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本科航海教育教學改革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目前中國本科航海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不準、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內容不適應行業發展要求的現狀,從合理定位培養目標、改變教學模式、優化專業培養方案等幾方面提出本科航海教育的教學改革建議,指出合理的培養目標定位、實用的教學內容、靈活自由的教學模式是培養一流航運人才的關鍵。
關鍵詞:本科航海教育;教學改革;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教學模式
一、引言
“建設海洋強國”概念進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具有重要政治和戰略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走向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海洋強國戰略對于航海類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高素質的海洋人才,構建適應航運事業發展要求的航海教育模式,是目前航海類高校的首要任務[1]。目前,航海類高校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擴招所帶來的問題。自1996年至2012年,航海類本科院校的招生規模從1325人增加到5271人[2],各校進一步增設專業(方向)、建樓擴地、引進師資。航海類高校成了“胖子”,各種不良癥狀就凸顯出來,如內涵少了,矛盾多了,人才培養質量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存在偏差。二是生源質量下降[3]與畢業生在船員隊伍的流失。我國在發展高級船員隊伍問題上,國家立法、政府投入、業界支持和社會認可四大方面都存在障礙。海員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不斷加大,海上事故風險和海盜襲擊風險增加,海上和陸地就業條件和待遇形成明顯反差,航海職業的社會地位和體面性不如以前,海員合法權益和保障措施落實不夠,獨生子女比例提升,這些均導致高級船員流失。尤其是本科航海類院校的畢業生,由于面臨較多的就業選擇,離開船員隊伍,選擇在陸上就業當然是可以理解的。面臨新形勢與出現的新問題,本科航海教育機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高層次航運人才,就要理清目前我國本科航海教育存在的問題,認真梳理“教”與“學”的過程,認清高等教育的本質,改革航海教育管理體制,完善教學體系。
二、我國本科航海教育的教學現狀分析
1.培養目標定位不準
培養目標決定工作思路。一所學校的辦學思想是經過充分凝練而成的。國內高校諸多專業的培養目標均強調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的是“……領域的工程技術人才”,是“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教學活動多限于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基本專業技能的訓練,是培養具有“老黃牛精神”的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改變世界的人”;美國研究型大學的使命無不強調通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對人類、國家、社區帶來知識的貢獻及社會的改變,因此他們把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為培養各行各業的領袖。或許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我們不能沒有改變世界的雄心。意識產生動力,動力促生行動,行動產生結果。要想改變世界,先要改變自己。于是,我們要學習,要提高素質,為改變世界奠定基礎。沒有改變世界的想法,也不想改變世界,當然也不想改變自己,只能抱怨環境、自以為是,結果可想而知,前進的道路上困難重重,困難多了、心態變差,最終便不思進取,過起了小富即安的日子。不想改變世界,那么我們的學生學習的目標是什么?難道只是一個“打工者”嗎?應試教育的思想在高校根深蒂固。經過了高考歷練的大學生缺乏高遠的理想和信念,學習的目的更多是為了應付考試和拿到各類證書,而實際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提高。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創新乏力,其根源在于教育思想的偏差。高校要做的是點燃學生的激情,使其重新樹立遠大的理想,明確其在社會發展中的責任。
2.教學理念落后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技能。”很明顯,他是想強調后者。遺憾的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只重視了前半句。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運用知識的重要性,而是因為傳統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并且一直束縛著教育的發展。落后的教育觀念主要體現在“教學就是傳授知識”,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傳授與接受知識的過程,師生之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教學過程存在明顯偏差:
(1)課程設置不夠靈活。課程設置一般采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結構,突出專業性,口徑較窄,知識孤立。課程設置流程表現出濃厚的家長作風,學校框定了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學什么完全是按照學校的意愿執行,必修課比例較大,學生的自由度很小。在有限的教學資源條件下,即使教師授課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也要聽從安排。不僅如此,還要強調學生專業思想的穩定性。這種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自由,容易泯滅其學習熱情,不利于人才培養。
(2)教學與考核方式單一。教書多、育人少,傳授知識多、培養創新能力少。傳授知識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是知識的搬運工,教學內容變化小,考試追求標準答案,教學組織缺乏創造性。對教師的考核也是重課堂教學過程,不重教育的結果。學校考核什么,教師就做什么;教師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學生注重的是教師的課件和習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分數或證書,而不是學習和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少發散思維和批判思維,學術素養及能力得不到提高。畢業前,學生必須參加海事管理機構組織的適任考試,但現有的適任考試內容和模式是應試教育模式,這也導致學生靠死記硬背通過適任考試,不能真正掌握所需業務知識。
