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老年糖尿病患者飲食健康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近年來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出現了變化,勞動強度下降,人群的平均壽命延長,因此身體應激反應增多,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的影響了國人身心健康,本病屬于慢性終身性疾病,通過對疾病的正確認知和積極的干預可以控制病情進展,對患者治療具有積極地意義。我院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飲食健康教育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治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2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63-89歲,平均年齡(74.59±3.42)歲;對照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62-88歲,平均年齡(74.64±3.5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健康教育模式,在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將糖尿病相關知識全部宣教給患者,時間、內容和步驟不作同一規定,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觀察組:采用臨床路徑護理模式應用在飲食健康教育中,具體分為以下步驟:入院第1d護士要熱情接待患者,開展病區環境、主管醫護人員、病房物品使用等介紹,和患者拉近距離,有效地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入院第2d向患者介紹糖尿病知識,評估患者飲食習慣,了解第1d患者掌握情況并適當進行補充;入院第3d對患者開展飲食指導,通過食物模型講解食物在體內的變化,根據患者病情和飲食習慣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食物量與分配、最佳進食時間;入院第4d加強對患者運動療法的宣傳,指導患者準備必備食物防止低血糖發生,了解第3d掌握情況并進行鞏固;入院第5d向患者講解胰島素種類、保存和使用,手把手教會患者如何應用操作;入院第6d向患者講解血糖儀使用步驟和方法,對患者前期接受的健康宣教進行復查,了解患者飲食是否規律;入院第7d直至出院,對患者健康教育進行追蹤檢查,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合適的飲食模式進行一日三餐,出院時為患者制定提醒手冊,加強院外隨訪,保證飲食規律在院外的長期、穩定運行。
1.3判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干預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濃度變化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運用國際通用軟件SPSS17.0,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糖尿病屬于終身性、慢性疾病,嚴重的人群身心健康,目前隨著人們對疾病認知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臨床上對于治療糖尿病主要推崇長期堅持規范化的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當運動、合理用藥,其中飲食干預已成為重要的干預方法,通過提高碳水化合物攝入、減少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質攝入改變患者飲食結構,長期堅持對改善患者血糖耐量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健康模式屬于填鴨式教育,通過說教、集中宣講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患者無法理解和接受,因此影響了健康教育的形式。我院針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開展了飲食健康教育護理路徑,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群在記憶力和理解力上出現降低,因此對于糖尿病飲食知識需要反復的講解和強調,提高老年患者對于飲食干預的理解和掌握。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正好針對老年人群特點,該變了傳統健康教育的被動性,避免了由于護理人員經驗不足或者責任心不夠造成健康教育的遺漏,體現了飲食干預護理的計劃性、可視性以及有針對性,通過臨床路徑和個體化飲食模式的建立提高了患者主動參與意識,增強了老年患者自我護理意識,讓飲食干預可以延續至院外生活,既讓護患關系更加和諧,同時也提升了患者在飲食上的依從性。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應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飲食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改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使用。
作者:俞惠芬 單位: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