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認知結構及醫學課程的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衛生類職業教育中,根據醫學基礎課程的特征,對學生的認知結構及有關理論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教學實例,說明找出新知識與原有知識間的聯系,使之有機結合,就可確定學生學習的瓶頸,化解教學難點,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認知結構;分析策略;醫學基礎;教學效果
醫學基礎課程在衛生類職業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就讀于醫護專業的學子們通往醫學殿堂的必經之路。近年來,各衛生類職業院校都進行了教學改革,對醫學基礎課程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合并,為了給學生留有更多的實訓時間,基礎課程的課時數也有所刪減。因此,面對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開展教學活動,取得本課程預期的教學效果,以利于學生的成人成才,這是當下醫學基礎課程教師面臨的棘手難題,也是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時代,賦予教師必須完成的使命。
一、有關認知結構的理論及觀點
(一)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是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及其組織結構。認知結構對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的學是通過將新的知識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相關知識建立起聯系而進行的,正如現代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指出的:“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學生原有知識(即認知結構)是指就學習新知識而言,不可缺少的原有知識,它們為新知識學習提供固定點。
(二)任務分析理論
任務分析理論指在開始教學活動之前,為了教學目標取得期望的結果,需要對學生習得的能力或傾向的構成成分及其層次關系詳加分析,為學習順序的安排和教學條件創設提供心理學依據。任務分析策略的操作程序主要有:1.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起點能力是指學生在接受新的學習任務之前原有知識技能的準備。2.分析中介目標。從起點至終點目標之間,學生還會有許多知識與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這些知識與技能又是達到終點目標的前提條件。從起點至終點之間的這些教學目標被稱為中介目標。3.分析學習的支持性條件。
二、對認知結構理論的研究及教學實踐
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既要仔細推敲教材內容及其結構,又要熟知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基礎水平,即我們常說的備課要吃透兩頭(學生和教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習慣對教材做充分的準備和發掘,而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知識背景的了解,有時花了很大的氣力和工夫去教,卻收效甚微。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初,應通過診斷測驗、提問交談、批改作業或其他方式,清晰了解學生在初中學過的相應課程的內容、知識點及掌握的情況、學習能力等。在此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合理創設學習條件,優化教學順序,有效教學就可水到渠成般得以實現。運用任務分析理論,在教學中診斷學生學習障礙的實例。
(一)在對醫學遺傳學基因一節內容進行教學設計時,有如下分析過程
終點目標(即教學目標):基因表達。要求學生闡述基因信息通過轉錄、翻譯轉變成蛋白質,從而決定生物性狀的傳遞過程。1.學生的起點能力。(1)學生初中生物學知識:蛋白質是生命的重要物質,具有重要營養作用。(2)學生初中化學基礎知識,主要屬于無機化學范疇,沒有有機化學基礎。2.學習的中介目標。(1)核酸的組成、DNA、RNA的結構與功能。(2)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及其分子結構。3.學習的支持性條件:學生理解并保持記憶的良好學習方法及習慣。在上述的終點目標和起點能力之間,中介目標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其中核酸的相關知識在本課程中的前一節已經講授了,這一子目標已經完成。而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和分子結構的知識卻是缺失的,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是一段空白。因為初中的化學和生物課程中都沒有涉及,而現在醫學遺傳學的教材中也沒有此項專門內容。如果授課時,教師不作鋪墊補充,不加以銜接,直接進入基因內容的學習,學生的思維在此出現斷層,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無法建立聯系,學習就會產生障礙。因此,針對這一障礙,教師在開展終點目標教學之前,一定要將蛋白質的結構、性質等基本知識填補上,滿足學習的必要條件,教學才能順利進行。
(二)醫學遺傳基礎的課程中有染色體這一節內容的教學,運用任務分析策略有如下過程
起點能力是學生初中學過的少量生物細胞的基礎知識,終點目標是通過學習染色體的形態、染色體核型、性染色質等,掌握染色體遺傳的知識。通過對學生生物基礎知識的檢測,了解到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基礎薄弱,中學階段細胞學知識沒有掌握,甚至缺乏。因此,教師就不能以細胞學為起點能力開展教學,只能將其作為中介目標。在進行染色體知識學習之前,給學生把細胞學這部分知識補上;對基礎不牢的學生給予復習鞏固,然后再進行染色體遺傳內容的教學。如此,就能改變以往大部分學生學不好,只有少部分學生掌握的狀況,教學效果顯著地提高。上述教學實例說明,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根據教學目標,運用任務分析理論,從學生的起點能力開始,分解出若干中介目標,分析其中哪些知識點是學生認知結構中缺少的,或尚未掌握的,由此判斷出他們學習的瓶頸,進行必要的補充、復習,使新舊知識有機連貫,教學才能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效果。教學的過程即是研究的過程。在職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對學生認知結構的研究和任務分析策略的教學運用,使教師有如熟悉教材般的了解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水平,以合乎科學的方式將所教授的知識呈現給學生,就能引領學生跨越學習的障礙,化解教學難點,收獲學習(即教學)的成功。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智育心理學(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王曉華 柳宓 單位:南昌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