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融入中醫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其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中醫思維、“大醫精誠”的職業精神及“醫乃仁術、濟人為本”的醫德修養。通過中醫文化教育,在提升職業教育文化素養的同時,傳承中華文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康復治療技術;人才培養;中醫文化教育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中醫學是中國古代智慧及醫療經驗的總結,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對人和自然的關系、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的樸素認識,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它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數學、地理、天文、冶金等多學科知識的營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多學科知識相交融的綜合性醫學科學知識體系。中醫文化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貼近百姓生活,將科技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文化形態[1],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
1中醫文化教育在高職院校開展的現狀
目前中醫文化教育在高職教育中占比較小,甚至在與醫學相關的職業院校中,能夠做到認真誦讀中醫經典的人少之又少。謝裕竹等[2]通過對衛生類職業院校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學校對中醫文化價值的重視不足,宣傳教育不夠,學生對中醫藥學知識概念模糊、理論體系不全面。張文韜等[3]在四川調查的問卷中發現,高校中醫藥文化傳播率低、傳播途徑不規范、中醫藥基礎知識普及率低。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中醫興趣不濃,缺少刻苦鉆研的精神,對中醫文化缺乏了解,而就業前景差又進一步影響了他們對中醫文化學習的熱情。目前受現代醫學沖擊,導致一部分學生荒廢中醫知識,對中醫經典、中華傳統文化重視不足,甚至在中醫院校及中醫醫院中都存在偏向西醫、忽視中醫的現象,加上中醫文化課程的開設不足,同時教師授課質量不高,未做到正確引導,從而使目前中醫藥文化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嚴重欠缺。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政府多次出臺文件,強調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近年來,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城市開展的中醫文化教育進校園活動[4],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了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國家戰略要求,可以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防止外來文化入侵,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進一步要求履行好文化傳承創新使命,將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創新統一到人才培養這個目標上來,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的始終。而目前醫學教育,特別是康復治療技術課程教育中僅僅涉及中國傳統康復治療技術方面,對于中醫藥文化的相關知識涉及較少。如何有效地將中醫藥文化教育融入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當中,引導學生全面正確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接受中醫藥文化熏陶,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是目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中醫文化在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意義
中醫文化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科學地認識健康與疾病的關系,弘揚中醫思維和中醫治療技術,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的協調。隨著西方文化和教育在我國的滲透,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日益西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越來越淺薄,特別是年輕人普遍存在著對于中醫藥文化的誤解。當今社會對于中醫診療方法及其有效性和科學性的質疑聲從未停止,甚至有人提出中醫是偽科學。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特別是在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醫藥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新了人們對中醫的認識,其療效和價值得到了肯定。中醫藥抗擊疫情在彰顯中醫藥優越療效的同時,也彰顯了中華文化得以流傳至今的強大生命力和中華文明的永恒魅力,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貢獻[1],作為新時代的炎黃子孫我們更應該好好保護并發揚光大。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可以用“仁、和、精、誠”概括。仁,強調仁者愛人,生命至上;和,突出崇尚和諧;精,即醫道精微;誠,指重視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5]。要進一步推廣中醫文化,除社會宣傳之外,學校就是中醫藥文化教育進行思想熏陶的主戰場,這就需要在學校教育方面下功夫。因此,在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融入中醫文化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康復治療技術技能培養的同時,重視構建中醫藥文化教育的課程體系,對培養其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中醫思維、“大醫精誠”的職業精神及“醫乃仁術、濟人為本”的醫德修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3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融入中醫文化教育的措施
3.1創建中醫校園文化氛圍
營造濃厚的中醫文化氛圍,比如建設中醫文化長廊[6],展示中醫發展史,讓學生對中醫悠久的歷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介紹古代名醫張仲景、華佗、扁鵲等的生平、學術成就及現實意義;介紹近現代著名醫家如李可、鄧鐵濤等人的學術思想及獲得諾獎的醫藥學家屠呦呦和中醫藥對她的啟發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建設中草藥植物園、標本陳列室、中醫藥科技館等方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體驗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編寫中醫藥文化科普讀物,增加相關圖片、視頻、動畫等展示形式,增強中醫文化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利用青少年喜歡電子產品獲取知識的習慣,多增加網絡文化教育或在線課程,用直觀的視覺模式來增強青少年的興趣,增加多個學習途徑,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
