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改變語文教師觀念推進語文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醫學類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為例,分析大學語文教師中存在的不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學科觀、教材觀、講臺觀、空間觀、考核觀,指出改變7個不正確觀念的設想,以期對高職高專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語文教師;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類社會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醫生的職責不僅僅是解除患者軀體上的傷痛,而且要在心理調適、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等多方面提供幫助。同時醫務工作者還面臨著如何與同行競爭與合作、如何把自己的思想和成果有效傳遞給社會、如何評價自身的價值等問題,所以,醫學類高職高專學生作為準醫務工作者,既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也必須具備較全面的非專業素質。在非專業素質中,人文素養是基礎性的,而大學語文教學本身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綜合筆者自身的實踐體會,大學語文在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心理承受能力、口頭和書面溝通能力等方面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大學語文教師自身存在的諸多不正確或者說不科學的觀念,是大學語文非專業素質培養功能不能充分發揮的關鍵。
1醫學類高職高專語文教師自身的7個不正確觀念
1.1落后的學生觀
一些教師抱著高職高專學生入學語文基礎差、學習習慣不良等成見,加之語文課學時緊張(一般第一學年開一學期,每周2~4課時)、公共基礎課學生和學校不夠重視等客觀因素,把學生看成被動的接受群體。
1.2片面的人才觀
一些公共基礎課教師形成了片面的人才觀,即專業好就好,一好百好,一切看專業,非專業素質是“畫餅充饑”;有的教師片面地認為,非專業素質就是思想道德素質單一元素,而之外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通用能力等素質不重要。
1.3傲慢的學科觀
語文教師在教什么上呈現出學科或專業的單一性、局限性,語文課就是獨立的課程,不用融入專業課知識;不顧及與其他人文素質課程(德育課、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課、醫古文等)的關聯,不愿意與其他課程形成育人的合力。
1.4不當的教材觀
不少語文教師教學被教材牽著鼻子走,亦步亦趨,至于跟醫學有關聯的文學作家、作品,不去關注、不涉及;有的不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追求深刻、全面、系統,面面俱到地講文學史、講文藝理論,自己沉浸其中,而不顧學生反饋。
1.5錯誤的講臺觀
不少教師把課堂當作自己的舞臺,唯恐耽誤課時講不完自己設計的一大套理論,把大學語文課看成是完全由自己決定的課程,講什么、講多少、講到什么程度、讓學生得到什么,都是隨意的。擅長講的題材或篇目就細講、多講,不擅長講的就不講、少講;教法上形成依賴性(惰性),吃老本、走熟路,害怕創新不成功被嘲笑,每堂課都是教師一個人一講到底,絕不給學生上講臺交流互動的機會。
1.6狹隘的空間觀
一些教師認為語文教學就是在校內、在課內、在課本上,沒有真正樹立大語文觀,不肯用力去開拓第二課堂,不尋找發掘校外的教學資源(場所、師資和素材);不花時間做課前、課后延展和深化鞏固工作。
1.7懶漢式的練習考核觀
布置作業練習全部采用課本上的課后題目,或者走捷徑,重復小學生時期就開始的單調陳舊的練習模式。在考核模式上頑固保守,認為一張試卷、一篇作文就好,不愿采取新的考核評價方式。
2改革建議
2.1改變不正確的學生觀
高職高專學生的文化課入學基礎與本科生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但不應該把他們當作不喜歡學習、不懂得學習的群體看待,更不能把他們當成機械地接受信息的群體,而應把他們看作是發展需求多樣化的群體。因此,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2.2更新人才觀念
教師要有意識地更新育人觀念,職業教育以能力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學生學習了語文課,就應該心靈有啟發、能力有提升。我們應該立足于職業教育、醫學專業、學生基礎與未來發展需要的差距來設計教學目標。
2.3改變學科觀
公共基礎課教師應該順應時代要求,研究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學習規律,積極探索公共基礎課如何服務學生的專業學習與綜合素質的提高,特別是非專業素質的培養。
2.4編寫校本教材
根據筆者調查,學生希望學習跟醫學有關的名醫傳記、醫學經典,希望看到反映醫生生活的小說、散文、戲劇。根據對已參加工作的基層醫務工作者的調查,假如他們的函授學習開設語文課,他們希望講授的內容是計劃、總結、調查報告和小論文的寫作方法。
2.5把課堂還給學生
信息化社會,學生獲得學習資訊的平臺越來越多,如何對信息進行選擇,在別人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新見解、新辦法,如何在學習中組建和協調團隊,向同伴學習?這些都需要教師通過自己的課堂示范、通過學生課上課下的團隊合作與展示等,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策略,積累實踐經驗。所以,降低教師課堂教授的比例,讓學生及時自由地展示學習成果,接受同學和教師的評價,分享學習經驗。
2.6樹立大語文觀
語文教師要堅持大語文課堂觀念,發揮課外學習與社會實踐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檢驗、矯正作用。可以開設文學作品鑒賞、經典影視作品欣賞、傳統文化講座、戲劇小品展示、文學作品創作等第二課堂,為有興趣的學生提供一個開闊視野、參加實踐、鍛煉能力的平臺;重視校外社會實踐的設計與落實,如設計一些關于方言、文字、民間文學、傳統文化的調查項目,由學生在假期完成,可以讓學生接觸基本的調查方法和調查報告的寫作知識;協調資源,讓學生觀看一些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藝展演、博物館展覽等,開闊學生視野;利用新媒體為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拓展空間,運用云計算技術,組織學生進行網上文學創作,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2.7大膽實施新的考核模式
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模式,應注重個體知識與能力的縱向增量、學習過程的掌控、個性化成果的展示。既允許學生選擇考試形式,更應鼓勵學生參與多樣化考核評價,注重過程性評價,將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表現等作為重要參考。綜上所述,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著良好的改革機遇,如傳統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越來越多的院校更加認識到專業素質與非專業素質并重的必要性,但這種改革也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比如指定教材的不適用、院校自身教學硬件的不足、校企合作的表層化、學校教學改革引導性政策的滯后等。但是在一切主觀因素都具備的條件下,能否推動教學改革、改革的力度和成效,就完全取決于教師了,可以說教師是教學改革的第一生產力,所以,教師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立足于學生非專業素質的培養,從改變自身的觀念開始,推動大學語文改革的穩步發展。
作者:李士明 單位: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