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化與經濟增長關聯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日本利用國內廉價勞動力和國際市場的廉價石油,依靠粗放型投入獲得高速增長。在此期間,日本抓住家用電器產業的發展機遇,在政府干預下,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加以消化吸引,創造自己的品牌產品,只用了十幾年時間便基本實現工業化。1959—1979年,日本從其他發達國家引進技術33854項;1952—1971年,日本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達55.16%;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基本實現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根據各國經驗,工業化的推進是以先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為實質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尤以先進技術應用—新產品產生—新興產業形成(傳統產業改造)—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升級為主要路徑。重要的啟示在于先進技術不是一成不變的,工業化的推進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是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遇。電子信息技術成為當前工業化的新內涵,從而提出不同于歐美發達國家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早在20世紀5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開始應用于生產,以電能應用為核心的電氣技術革命與以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相交融,電子信息技術迅速向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滲透,經濟社會發展的數字化特征日益明顯。電子信息技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工業化的新技術內涵,為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提供技術路徑,并進一步提高了發達國家的經濟集約度。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工業取得的增長中,約有45%是由計算機和半導體業創造的,占美國經濟總產出僅8.3%的信息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卻達到30%以上,帶動美國勞動生產率由1973—1995年的1.4%上升到1995—1999年的2.8%,集約度進一步提高,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
我國下一步工業化的主要任務是由以重加工業為主的工業化階段向技術集約化階段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中面臨的三個首要問題,一是自主創新能力弱,過度依賴技術引進和模仿;二是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突出,制約工業化的加速;三是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釋放,就業壓力加大。另外,我國工業化的外部需求條件不同于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特點,因此,不能簡單地走傳統工業化道路,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要求我們充分重視信息技術應用以及由此產生的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作用。
信息化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影響分析
(一)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識成為生產要素,有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降低物耗和能耗,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網絡的應用,信息高度共享,生產組織與管理模式日益“扁平化”,很多產品不再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是以數字化形式出現,大大減少了工業經濟中浪費在迂回路徑上的中間損耗,從而有效降低原材料與能源的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并且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一些產品向“輕、薄、短、小”方向發展,這也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增加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應用的投入,對于降低能源消耗、節約資源、提高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型的轉變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信息化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吸納就業,推動經濟增長轉型
經濟增長向集約型轉變,必然要求勞動力的增長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即從單純的數量增加,轉變為勞動力自身素質的提高。信息化是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信息化,涉及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在其推進過程中,必然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其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化推進將促進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加大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和培養;信息服務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發展有利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減輕就業壓力,有助于消除經濟二元結構,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根據國外發展經驗,隨著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對“藍領”工人的需求越來越少,對知識工人的需求大幅上升,如美國1980—1990年,從事軟件開發人員增加了100萬,而制造業就業比重下降了10%。這一就業變動趨勢也對勞動力素質提高形成較大壓力,從反面促進勞動者提高知識素養和技術水平。