3.2落實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2.1“以學生為本”設置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標準改革中,適當增加中醫文化的課時量,豐富中醫文化的學習內容,如增加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各家學說等課程。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很多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不強,選取簡單易懂的內容,比如“菊井泉香”“杏林春暖”“懸壺濟世”等醫學典故,增強中醫藥知識的趣味性;編寫少而精的經典讀本,讓學生反復記誦,提高他們閱讀并理解古籍的能力;在教授康復治療技術的同時,弘揚“仁愛”精神,深刻領悟中醫文化的內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中醫文化教育始終為培養技能型人才服務,中醫藥文化蘊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陰陽平衡”“救死扶傷”等傳統價值觀,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6]。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此時的學習內容對他們今后品格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在中醫文化教育教學中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2.2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借助MOOC及其他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搜集到很多關于中醫文化、中醫經典的視頻資料來豐富教學。這樣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將傳統教學法與現代教學法相結合,來促進學生對中醫文化及相關技能的學習和理解。通過多媒體教學、新媒體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和網絡課程開設,直觀地把中醫藥文化、健身理念、民族精神及倫理道德觀直觀呈現出來。3.2.3思維模式的改變。通過對中醫藥文化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異病同治、同病異治”就是中醫發散思維的體現,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來看待問題,不鉆牛角尖,靈活處事。中醫文化的整體觀念,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大局意識,不從單一方面思考問題,而是從全局出發、從整體出發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控制恰恰是我國人民良好文化素養的體現。3.2.4把中醫文化知識融入日常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近現代的西風東漸,西醫已經占據了主流市場,中醫弱化勢不可擋。中醫學是在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和醫療實踐中積累總結而成的,湯液、針灸、推拿、艾灸等都來源于生活,藥食同源,很多中藥就是日常的食品和調料,如大棗、綠豆、山楂、蒜、小茴香、蔥、姜等,還有很多生活常見的藕節、冬瓜皮、萊菔子等也是中藥。人們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自我治療,如感受風寒,一碗姜湯、艾葉泡腳;肺寒咳嗽用姜糖,肺熱咳嗽貝母燉梨;關節疼痛,熱鹽外敷等。中醫很多理論也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如生活方式講究“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黃帝內經》中四氣調神大論詳細講述了四季與天地陰陽之道,人們要順應四季的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強調養德養生,“仁者壽”“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示人們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這些中醫的理念也應深入學生的心中,并且變為他們不自覺的行動,成為生活離不開的一部分。
3.3以學生社團為平臺展現中醫文化風采
組建校園文化團體,如太極拳協會、針推協會、百草園等,各種社會團體作為學校第二課堂的有效延伸,吸引學生去研究、去探討、去擴展。在完善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逐步開展各類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可由學校邀請專家舉辦講座,加深對中醫的認識。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中醫文化的體驗,如開展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耳穴療法及太極拳、八段錦等活動,吸引社區中老年人群的參與,在高職院校提高中醫文化的影響力。以社團的形式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進行社會宣傳,通過參與活動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4培養業務素質高的中醫文化教育師資隊伍
在中醫文化教育和傳承中,教育師資對于學生中醫文化的認知影響巨大。這就需要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知識水平,才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對于中醫文化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師也要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正確引導學生樹立對中醫文化的認同感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學校管理者及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發展學生創新能力,使學生的中醫文化素養轉化為職業素養,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在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開設中醫文化課程,重在通過多種形式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與康復治療專業課程有機融合,使中醫特色思想無聲滲透,讓學生樂于接受并實現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其成.中醫文化是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先行者[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78-82.
[2]謝裕竹,肖奇志,陳莊元,等.衛生職業院校開展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的調研[J].時珍國醫國藥,2013(8):2015-2017.
[3]張文韜,李煒弘.大學生中醫藥文化素養調查量表設計[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6):139-142.
[4]屠志濤.中醫藥文化建設是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重點[J].創新人才教育,2017(2):41-42.
[5]張其成,劉理想.中醫藥文化的內涵及核心價值[J].中國中醫藥報,2007(3):1-3.
[6]秦生發,羅藝徽,廖愛妮,等.中醫藥文化教育與技能型人才培養探究[J].廣西教育,2018(9):30-31.
作者:王惠 賈建昌 張欣 郭福運 單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