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留守兒童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親戚照管,在孩子的吃穿、安全方面操心多,受年齡、思想認識等因素限制,大多不能科學地教育孩子,家庭教育質量無法保證。
2.學生成績不理想。據調查,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僅占9.5%。我們在電話訪談中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兒童家長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掙更多的錢,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長提供堅實的經濟和物質保障,忽視了孩子的學習。有的家長則認為自己沒有什么文化照樣能掙錢,大學生照樣打工,孩子讀書好壞無所謂。
3.留守兒童情感嚴重欠缺。他們早期無法與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應有的幫助,他們感覺孤獨無助,導致孩子缺乏對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現性格缺陷。
4.價值觀與人生觀偏離。外出務工的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心理。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采取一種物質補償的方式彌補自己內心的虧欠,甚至無原則地滿足孩子過分的經濟需求,這就滋生了他們的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的人生觀,養成了亂花錢、擺闊氣等虛榮習氣,缺少勤儉節約的品質,妨礙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5.犯罪與越軌現象嚴重。據調查,留守兒童違法違紀現象很嚴重,這些兒童逃學、曠課、不交作業,甚至沾染打架、賭博、酗酒等不良習氣。另外,留守兒童對年老隔代的或關系較疏遠長輩的教育往往不會很順從地接受,而這些長輩也因本身原因無法對這些兒童進行行為控制和承擔起社會化教育的重擔,極有可能導致這些孩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原因探析
1.家庭方面。留守兒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雙方都外出務工,將孩子交由單方照管或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親屬代為照管,這樣勢必會造成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農村貧困家庭不能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家還要承擔大量的家務和農活。監護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顧孩子的基本生活外,無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質低下,無力輔導孩子的學習,從而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導致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調和弱化,削弱家庭教育的整體功能。
2.學校方面。學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學校無法及時聯系到家長,進而無法和他們一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監管。其次,農村學校師資力量比較薄弱、寄宿制學校少,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社會化的不足。
3.社會方面。學校或社區在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建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新建留守兒童托管中心、教職工家長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資金,許多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都停留在方案制定上,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1.構建留守兒童關護網絡,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教育好留守兒童是全社會的大事,我們應該調動各方力量,在全社會形成一張覆蓋到邊、監護到底、關愛到位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網絡,即:以父母親屬為主體的家庭監護網絡;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關注管理網絡;以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以群團組織為主體的社會呵護網絡;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社會監管網絡;以報刊、電視臺為主體的媒體呼吁網絡。這六大關護網絡要緊密聯系,互相配合,齊心協力,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盡心盡責,營造良好環境。
2.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全部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興趣和家庭教育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并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信息互通的工作程序,全面記錄、見證留守兒童走過的每一天,從內心感受自己的成功。
3.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立,能夠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生活上的困難。留守兒童每天24小時在學校教師的監護下,學習質量有保證,生活水準有提高,行為習慣養成有優勢,學習成績有提高。
4.架設“心橋”,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主動溝通、經常聯系,讓家長(監護人)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比如,學校開通“留守兒童”親情熱線電話,要求孩子每周與家長通話一次,教師每半月與家長聯系一次,互通情況,反饋信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5.舉辦“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提高監護人的家庭教育素質。在區域內成立家長學校,組建家長學校教師隊伍,定期開展家教培訓和咨詢。通過開設爺爺奶奶培訓班、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等培訓,引導老人們逐步接受新的觀念和方法,能夠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教育。
6.凈化留守兒童校園周邊環境。各相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網吧和電子游戲經營等場所的管理,嚴格執行中、小學校園周邊200米內不得有網吧和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營業性網吧不得讓未成年人進入,所有網吧終端設備必須安裝封堵不健康內容的過濾軟件等相關要求。
7.組建“一對一”的學生幫扶小組,幫助留守兒童提高學習成績。學校組織選派班級各科最優秀的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解決他們學習上的問題,不斷提高學習成績。
8.辦好“留守兒童之家”。在各級婦聯的關心支持下,各地以學校為依托建設了一批“留守兒童之家”,配備了各種活動器材。學校可以結合教師崗位設置、績效工資改革,組建留守兒童關愛教師隊伍,安排專人組織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之家”活動,消除他們在長假的孤獨感,減少他們對親人的思念,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展。
總之,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要充分協調和發動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