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繼續教育網絡素養與思政相融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對繼續教育院校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二者的融合至關重要,并且存在著相互關系,要真正實現繼續教育院校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須創新教育理念,將網絡素養培育貫穿思政教育整個過程;營造文化氛圍,提升網絡素養與思政教育的雙效性;搭建網絡平臺,發揮網絡虛擬與思政實踐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繼續教育;網絡素養;思政教育;融合
現今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且具有溝通更便捷、傳播速度更快的優勢,它正逐步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工作的各個層面,尤其是繼續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學,無不留下新媒體的痕跡。繼續教育學生的思想狀態、學習途徑及生活方式均受到新媒體的較深影響,給繼續教育院校網絡素養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所以,深度剖析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了解二者相融的重要性,實現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一)提升繼續教育院校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新媒體改變著繼續教育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及價值取向。學生可通過各種網絡媒介快速地獲取信息,并在對網絡信息的辨析、理解基礎上主動地探索加深對社會發展的了解,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學習及工作狀況。新媒體給繼續教育學生帶來生活便利、工作快捷的同時,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亦不容忽視。網絡媒介的價值導向不當容易引起部分學生價值取向扭曲,使社會與校園輿論導向偏離主流價值,直接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致使部分學生認知偏離、信仰缺失、理想迷茫[1]。由此可見,高校思政教育者應具備優良的網絡素養教育業務素質,對新媒體應運用自如,能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與思維習慣。繼續教育學生多數已走入社會,分散各地,大多利用線上教育教學,因此,繼續教育院校應積極通過各種方式,采用多種有效途徑對繼續教育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避免網絡媒介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把網絡媒介資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過收集、整理、歸納思想政治教育類網絡信息,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網絡素養、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2]。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目的是為了繼續教育學生的發展與逐步完善,其在繼續教育院校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提升繼續教育院校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二)促進繼續教育院校網絡素養教育科學發展
繼續教育院校還未能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且科學的網絡素養教育,廣大繼續教育學生在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中持續不斷地接觸網絡媒介,廣泛地獲取信息,經過自我摸索、自主學習與領悟獲得并逐步提升自身網絡素養。他們在面對繁而雜的網絡信息時,固有的道德意識、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將多元呈現,繼續教育學生需用批判性的思維,堅持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性辨析出網絡信息中所隱藏的價值取向及意識形態,得出正確、客觀、理性的結論。整個辨析與思考的過程得益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說明繼續教育院校應將網絡素養教育融于思政教育中,用思政教育理念指導網絡素養教育,以促進網絡素養教育科學發展。另外,學校應安排政治理論素養高、網絡技術水平一流的優秀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形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網絡媒介素養[3]。
二、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一)一致的教育目標
繼續教育院校網絡素養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能客觀理性地識別與辨析、評價與傳播網絡信息的能力,掌握網絡技能,具備網絡素養,以適應互聯網應用到社會發展的各種需要。網絡素養教育也是一種素質教育,其核心是讓繼續教育學生能適應時代要求,在網絡世界中培養勇于嘗試、敢于探索、理性思考、追求卓越等優秀品質,不斷提升自身網絡素養。繼續教育院校思政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理想信念、提倡投身社會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以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有一致的教育目標,均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互補的教育內容
繼續教育院校網絡素養教育是幫助學生解決在使用網絡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理性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需要學生有對網絡信息的熱情和理性思考的定力,需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和謹言慎行的精神。以上這些,均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提升網絡素養時穩定思想狀態,形成客觀、理性、積極的心理品質,提高對繁雜網絡信息的正確辨析應用能力,形成有助于社會及自身全面發展的價值觀。另外,網絡素養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即是把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落實在學生應用各種網絡媒介的實踐,可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體會、深刻領悟思政哲理,使其更加遵守網絡公德、社會道德規范,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再者,繼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可以在網絡素養教育中不斷更新與補充,以便更好地促使繼續教育學生提升網絡素養。因此,二者存在著互補的教育內容。
(三)趨同的價值取向
繼續教育院校思政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和價值引領,對學生良好思想道德養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它也肩負著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成長成才的使命和責任。繼續教育思政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院校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真正體現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4]。而網絡素養教育體現著新時代的教育特征,代表了時展進步與教育模式的變革,高校進行網絡素養教育,將促進社會文明與和諧發展。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日漸發達,提高繼續教育學生的網絡素養,逐步完善自我,實現自身價值,以服務社會,這也正切合了網絡素養教育的價值訴求,直接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服務社會”的功能。
三、繼續教育院校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創新教育理念,將網絡素養教育貫穿思政教育整個過程
繼續教育院校應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規劃體系中,網絡素養教育的理念將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將網絡素養元素融于思政教育中,把網絡素養滲透到思政教育實踐的各個環節,通過摸索與實踐,學生的網絡素養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引導,確保學生在接觸網絡信息時能正確辨析,理性思考,慎重應用,逐步體悟了解網絡素養的真正價值。另外,以思政教育為引領的網絡素養教育,經過科學高效的方式融入繼續教育培育體系中,突出繼續教育的特色,強化繼續教育學生利用網絡媒介的真實感受,同時在使用網絡實踐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法制、愛國主義、誠實守信、社會公德教育等融入其中,建立起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橋梁,達到互融互通的效果。
(二)營造文化氛圍,提升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效性
新媒體時代,繼續教育院校利用網絡開放性的特點,應用網絡技術營造思政教育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網絡與思政的文化熏陶,增強教育的深度及廣度。繼續教育院校可在網站平臺舉辦網絡文化節,面對學生在線上征集蘊含正能量的微電影、微視頻、攝影、動漫、公益廣告、網文、校園歌曲、音頻、其他類網絡創新作品等,面對網絡素養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征集優秀工作案例、優秀網絡文章、優秀新媒體作品、優秀微課、慕課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變得更直觀、更具生活化,使網絡文化熏陶代替傳統的思政理論灌輸。另外,在繼續教育網站平臺,還可設立一些適合成人的網絡科技文化活動,使繼續教育學生各取所需。通過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使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促進學生自主參與,從而取得文化熏陶的效果,提升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效性。
(三)搭建網絡平臺,發揮網絡虛擬與思政實踐的育人功能
互聯網發展的時代,繼續教育教師與學生相分離,基本沒有面對面的教學過程,師生不處于同一物理時空,師生間的交流主要是借助各種媒介實現。繼續教育院校可以搭建網絡平臺,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將抽象的政治理論轉變為鮮活的現實生活,如國家政治制度、黨的方針政策,采用圖片、Flash、微視頻等可視化途徑,利用網絡媒介的交互與開放等特點進行理論講解,不僅增強了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有效性,將枯燥的理論講解轉變為學生感興趣的直觀視覺享受[5],達到在網絡的虛擬中進行思政育人。另外,繼續教育院校應充分認識到網絡信息及網絡技術的能量,積極推進及應用,利用網絡的開放、及時、交互特性開設網絡對話、BBS討論、網上輔導員、學生思政助教等多種板塊對學生答疑解惑,解決個別學生的思想狀況問題。再者,在網站平臺增設拓展資料板塊,內容上除了為本專業拓展的知識技能外,可提供一些國內外熱點時事及蘊含正能量的評論,還可介紹一些高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身素養。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繼續教育院校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創新了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繼續教育院校應以網絡發展為契機,逐步推動網絡素養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的革新與發展,使二者相互依存、互為滲透、良性互動、有效融合,為繼續教育院校人才培養提供有利保障。
作者:劉秀賢 劉建龍 單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