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技工院校機械專業產教融合探索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技工學校機械專業產教融合現狀入手,分析了產教融合停留在“紙上談兵”、理實融合不等于產教融合、短期或個別項目替代長效合作等三種較為典型的產教融合執行誤區,歸納了產教融合開展的“四步驟”,從提高制度保障力、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產教融合、調動企業積極性等三方面提出機械專業產教融合工作開展的三點建議。
關鍵詞:產教融合;機械專業;技工院校;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是技工院校的基本辦學制度之一。在201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人社部發〔2014〕96號)文件中進一步要求技工院校要“高端引領、校企合作、多元辦學、內涵發展”。筆者作為機械專業教師,又參與教學管理工作,近年來致力于產教融合新模式的探索,深感產教融合之路的艱辛。下面,筆者將以技工學校機械專業產教融合探索為例,談談對產教融合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產教融合現狀
(一)停留在“紙上談兵”雖然近年來,在多方努力下,產教融合工作較以前有所提升,但多停留在座談、參觀、企業人員到校授課、學生跟崗、頂崗實習和一些專業建設咨詢建議方面,無法真正實現“廠中校”“校中廠”,教師下企業實踐參與企業項目研發等深入合作。究其原因有三:其一,缺乏有效的執行制度規范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資金、設備往來支取及管理問題,特別是公辦學校執行過程中難度較大;其二,企業以營利為主,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對于收益不明顯的合作項目缺乏合作積極性;其三,生產經營管理與學校教學之見存在差異,要實現真正的融合存在一定得難度。
(二)理實一體代替產教融合隨著一體化教學的推廣,不少學校已基本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踐相融合的模式,但是產教融合的關鍵在于能否實現生產與教學相結合,而一般的實習實踐雖然可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操作訓練,卻并不能滿足實際生產的標準。因此,不能簡單的將理實一體與產教融合畫上等號。而學校會將理實一體等價產教融合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學校資金和場地有限,無法將生產設備及環境引入學校。
(三)短期項目代替長效合作根據行業、專業的不同特點,結合企業的不同需求,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開展。但由于目前仍有很多企業以解決用工問題為主,對長效的校企合作參與度不高,所以一些學校會以短期項目作為產教融合的主要途徑。實際上,產教融合更需要長期有效的合作,才有利于企業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工匠精神”對學生的潛移默化,其他合作形式是對長效合作的充實與完善。
二、產教融合開展步驟
(一)尋找合適企業產教融合需要有足夠的企業依托,因此尋找合適的企業是開展產教融合的首要步驟。根據合作需要,筆者認為對合作企業應該有如下幾個要求:(1)企業對于開展產教融合具有較強烈且長期的合作意愿;(2)企業規模較大,有較完善的管理體系和企業文化,能滿足一定時間和數量的人員變動;(3)重視技術人才培養,能承受因為人才培養造成的一定經濟損失或管理變動。筆者所在學校與當地某上市公司合作開展為期兩年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該企業設有培訓教室及講師團隊,管理規范,注重技術人員培訓進修,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積極主動,校企共同商討制定教學計劃,挑選優秀師資開展培訓,培訓有序規范,且雙方主動尋找不足進行改進,整體合作得到上級部門的肯定,得到參訓員工的好評。
(二)制訂長效合作計劃為了構建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校企雙方應該針對企業特色、學校環境、人才需求等制訂長效的合作計劃:(1)依托由校企行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依據企業的崗位能力,結合行業的發展,共同開發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2)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規劃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并且保證教學評價和實施等都能夠滲透職業能力培養的理念,將學生應具備的基礎能力、核心能力、綜合能力和發展能力融入其中。(3)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臺。筆者所在學校與行業服務協會合作,從協會借設備和技術員到校進行學生實踐教學。該方法不僅彌補了實踐教學的設備不足的情況,而且在學校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工作環境,增強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工程素養,實現教學內容和崗位標準無縫對接。
