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言視角下的語法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語法知識掌握的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形成良好的英語運用能力,但是當下英語課堂的語法教學存在不少問題,部分教師仍然以灌輸式的教學為主,導致學生的興趣不高,教學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案例,從學生語言認識規律的角度出發,有效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語法知識。
如今,英語教學開始使用譯林新版《英語》教材,與之前的舊教材相比,最大的特色是在五、六年級每個單元專門設置了語法板塊。但是,由于教材中只是簡單地羅列了本單元所出現的重要知識點,并沒有出現相關的任務練習與具體的使用情境,所以許多教師在教學這個板塊的內容時感到束手無策。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筆者嘗試從語言理論的視角出發,開展語法教學的實踐研究。
一、借助圖式建構理論開展語法教學
圖式建構理論是語言認知規律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概念,圖示理論具有體驗性、形象性與動態性的特征,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因此,在進行語法教學時,教師適時借助圖式建構理論,可以有效發揮學生的想象,幫助他們建立已有知識與新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Unit3《Askingtheway》的語法板塊時,教師創設教學情境,首先要求學生了解所處地方的郵局、超市、銀行以及書店的位置關系,繪制家到學校的路線。然后教師借助學生出示的示意圖,引導學生圍繞本單元的目標話題“HowcanIgetto...”展開交流,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使用本單元出現的目標句型“Goalong...Turn...atthetrafficlights.Get...at...”。最后要求學生分工合作,幫助教師設計一條到郵局寄信、去書店借書、去超市購物、去學生家家訪的最佳路線。這里,教師讓學生在課前設計示意圖,在課上展示最佳路線圖,主要是引導學生將目標語與圖式結合,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實現了學生對所學語法知識的內化,更提升了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
二、借助意形結合理論開展語法教學
在認知語言的知識理論中,最基本的語言特征就是語言的意義是占據中心地位的,語言學家認為每一種語言符號都是具有意義的。因此,在進行語法教學時,教師應關注語言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地追求語法形式的機械操練,更不能忽視語法知識的語言意義。例如,在教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8《ChineseNewYear》的語法板塊時,文中提供的內容是有關一般將來時的特殊疑問句及其回答。教師教學時首先要求學生為接下來的一周安排自己的周計劃,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周計劃在小組內進行匯報,最后引導學生利用目標句型對別人的計劃進行提問并確定本小組進行集體活動的時間與內容。設計這樣的活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熱情有了很大的提升,讓原本枯燥的一般將來時的知識教學有了實際操作的意義,進而實現了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相結合的目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表達的欲望,實現了語法教學的重要目標,即學生內化語法規則和習得語法技能。
三、借助情境創設理論開展語法教學
語言學家認為所有的語言都是以使用為基礎的,語法也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產生的。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學生對語言抽象規則的掌握情況,則不能保證學生能夠熟練準確地使用語法知識。因此,在教學英語語法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盡可能創設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學生喜愛的情境活動,引導他們在語言學習與互動活動中掌握語法知識。例如,在教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7《Atweekends》的語法板塊時,教材中提供的內容是關于頻率副詞al-ways/often/usually/sometimes的使用。教師教學時為學生創設了了解自己最喜歡的教師日常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從教師布置的作業量、給予學生的獎勵、生氣的頻率、微笑的頻率等方面對教師進行調查表的填寫,然后要求學生兩人為一組,借助句型“Whoisagoodteacher?He/Shealways/often/usually/sometimes...”進行交流匯報。通過學生的反饋可以得知,這樣的情景活動學生是樂于接受的,不僅激發了他們想學習的欲望,還讓他們有了換位思考的空間,點燃了他們參與活動的熱情。在這樣有趣的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本節課的語法知識。總之,語法的學習過程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教師應從語言視角出發,借助圖式建構理論開展語法教學,借助意形結合理論開展語法教學,借助情境創設理論開展語法教學,從而有效引導學生學習,掌握語法知識。
作者:唐凌燕 單位:江蘇南京民辦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