(3)重理論、輕實踐。學校在安排教學時,重理論、輕實踐,記憶多、實踐環節少,并且實踐環節與理論教學脫節、與生產實際脫節。部分實踐環節以操作、演示和驗證為主,即在實驗之前實驗的結果就是已知的,缺少探索性和研究性,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接觸前沿知識和課題的機會少,不利于學生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達不到學位教育的目的。
(4)學生思維與表達能力培養不足。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存在明顯的思維缺陷:收斂思維多,發散思維少;正向思維多,逆向思維少;縱向思維多,橫向思維少;邏輯思維多,批判思維少;想象力缺乏,不善于甚至拒絕表達自己的觀點。單調的思維方式、過大的思維盲區使大學生只會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創新意識與能力。
3.教學內容不適應行業發展要求
為了通過適任考試,學校將過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考前準備中去,而忽略了LNG、VLCC等特種船、大型集裝箱船等相關知識的傳授與訓練。LNG產業的迅猛發展帶來諸多問題,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有LNG和氣體運輸經驗的海員人才缺乏,隨著LNG船隊的快速發展,符合這種特種船要求的船員越來越供不應求。LNG船、雙燃料動力船設備和技術獨特而且復雜,較難掌握,在管理上需要豐富的經驗。STCW公約馬尼拉修正案第A-V/1對液化氣船員所應具有的技能做出明確的要求,LNG船上的高級船員還應學習專業的液化氣課程,取得相應主管機構的必要認可,如需要取得危險貨物(液化氣)操作證書。不同種類的船舶的結構、功能不盡相同,對船員特別是高級船員的要求也不一樣。STCW公約通過第V章“特定類型船舶的船員特殊培訓要求”來增加船長、高級船員的適任能力,而不是通過第Ⅱ章“船長和甲板部船員”、第Ⅲ章“輪機部”,把這些特殊知識和技能作為普遍的適任標準要求所有的船長和高級船員均能滿足。因此,嚴格地講,船員的適任能力不能較好地適用液貨船、大型集裝箱船發展,是航海教育的一個缺憾。
三、本科航海教育的教學改革建議
1.合理定位培養目標
中國本科航海教育仍存在諸多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對于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沒有準確的定位。航運業對人才的需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船員或設備管理人員、航運企業的管理人員、航運業的領導者或決策者。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綜合上述兩個方面,本科航海教育不是簡單的職業教育,而應堅持精英教育,培養有能力、有深度、有遠見的人,目標定位為培養航運業的引領者和決策者。因此,本科航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應該具備:
(1)一定的表達能力,即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大學生應該能夠在各種場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撰寫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具有與他人合作與溝通的能力。
(2)全面的思維能力。大學生應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掌握發散思維、橫向思維、逆向思維與批判思維,不墨守成規,敢于懷疑,提高創新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善于發現問題,能夠明辨是非。
(3)獲取和拓展知識的能力。大學生要能夠融會貫通和觸類旁通,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同時文理兼顧,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意識和能力。
(4)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生要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親自或協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學習和提高。要培養上述能力,知識是基礎,思維是關鍵。因此,大學要教給學生的首先是思維,然后是知識。在大學四年的培養體系中,前兩年的課程要注重思維訓練,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思維與表達工具,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引發學習動力,明確學習目標;后兩年的課程注重知識傳授,此時,掌握和運用知識、自我實現已變成學生的自發行為。
2.改變教學模式
素質的提高靠內在的動力。教學過程在傳授知識、技能與方法的同時,更應強調理念培養,使其變成主體的本質的、自發的行為和意識。理念是動力,方法是工具,知識是基礎;方法與知識是可以被教會的,但理念的形成需要恰當的引導和訓練。教學環節不是“滿堂灌”,而是要引導學生有效獲取已有知識,鼓勵學生通過與教師或同學的合作,積極創建新的知識,努力開發創新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學環節應做到:
(1)教學內容避免紙上談兵。教師要傳授有用的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而不是重復課本上已有的、學生聽厭的內容。為此,教師首先要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具備足夠的訓練,不斷更新知識和改進教學技巧。
(2)教學形式上要注重引導。教學的效果取決于學生參與的程度,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允許質疑和批評,鼓勵學生挖掘潛力、努力創新。大學應使學生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變成探索者。
(3)營造寬松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人才培養是個復雜的過程,僅靠課堂教學是絕對不行的。學校要創造環境,完善體制,允許學生釋放自己的創造力,在實戰中提高,而不是紙上談兵。
(4)強化實踐環節。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指理論學習,“習”是指復習、練習、實習、實踐的過程。學是基礎,是積累;習是提升,是轉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校訓是“Mensetmanus”(拉丁文),意為“思維與實踐”(Mind&Hand)[4],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有理論,又有實踐。相比其他校訓中的華麗辭藻,這句校訓更具有實際意義。對比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本科生的能力培養過程可以理解為“用老方法解決老問題”。對于本科生來說,重要的是“解決”了沒有,怎么“解決”的。而現實中,學生只是學到了“老方法”和“老問題”,沒有親自去“解決”,老師幫助“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這體現了高校實踐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同時,本科生也需要接觸和了解“新方法”和“新問題”。因此,大學生不能只“學”不“習”或重“學”輕“習”。實踐、科技創新不是第二課堂,不是可有可無,不能獨立于人才培養體系之外而存在。
