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挑戰淺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本質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條件下,重構課堂面授與網絡學習的組織關系。目前,在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過程中存在供給與需求錯位、重復建設嚴重、權責利尚未統一等問題,推進繼續教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需要將“線上”與“線下”同等重要的理念融入繼續教育辦學實踐,統籌合力、多方同責聯動,優化經費投入機制,構建線上平臺,建設企業參與供給的有利環境,讓“線上”教育參與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才是實現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轉型;突破
目前,在信息化教育時代,我國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線下課堂面授與線上網絡教育的不協調現象依舊突出,學生學習需求形式的多樣性與繼續教育提供的有限性成為制約繼續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線上教學、課堂面授、課外自學的脫節是導致繼續教育質量較難提升的重要因素。由此,深化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助力“線上”服務供給改革,已經是繼續教育質量提升的必行之路。國家政策層面已經作出部署,如2018年4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計劃》,明確指出要從教育理念層面確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育的融合,要從線上線下兩不同教學模式中取長補短,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推進傳統模式與新技術的融合。[1]本文對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所面臨的困難作出分析后,嘗試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思路,以推動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一、繼續教育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面臨的挑戰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信息技術在各類教育中的應用也是遍地開花,繼續教育也必然要跟上新時代信息化的發展。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繼續教育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各教學單位研究和關注的焦點。隨著繼續教育多種教育模式的出現,繼續教育網絡服務已經遭遇標準不一、質量不齊等問題,制約和影響了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進程,主要表現為:
1.繼續教育網絡供給與實際需求錯位
當前,在繼續教育領域內信息技術提供方與使用方缺少有效的對接渠道和溝通機制,市場調節作用沒有很好地發揮,向各類繼續教育供給優秀教育服務仍存在諸多的困難,如信息不對稱等。人們期待繼續教育能夠提供靈活、優質、個性化、終生的教育,而現在的教育服務的主要方式,更多的是基于學校的、標準化的、按專業班級的、供給驅動的服務方式。從網絡技術企業所能提供的服務總量來看,繼續教育領域已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在結構方面卻存在諸多的不足。如及時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等,限制了許多優質的網絡繼續教育服務供給。繼續教育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而技術供給有一定的滯后性,供給與需求的錯位就逐漸產生了。一方面,傳統的只能機械地看視頻、聽講解等功能較固定網絡教育服務供給明顯已經過剩,如各類學習資源只能在某一固定的平臺上使用,或者只能在某一終端使用,缺乏有效整合的問題已經明顯呈現。與此同時,高質量、多元化、新功能和具有很強吸引力的繼續教育網絡服務供給不足,如既符合繼續教育學員的多樣化學習需求,同時又可以適應繼續教育教學要求的“線上”學習資源嚴重不足。繼續教育網絡供給的實質與落腳點是要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2]繼續教育網絡化服務的供需脫節會影響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實現。
2.平臺重復建設嚴重,課程精品率低
截至2019年初,我國的網絡教育用戶規模已達20123萬人。[3]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離不開網絡教學平臺、制作好充足的教學資源,這樣才能保證學習者積極有效地學習。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過程中,采用的線上平臺有的是自主開發的項目,也有的通過定制開發或者直接購買的系統,還有的是直接依托公共服務體系的既有平臺?,F在各式各樣的網絡教育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所有平臺的建設、運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在眾多的平臺建設中,存在著大量功能相近、資源相似的問題,從資源利用效率角度亟須進行合理的整合,如各平臺通過談判、交流達成合作協議,淘態多余的平臺,集中技術、資金共同研發,可以大大提升平臺的利用效率。通過合理安排整合教學資源,完善規劃各個平臺的功能,最大程度減少相同或相近的平臺運行,不僅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同時也可以大大減輕學習者奔波適應多個平臺的勞累。雖然繼續教育網絡教育課程的數量很龐大,但是分享利用率低。同時精品課程非常稀少,占課程總數的比重還不到百分之一,亟須進行資源整合。
3.各參與主體權責利尚未統一
從現有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實踐來看,有幾種共同的觀點:第一,“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一定是有明顯差異的,是兩種學習方式完全不同的模式,所以完全意義上的線上線下融合實際上是十分困難的。第二,“線上線下”融合要想真正實現,必須探索技術、經費甚至管理層面的問題,即怎樣將“線上線下”融合理念融入繼續教育教學實踐之中。第三,“線上線下”融合有眾多的參與方,各方都會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關系是重點。因此,從教育需求立場出發,學校天然地成為“線上線下”融合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要保障學校在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中的權益。企業是繼續教育線上技術的主要提供方,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也會認為自己是繼續教育線上學習供應的主體,提供著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所需的基礎設施、技術支持及運營維護服務等。政府部門作為繼續教育信息化的推動者,承擔著政策制定和經費投入的職責,有較大的政策話語權。在這多方博弈的過程中,每一方都能夠影響其他參與者的行動或戰略。在博弈論看來,每一個利益主體在獲取一定利益的時候,不僅取決于自己的行為策略,同時依賴于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行為選擇。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每一過程都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網絡平臺建設企業行為的投機性傾向使線上線下融合有時難以觸及人才培養層面。
