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課堂教學的導入技巧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利用視覺特性,引發揭秘興趣
我在講《四季樹林》一課時,采用了“設疑激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上課,我先出示了一張用白色油畫棒畫好圖案的白紙,讓學生觀察,問學生:“從白紙上能不能看出老師畫了些什么”?后排同學脫口而出看不出來。“而前排同學卻隱融約約仿佛看到了點什么,遲遲疑疑不敢下結論,于是,疑問產生了,我接著間:“到底有沒有畫呢”我說,我用大筆薇調好的水彩顏料迅速涂抹白紙,瞬間,出現了漂亮的圖案———奇跡出現,學生沸騰了。對精細線條的反襯,產生于大筆隨意涂抹之同時。驚嘆之余,學生探秘興趣陡起。抓住這個機會,我讓學生近前觀察,并用手觸摸畫面。他們驚喜地發現,畫面上的線條是用油面棒和水彩顏料兩種繪畫材料表現出來的。然而,問題并沒有就此解決,我趣熱打鐵,鼓動學生立即親手嘗試大家非常興奮,紛紛拿出自己喜歡的油面棒在紙上抹起來。這時,我走到學生中間,讓學生拿筆沾我事先調好的水彩顏料在剛才涂過油畫的地方再涂一遍,于是,又一個疑間產生了,為什么水彩色蓋不住油棒涂過的地方?我順勢解釋并導出結論:“油水分離。”今天,我們就用油水分離法來表現《四季樹林》。本課的導入是由視黨設疑促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而只是抓取了新授方法奇絕之處,揭示出老師為學生在繪面材料工具方面又開辟出的一條新徑。求異求趣的心理,使學生不由自主的進入了“我要學”的心境。
二、利用視覺印象,啟發擴展聯想
我在講《海底世界》一課時,首先出示基本形“○”和“□”紙模,讓學生認知,然后把紙模貼在黑板上,指出“自然界中很多東西的形狀都是由基本形概括而成的。”隨手在“○”和“□”的四周,簡筆添加“△”,使基本形變成和,學生大開眼界。然后,進一步提問:“這種形狀的魚是什么魚?一般生長在什么地方?依學生回答,放《海底世界》錄像,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欣賞、直觀感受,加深了對熱帶海洋魚類的外形、花紋色彩多樣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從而導入《海底世界)想象畫的創作過程。本課的導入是由典型化的視覺印象切入,調動學生普遍存在的對基本形擬物的視黨感知經驗,為記憶畫造型提供了一種模式;更重要的是利用聲像傳媒擴展了學生暫時被凝固的視覺印象,使“魚”由圖形符號轉化出千姿百態,也必然會啟發學生生活中更為豐富的視覺聯想,本課創作活動的學習心理也就進入了“海闊憑魚躍”的境界了。
三、利用視覺記憶,觸發形象思維
我在講《給同學畫像》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猜物象特征比較明顯的幾個謎語,猜出謎底后,啟發學生認識到這是記憶中物象的特征與謎語的強調歸納相聯系的結果。全班這么多小朋友坐在這兒,老師為什么能把他們一個個區分開來呢?其實老師也是利用記憶同學特征的印象。接著向學生投影三幅教師畫好的本班學生的頭像線描作品,讓學生辨認(三位同學的臉型分別是圓形、方形、橢圓形),當臉型各異的頭像出現在投影屏幕上時,學生的腦海里立刻閃現出與之臉形特征相似的同學的影像。因此,當指認出來的三位學生站在投影范畫時,全班學生對照特征概括的畫作和表現對象,教師便可以直觀地分析臉形與五官特征,指導學生進行人物頭像寫生練習了。本課的導入,揭示的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形象思維規律,手段卻是意喜聞樂見的猜謎形式。導入時又選用了投影作品的反證,省時省力而又生動地展示出形象特征與特征概括之間的關系,自然而流暢地引出了本課要新授的內容。
四、利用視覺美感,激發審美情
我在講《童裝補花》一課時精心設計了課堂教學的情境,先讓學生觀賞童裝表演,引發來自生活中的審美聯想,接著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兒新褲的膝蓋上不小心劃了個口子,于是母親動手畫樣、剪貼、縫制,很快一對翩翩飛舞的蝴蝶被裝飾在褲子上,正好遮住了膝蓋處劃破的口子。女兒甭提多高興了。耳濡目染,女兒長大后,也逐漸學會了做補花,把生活打扮得更加美好。這位勤勞樸實的母親教給女兒的不僅是一種手藝,而是教給女兒一雙智慧靈巧的手。學生聽后,情緒激動、振奮,在渴望學藝的心理狀態下,我乘勢導入課題。本課的導入只是簡單地借用了講故事的手法,便在故事內容中,蘊含了本課教學追求的基本教育目標,即將“補花”技能教學,放到有教育價值的生活背景之中,因為本課的內容是小學美術課程標準規定的“進行和自己生活貼近的設計與制作”,體現學科教學目標,也就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表現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感受“祖國的可愛和生活的幸福”。要完整地體現這一系列教育目標,必須要將“美”與“術”聯系起來,為此,導入部分由童裝表演引發視覺感,到故事講述的進一步開幕,已經巧妙地進入到本課新授關于“補花”應用設計的價值的教學內容之中了。綜合分析上述不盡完善的課堂教學導入例證,可以看出,占用有限教時的導入環節,對教育目標的達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術學科注重視覺信息接納與反饋的特點。美術課課時少,容量大的特點,又對導入的激發強度、時效等方面提出了比其它學科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真正吃透教學內容,尋找到有價值的切入點,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課堂導入階段,就閃現出教學藝術的火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宋娟 單位:山東省蘭陵縣礦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