應用兩大模塊。只有這樣循環地進行教學,才能夠真正促進教學活動的進步。另外,要考慮到字體設計的相關的課程內容體系,從而將課程模塊的內容更加細分下去。例如,字體的發展歷史,字體設計的理論基礎知識,如何進行字體的描寫,如何進行設計等模塊。這些模塊可以將知識點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同時也可以使它們之間的關系更加獨立。第二,漢字基礎知識學習模塊是根據漢字的不斷演變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培養對它的情感,培養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從漢字源遠流長的歷史到對于甲骨文、泥陶文等各種文字的深入了解,這些從歷史中走來的文字,挖掘其內涵,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有更開闊的文化視野,為以后的設計和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字體的創新模塊應該建立在字體應用設計訓練上。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字體設計的外在表現;二是設計聯想。在理解字體結構的基礎上進行更深的文化內涵的介入,以進行文字設計。這樣不僅僅可以使設計更加形象生動,也可以使設計的形式更加豐富。另外,要對學生的聯想能力進行訓練,通過對周圍熟悉事物的聯想,拓展思維能力,為今后的文字設計形式的多樣性打基礎,這也是課程進行的重要目標之一。
2課程設計多樣化
一個課程的教學設計是這節課的靈魂,它不僅僅決定一節課能否成功,也決定這節課能否達到預期目標。所以,在課程的安排上不應該把它局限在字體設計這個小的范圍里。要能夠通過課程訓練使文字設計工作更加的簡單,讓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提升。這樣也可以使學生更加直接地參與到實際的字體設計活動中。
2.1游戲帶入——結合圖形設計,增強創新能力
文字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它們本來是以圖形的形式存在,在慢慢的演變過程中,它才變成了現代文這樣的簡體字的樣子。那在課程的進行中,不妨把文字以游戲的方法帶入,使之回到原點,進行由圖形到字體的學習,從而讓學生有更深的對文字圖形、圖像的理解,利于他們進行再創造。同時,還可以把相關的拉丁文當成一個個圖形來對待。這樣一來,中西文字互通有無,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一些好的想法就在這個過程被分化出來。
2.2實題實訓——把課程設計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更多的設計中都有字體設計的影子。那么,在進行相關教學的時候,就要更加注重情景式的教學。在課程中,將真實案例帶入課堂,利用廣告公司的運作方式進行引導,真正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將設計融入實踐中。要讓學生認識到文字是現代很多設計中的一個元素,不僅獨特還有很強的融合性。只有把技術、藝術和市場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展。情景式的教學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真正將主動權交給學生。
3結語
要想進行字體設計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就要注意到它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表現形式,還代表中華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這種要求不會隨著時間而逐步降低,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我們要在教學中更加全面地探索文字的內涵,研究它們的表達形式,從而更好地發揮它的可能性,更好地進行創新,突破原來的字體設計思維。字體設計的教學不僅僅是設計課程的最基本的教學形式,還是進行教學研究的一個很好的突破點。只有完成字體設計教學的任務,才能夠使其他類似的課程有更好的發展,還能夠給其他的課程更多的啟示。只要堅持深入地進行研究就一定可以使字體設計的教學改革更進一步,也可以為其他的課程改革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米靜霞.論字體設計課程改革與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6(8).
[2]陳水清.高校字體設計課程教學中的符號化語言探索與研究[J].明日風尚,2017(1).
[3]盧晨.以地域文化為導入的字體設計課程實踐改革[J].明日風尚,2018(3).
作者:陳佩琳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