二、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內涵
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是相對于單純課堂面授而言的。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呈互補的狀態,雙方都不能被對方替代。線下課堂面授是指根據事先制定好的培養方案,結合受教育者的需求,通過課堂面對面的授課方式完成知識的傳遞,同時通過面對面的互動等最終達成培養目標。線下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本人,主要關注點就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要求學習者需要善于利用數字時代多樣的學習方式,持續發展面向未來的綜合技能,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的挑戰。未來學習將通過內容與技術相互賦能與深度融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不斷突破學習的時空限制。而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方式將進一步拓展教育場景,降低教育成本,提升學習效率,逐漸積累并打通學習數據,滿足高層次個性化教育需求。學生參加各類繼續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知識傳遞的過程,知識從授課者到學習者“流動”的過程中會經過很多的渠道和方式,也有很多的交匯點。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政府)、線上平臺提供企業、學校(繼續教育部門)及其他各類教育機構等。此外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教育大環境,社會對繼續教育的輿論等。本文所指的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就是線下支持線上、線上反饋線下,實現二者的取長補短、相互促進。通過非面對面的學習與課堂面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習,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線下課堂面授教育跟“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兩者主要區別在實現培養目標的方式不同,表明不同的教育途徑在繼續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及主要特點,并不是要嚴格區分教育模式。并且兩種教育方式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傳遞知識。實際上,線上線下融合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其主要的區別在于“教”與“學”的重新定義。這意味著教學觀念和學習行為的轉變,無論從制度設計還是從教學流程上講,主要的目標都要考慮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從而保障教與學的有效性。同時,教與學的過程中可通過網絡的方式,進行交流和探討,提升教與學的效率。我們對“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的研究,其主要價值就是通過剖析不同教育方式的表象,認識知識傳遞的過程,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教”與“學”的方式變更,能更充分地發揮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成效。為了能更清晰地比較課堂面授與“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兩種模式的主要區別,筆者試用下面簡表進行歸納。當然歸納僅限在繼續教育領域。
三、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突破
繼續教育中純面授和純網絡教育方式,很明顯都存在各自的優勢,同時也存在各自劣勢。只有從制度設計、經費投入、輿論環境等方面融合線上、線下兩種學習方式的優勢,切實轉變觀念,才能更好地提高繼續教育學生的學習效率。
1.統籌合力、多方同責聯動
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主要參與主體包括政府、繼續教育機構、相關科研機構、相關企業和繼續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在推動繼續教育信息化發展方面,政府多方面都會起到主導作用,如政策制定導向、人員組織管理、啟動資金的分配和投入。政府通過教育行政部門來執行相關的政策,教育行政部門是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職能指導部門,承擔著推動融合統籌規劃的職責。繼續教育機構在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過程中扮演了建設者、運營者與管理者的角色。相關企業作為“線上”技術的供應主體,提供著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所需的數據庫建設、課程資源開發,以及相關的技術支持和后續運營服務,同時,相關企業也會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一定程度上企業還具有資金優勢,也是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資金投入的來源之一。在推動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眾多的技術創新,尤其在大數據處理方面,如課程數據、學習數據、管理數據、招生數據等等。建立起使用方便多樣、功能齊全可選,在線課堂流暢的平臺,才能實現精準有效的線上教育。繼續教育機構(包括各類高校繼續教育學院)是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最終實施者和用戶主體。教師、各類學生和管理人員是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實際參與者,對于教師來說,要防止線上線下“融而不合”,技術和教學分離的兩張皮現象。作為管理者要把“線上”“線下”如何銜接作為重點,如何“互融”作為難點,因為“線上線下”的融合意味著兩者都是平行關系,沒有主次之分。要從培養方案設計、教學進度安排、學習形式互補、制度規范保障等方面實現組織層面的結合。各主體承擔的角色不同,但在推動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這個目標上是一致的,在參與過程中要發揮學校的核心作用。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需要協調和推動各類繼續教育政府層面的公共教育資源的線上平臺建設。另一方面,要在眾多學校、企業、機構自建的繼續教育平臺中設立一定的平臺建設標準,又要體現各自的特色。
