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長三角制造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長三角區域的制造業技術創新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缺乏獨創性,企業間缺乏競爭、缺乏合作,區域技術創新體系資源整合面臨障礙等。為此,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立企業技術創新合作網絡,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促進長三角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技術創新;制造業;長三角
一、長三角區域制造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和問題
從2018年全國及各地區科技進步統計監測數據可以看出,在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方面,長三角區域城市占據第二、第五及第七名的分別是滬、蘇、浙。不過,其在對技術進行創新的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以及深層問題。
(一)長三角區域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水平較低,重技術引進而輕消化吸收長三角區域制造業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其企業技術能力,從表1呈現的數據可知,江浙滬地區的大中型企業中有企業辦科技機構數、科技經費籌集額以及支出額的在全國的占比為28.99%。然而,科技工作者的數量僅占全國的22.33%,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例僅為21.96%。根據此數據可以看出,江蘇、浙江和上海的大型企業的科技人員與科技基金有關,當自主創新受到限制時,就會缺少高科技人才。如表1所示,在全國的企業中,長三角地區企業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的占比屬于中下等水平。從表2可以看出,以往每年長三角地區大中型企業的消化吸收經費支出與技術引進經費支出占比都沒有達到10%。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機械、電子行業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占比就已經達到500%;在新興市場國家的韓國,其在此方面的占比更高,直接達到了1000%。這說明了長三角地區制造業消化吸收經費不高。即使從這兩個表中能夠看出長三角地區借鑒先進技術的水平較高,但也看出了其看重的是短期的、獲取效益快的模式,持久的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創新并沒有被重視,導致其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從各地區科技統計監測數據可以看出長三角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狀況。如表3所示,其在R&D經費支出與GDP方面的占比排名都在前排,不過企業R&D經費支出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卻相對偏低。對地區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約束的主要原因是企業R&D投入水平低。站在技術開發投入的角度,國外發達國家企業在此方面的占比都超過1%,更是有很多跨國企業的占比在3%到5%之間。
(二)制造業行業發展層次不高,發明創造等原創能力不足從傳統的玩具業到高科技的電子信息產業,長三角地區的許多制造業仍然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和裝配環節中,技能水平較低,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也沒有形成品牌。如表3所示,從整體上來看,長三角地區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率偏低,江浙滬排名靠后,其中上海排在最后;長三角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方面,江浙兩地與上海之間的差別比較大。
(三)區域技術創新體系中資源整合存在障礙在知識與創新資源方面,長三角地區十分富足,不過因為其格局呈現條塊分割、相互封閉、產學研結合度低的狀態,導致這個問題在根源上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在橫向上分為中央、地方兩類,在縱向上分為科學院系統、企業系統和高校系統,各成一派,幾乎沒有互動,沒有建立資料共享、相輔相成、互相開放的協同網絡,導致創新合力無法產生。在科技發展中,因為其著重點在于GDP,使得企業在開發過程中比較著急獲得成果,注重點偏移到應用技術和競爭技術,導致其在產業核心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方面的系統化開發有缺陷。
二、提升長三角區域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政策建議
(一)強化長三角區域制造業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強化長三角區域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盡可能擺脫無利可圖的技術,并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因此,保護技術專利以及知識產權勢在必行,通過為從事研發的企業建立產權激勵機制,使得搭便車的出現頻次降低,推動創新方面的企業成本回收。完善交易市場法律制度,避免投機行為,減免信息對不上的情況,制訂出更加合理可接受的產品價格,將轉讓的困難程度降低,以此將技術創新的能力提升。
(二)建立和完善長三角區域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協作網絡一個企業在技術方面的創新能力是其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前提。當前,長三角各企業之間研發與創新網絡發展緩慢,是阻礙企業提升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縱觀當前越發完善的市場經濟,將創新模式的領路人從政府轉換為企業是刻不容緩的,從最開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創建發展為新興的產業網絡,積極發展產學研技術聯盟。建立“創新基金”和風險投資法,建立孵化器網絡、科技信息網絡、科學儀器與測試儀器合作服務網絡、人才培訓網絡和融資合作網絡,通過網絡組織合作達到創新的目的。
(三)完善長三角區域制造業創新體系,推進科技資源整合以及科技平臺建設通過科技平臺將資源進行共享,并實現資源的互通無阻。基于創新技術,市場競爭的完整性,最重要的是以長三角地區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的重要區域與科學家作為基礎,培養出一批在信息技術、生物醫學和高分子材料方面拔尖的人才。工業學術研究機構根據科學技術發展創建了不少的機構,主要是推動科學以及推動工業的機構。其都是站在董事的位置參與管理,每個機構獨立運作以打破在體制上的阻礙,最終能夠將資源進行很好的融合,將推動高技術產業的機構作為墊腳石,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落腳,把重大項目作為媒介,優化政府、產業、教育和科研的資源結構。
作者:朱賢 莊佳馨 王梓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