(三)有效執行某鞋模企業與中職學校洽談校企合作,欲借用學校設備及師生力量推動鞋模設計與生產。其總經理多次走訪中職學校溝通合作思路,但最終未能達成合作協議,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企業借用學校車間設備進行產教融合,想法合理,但校內實訓室要滿足競賽、教學、培訓等多用途,無法固定使用;其二,校企雙師不能落到實處。企業技術人員以生產為目的,不能專心教學,而學校專業教師,在競賽、教學、班主任等工作任務重,再參與生產研發的積極性低。產教融合是一種可執行的模式,而非紙上談兵的理論。校企在接洽過程中思路創新,但缺乏可執行性及執行力,導致合作最終流于“簽訂協議”等表面形式。校企雙方協商并制定好執行方案后,在合作過程中經常會因外因導致計劃擱置,如何科學、有效、穩定的執行方案,在既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計劃是確保產教融合方案的有效執行的根本。只有計劃執行才能見成效,也只有計劃執行才能有衡量的標準和改進的依據。
(四)評估與改進產教融合工作的長期有效執行需要合理的監督評估作為依托,其評估可以分為政府評估、行業評估、合作主體評估和社會輿論評估四個方面。其中,政府評估和行業評估層面較高,校企雙方主要還是依托合作主體評估和社會輿論評估為主,即校企本身針對合作執行過程的監督評估,合作主體的監督評估即參與各方的客觀的監督評估,而社會輿論的監督評估則是指參與學生及學生家長針對產教融合成效、收獲給予的監督評估。只有聽取多方意見,客觀分析執行效果,對執行效果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評價,并根據評價意見進行合理改進,才能確保產教融合工作可持續發展。而在現有的產教融合項目中,有效的監督評估仍不完善。
三、產教融合建議
(一)提高制度保障力制度保障是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手段。現行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缺乏有力有效的制度支撐,若是政府部門能夠以立法促創新,從明確合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包括資金、設備、責任等);規范合作雙方行為(包括獎、懲等);為合作雙方謀取正當利益(包括福利、待遇、優先條件等);合作監督評價四個方面入手,制定科學可執行的管理制度,既可以有效約束校企雙方按規范開展合作,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企業發展,為校企雙方的合作提供依據和保障。
(二)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產教融合技工院校的產教融合模式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及當地該行業的發展情況,以不同的模式開展。例如,模具專業可以選擇“引企入校”的形式,利用學校現有的車間設備將小批量鞋模設計生產引入學校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直接感受工作環境,接觸企業文化;機械加工專業由于其生產設備品種多、價格昂貴、設備外觀大,學校資金和場地有限,無法全部配置,則可以選擇建立“廠中校”,讓學生到企業車間參與加工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教學模式;3D打印作為新興的增材制造專業,結合其為客戶量身定制的生產特點,可以在校內承接企業項目,以項目教學法開展教學工作,成品交付企業后,由企業驗收評價。產教融合是一種模式,更是一種理念,如何以生產與教學相結合為出發點,根據專業行業特色將其作用發揮才是我們不斷探索的方向。
(三)調動企業積極性想讓企業積極參與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項目中,應該要先讓企業看到合作的收益。在經濟利益方面,不論是學生到企業參與生產,還是教師下企業實踐,都應該盡可能的將企業的經濟損失降至最低,甚至還能為企業盈利,例如學生下企業生產實習的同時,帶隊教師下企業參與到企業的項目改造或產品開發中,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又如在人才利益方面,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項目的企業在選人用人上有優先權甚至是決定權,在符合規定的范圍內可優先與學生簽訂一定年限的服務協議,減少人才流失等。合理收益是調動企業積極性的關鍵,也是產教融合工作長效發展的保障。簡而言之,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技工院校想在機械專業教育過程中充分地融合產教模式,就要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切實從校企雙方利益出發,從合作積極性、設備資金管理、人才培養規劃等方面真正地落實“產教融合”的要求,突破難點,才能形成長效機制,培養出更多滿足企業人才要求的綜合性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文慶.“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研究———以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為例[J].科技資訊,2020(20):155⁃157.
[2]白澤森.產教融合知行合一———校企合作視域下的機械自動化職業人才培養研究[J].課程•教法•育人,2020(02):184⁃185.
[3]陳華.產教融合背景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人才培養,2020(08):124⁃125.
[4]徐杰,王敬.產教融合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質量有效性及其提升措施[J].成人教育,2020(05):69⁃73.
作者:林金奕 單位:泉州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