2.優化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經費投入
機制經費始終是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重要因素,因為經費投入與項目的進展直接相關。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肯定不可能一蹴而就,會循序漸進,每一階段都需要資金的投入,并且資金的需求數量和結構也有很大的區別。這就需要建立經費投入機制,增強內在動力。由于“線上線下”融合必然會引起各方面的改變和創新,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從“技術主導”向“應用主導”轉變的過程中,需要逐步建立以應用為中心、多元投入的建設思路,資金投入也需圍繞這一原則,同時要考慮資金投入的效益問題,兼顧社會效益,這就需要有科學的方法來衡量。政府作為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引導者,在前期一定是經費投入的重要渠道。目前,政府根據不同情況,已經實施或準備實施多種資金下撥模式。如政府網絡建設專項撥款、各類基金會出資、地方財政支持、各類學校共同出資的模式,企業投資,政府和學校共同償還的模式等。線上教育平臺建設企業主要有兩種投資模式:一是通過需求分析按校企合作協議,雙方共同出資創建聯合線上平臺形式;二是直接向學校免費提供平臺,先引流后收費的模式,各繼續教育學校也通過學費收入等自籌一部分資金用于自身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從教育價值角度考慮,各類資金的投入,其成敗或者是否有效,應該體現在繼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上。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可以大大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提升學習積極性,既能使學生利用更多的碎片時間學習更多知識,又能保證學生的線下面對面的交流,增強學習效率。而且,這種“教學”方式的改變,也可以改變教師以往機械性、重復性的工作,給予其更大的發揮空間。優化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經費投入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就是要以教師與學生的需求為軸心。充分發揮政府相關經費的主體性和指引性的作用,同時,建立和盤活以應用導向為需求的多元投入機制,激勵和組織各類投資主體根據自身優勢在各自擅長的方向進行投資,形成政府和市場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投資新格局。
3.構建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有利環境
據預測,我國教育信息化行業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3862億元。[4]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也占據很大的份額。為了能更快更好地實現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建設,需要有更強的信息技術企業參與到高質量的、有吸引力的和成本可控的繼續教育線上資源建設中,這是一種雙贏的進程。在建設和提供繼續教育線上服務的同時,企業自身也得到更好的發展。構建信息技術企業(主要是互聯網企業)參與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有利環境需著力于以下方面:其一,構建有利的政策環境,明確“線上”服務企業在所有供給流程中的位置。隨著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深入,技術和服務競爭一定會越來越激烈。一定需要有政策性的指導和引導,否則容易導致無序和眾多的重復投資。政策的導向需明確和穩定,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政策出臺應該解決繼續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三個主要問題:教與學的便利性、教與學的質量和教與學的成本費用?!熬€上線下”通過重新設計教育流程,使增加學習便利性、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總體成本控制之間變得更加協調。同時參與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各類機構也必須確立自身優勢,用好用足各類政策。其二,構建有利的輿論環境。從發展角度看,輿論環境對每一個事物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構建積極的正向輿論對“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對于參與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機構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完善之處,要有一定的容錯度,要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過程與目標。這既是滿足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理念傳播的需要,也是繼續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要加強對參與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教育過程中,其師生的輿情的研究,了解學生、教師對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方面的想法、滿意度、意見建議以及最期待的東西,根本目的在于使輿論環境的建設和引導是有的放矢,是基于基層的研究,這種研究反過來能有效促進參與機構的改進。其三,構建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教育的創新創業合作。實踐中不少創客、相應的教師甚至學生都能開發出獨特的網絡學習課件或者是網絡學習的優化程序。應放低參與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建設的門檻,營造人人都有機會參與繼續教育“線上線下”融合建設的氛圍。此外,專注線上教育技術的企業也應積極與各類實踐者以及繼續教育師生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為優秀的團隊提供融資甚至一定的股份,以利于優質教學實踐無縫轉換成可應用的線上教育產品。
【參考文獻】
[1]史利平.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機制創新解析[J].教育研究,2018(10):147.
[2]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4(2):60.
[3]郭璨,陳恩倫.我國網絡教育政策變遷的多源流理論闡釋[J].教育研究,2019(5):154.
[4]2017—2022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市場深度調研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OL].[2018-05-28].
作者:傅昌盛 朱旭光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