3.優化專業培養方案
開展“教”與“學”的依據是專業的培養計劃。培養計劃決定了培養目標,決定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是教育理念的體現。培養計劃的制訂要注重實用主義和學術自由。學生能力的提升靠的是自身動力,是對知識的渴求。這種動力來自于所學知識的實用性。斯坦福大學自建校以來一直堅持實用主義的辦學思想。注重實用不是急功近利,不代表層次低的教學活動。正如斯坦福先生所說:“這必須包含著創新、進取的愿望,良好的設計和最終使之實現的努力。”[5]學以致用的思想在培養計劃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工程類專業,基礎知識指的是數學、物理、社會科學及工程基礎知識。數學、物理幾乎是所有工程類專業的基礎。社會科學是讓所有學生明白工程技術也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了解工程、技術、社會的相互作用,掌握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而不是純粹地學習某種思想或理論。工程基礎課程是要擴大學生在工程專業領域的知識范圍,使學生有機會研究大量的工程問題。對當前技術問題的深入探究,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這個過程注重的是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思維能力和表達水平的提高。
(2)注重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培養計劃應注重對大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在課堂上完成某具體系統的原理及操作的介紹。2012年,教育部等7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對于實踐環節,明確要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不少于25%、高職高專類專業不少于50%”。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間實施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遵循“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原則。這對于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與實踐不能屬于第二課堂活動的范疇,而是要真正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為了加強實踐教學,推進實踐教學改革,高校的課程設置應避免演示性、驗證性的實驗環節,取而代之的是研究計劃。鼓勵高年級學生參加學術研究,直接參與老師的前沿課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撰寫研究報告。為了達到該目的,高校應實行導師制,同時開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要求學生在研究的基礎上,以技術論文的形式提交研究結果,并參與課程考核。
(3)強化行業前沿技術。全面梳理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優化課程設置,淘汰陳舊內容,緊跟當前技術狀態,更新教學內容,開設航運領域前沿性的選修課程,同時做好教材更新。
(4)注重多學科交叉。1891年10月1日,在斯坦福大學的開學典禮上,主席臺前掛著4面錦旗,分別寫著“科學”“藝術”“文學”和“技術”,它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結合:文科和理科結合、教學和科研結合、文化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6]人才培養不能限定在狹窄的專業領域,因為許多專業為多學科交叉的專業,涉及多個領域。學校應認定一定的跨學科課程,符合條件的可以代替培養計劃課程,鼓勵學生廣泛涉獵其他領域,保持開放的心態。例如,學校可為航海類專業開設管理類課程和海事法律類課程等選修課,拓展專業視野,提升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的就業和發展空間。
(5)教學模式注重學術自由。培養計劃的制訂應堅持靈活性,體現學術自由。除了傳授基本的知識、原理、方法外,學校應增加選修課程,鼓勵教師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將科研成果融入教學環節。科研基礎上的教學能夠把最新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學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思維又能夠推動研究的發展,實現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相互促進。
四、結語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職能和主要職能。本科航海類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絕不能僅限于海員培養,而是應該放眼海運、航運、海洋、交通和海事法律等多層面,培養高層次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適時梳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借鑒一流高校的成功經驗,在培養目標與方案、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多個方面,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張俏,劉安魯,吳長春.海洋強國戰略與航海教育創新發展[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4):50-52.
[2]孫培廷,姚文兵.我國航海教育環境變化與發展對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1):1-6.
[3]孫培廷,姚文兵.正視危機與挑戰,推動航海教育健康發展[J].航海教育研究,2014,31(4):1-5.
[4]Sealofthe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EB/OL].[2015-10-13].libraries.mit.edu/mith-istory/institute/seal-of-the-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
[5]趙淑梅.斯坦福大學的創業教育及其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4(6):17-20.
[6]蔡亭亭.斯坦福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作者:程東 單位: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