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生心理教育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鞏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的本質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構建的辯證統一。教師角色的轉變主要在于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心理環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動獲得新知識,并在認識發展中得到輕松、愉悅的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成長。傳統教育只關心學生的知識學習,忽視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內心體驗、個性差異和創造性培養。因此,教師要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范疇。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重智育培養轉變為德、智、體、美、勞并重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才能全面和諧發展。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為己任,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根據學生自身特點激發學生不斷進步,讓學生經常地處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矛盾之中,不斷從內心迸發出需要的火花,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學活動之中,使他們在操作中建立豐富表象,在討論中思維互相碰撞,在練習中獲得知識的內化,經歷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學習過程,學生才能從中體驗到探究知識的樂趣。
二、提高教師素質,增強教育效果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如果對德育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定勢,他就會順利地接受德育要求并努力去執行。反之,如果學生抱著消極的態度定勢,他就會對德育要求產生抗拒、排斥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德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實際上個體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道德認知、道德情操、道德行為共同協調發展的過程,其核心就是道德內化,即將新的道德要求變成主體的道德行為。這種道德內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質或心理結構要素的培養,如果由心理健康教育來承擔,將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法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心理環境對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心理行為發生實際影響。校園心理環境即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內部形成的獨特的校園空間環境和人文氛圍,是校園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的總和。它是一所學校所特有的環境教育力量,是學生成長的潛課程,表現學校的獨特風格和精神,是學校的靈魂所在。良好而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學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是任何顯性課程和規章制度所不能代替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校成員的心理感受、心理體驗、心理發展甚至是對人的學習、生活、交往、成長會產生明顯心理影響和行為制約。
四、增強家長意識,擴大教育空間
能否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切實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鼓勵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積極探索,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以多種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與德育工作相結合,正確引導廣大教師和班主任理清二者的區別與聯系,并通過對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分析研究,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共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新體系,才能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幫助、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與沖突,增強對挫折的忍受力,開發與發掘學生的潛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著特殊作用。因此,從“心”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中學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途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