(三)信息化促生新興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信息化首先是信息技術的產業化,促進新興產業即信息產業的興起,增加提高經濟效益的途徑。信息產業指從事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信息設備與器件的制造,以及為經濟發展和公共社會的需要提供信息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和基礎結構,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信息技術設備制造業,要包括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視聽技術、縮微復印技術、電子出版技術以及與其相關的信息設備和器件。二是信息服務業,又可分為傳統的信息服務業,包括以文本式的科學信息、圖文、文獻、檔案、標準、專利、公共服務信息為主體的信息服務和咨詢活動;新興的電子信息服務業,包括計算機信息處理、數據庫的開發與運用、軟件生產、電子出版物、通信和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以及依靠計算機、通信網絡所進行的多種公共信息和咨詢活動。從宏觀上看,信息產業化表現為國民生產總值中,信息產業所占的比重及社會從事信息工作的勞動者的比重迅速提高,信息產業成為國家戰略層次的產業和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型產業,進一步從產業增量調整產業結構,以其高效率、高效益、低投入成為推動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另一個主要途徑。
(四)信息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
我國傳統產業占產業結構的比重很大,而且一直是粗放型增長,因此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即不斷提高傳統產業的信息、技術、知識等的含量,通過電子信息技術來不斷改造傳統的產業,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集約化。此外,信息技術與其它產業滲透、交叉、融合,還催生了許多新興的邊緣產業,如航空電子產業、汽車電子產業、光學電子產業、醫療電子器械產業等。由于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發達國家也在加強對傳統產業的信息化改造,是其經濟增長集約度提高的重要方面。
信息化提升傳統產業的路徑分析
(一)改造傳統產業生產方式,優化資源配置
電子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首先表現在生產設備上。機器化生產以專用設備為主,信息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滲透,使生產設備向柔性化轉變。其次滲透到產品生產制造全過程中。產品設計過程中,采用計算機輔助繪圖、輔助設計、三維造型、特征造型等技術進行工程分析計算,達到最優化設計;工藝設計過程中,以計算機技術輔助進行工藝規劃編制、模具選擇等;制造過程中,可利用軟件技術,產生模具軌跡的數控代碼,從而獲取在數控機床或加工中心進行零件加工的程序。通過電子信息技術的滲透,使傳統產品生產過程實現柔性化,形成柔性生產系統,由微型處理機、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組成,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迅速設計制造出新產品,并將勞動生產率提高10—30倍,同時減少物資投入,節能降耗。最后電子商務及網絡的使用形成新型的生產與消費關系,消費者能將商品需求信息迅捷及時地傳遞給生產者,從而將消費者也納入到生產系統中,生產、資源與市場有機聯系在一起,從而能夠實現資本、資源、勞動等要素的最有效配置。
(二)改造傳統產品,使之產生革命性變化,提高性能和質量,并不斷產生新產品
電子信息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滲透,使傳統產品也呈現信息化,出現了更新換面的革命性變化,由傳統的機械產品變為信息化的高技術產品。如汽車,目前電子控制裝置已經普遍應用于發動機、離合器、變速箱、制動系統等,電子產品或系統在一輛高級轎車總成本中占70%。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不但增添了傳統產品的信息化功能,還通過改變產品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其具有環保、節能、降耗等性能。
(三)改造生產管理方法,降低物耗,提高要素及資源利用率
由于市場需求變動及競爭的加劇,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適應人們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制造業向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轉變,對生產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電子信息技術向生產管理的滲透,形成各種專用的信息系統,實現產品報價、跟蹤重要零部件的生產狀況、輔助高層領導決策等功能,使企業能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提高生產效率和水平。利用信息技術形成的現代生產管理方法主要有即時生產(JIT)、制造資源計劃(MRP-Ⅱ)、柔性制造系統(F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供應鏈管理(SCM)、企業資源計劃(ERP)等。
(四)改造營銷模式,擴大市場空間,節省要素投入,確保資源的高效配置
互聯網的出現將企業與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連接起來,而電子商務為企業降低了進入市場的門檻,使得企業能夠通過網絡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進行各類資源的重新配置,并在全球市場范圍內銷售產品,獲得無限的商機,改變了傳統的商業營銷模式。這樣,一方面信息技術使市場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確保要素及資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電子商務使企業減少不必要庫存,減少很多中間生產或分銷環節,從而節約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
(五)改造企業組織結構,減少中間損耗,提高組織效率
傳統企業組織模式呈樹型結構,信息是層層傳遞的,龐大的中間管理層成為主要信息傳遞渠道,是樹型結構上的節點,最高決策者位于根節點上。企業規模越大,需處理的信息量越大,按照傳統組織模式就會有越多的層級。而信息在層層傳遞中速度會減慢,傳遞過程中的損耗和失真相應會增加。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最高決策者可通過計算機網絡直接與基層員工交流,信息傳遞速度加快、損耗變小。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最高決策者的信息處理能力,使企業組織結構出現扁平化,提高組織效率,實現有效管理。(本文作者:王君 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