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性視角下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對于城市公共生活及其重要承載物———城市附屬綠地的需求不斷提高。然而現有的城市附屬綠地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難以承擔其應有的社會公共角色,不足以滿足居民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文章從當代城市生活特點入手,指出當代城市生活對附屬綠地產生的新需求,并從提升附屬綠地景觀公共性的角度提出景觀設計策略,以緩解附屬綠地的設計與使用矛盾、現狀和需求矛盾;同時根據附屬綠地的功能屬性進行分類,選取了適于提升景觀公共性的3種附屬綠地,針對功能屬性逐一討論設計策略。
關鍵詞:城市綠地,設計策略,附屬綠地,景觀公共性,公共空間,有機更新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快速城鎮化成為必然。人口總量的不斷增長,帶來了人地矛盾、人和自然矛盾的突出,建設良好生態環境正逐步成為重要政策之一。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在越來越富足的同時,其需求也逐漸從“生存”等級的基本溫飽轉變為對于“刺激”和“認同”的追求:1)生活富足,對于良好工作、生活環境的需求增加;2)人的預期壽命延長,健身、休息和交流的需求增加;3)生活節奏加快,對于可供交往、活動的公共空間渴望增加;4)生活方式越來越豐富,對于承載休閑娛樂、體育運動、旅游觀光等活動的公共空間需求增加??v觀目前的中國城市建設,在現有市域范圍,特別是老城區中,難以實現公園、綠地的完全調配。附屬綠地作為公共景觀空間的重要組成,具有數量占優,分布較廣的特點,對于城市生態和景觀甚至社會發展影響巨大[1]。如“北京城市綠地景觀共有18470個斑塊,其中,附屬綠地斑塊為14331個,占所有綠地斑塊總數的77.6%。福州市附屬綠地斑塊787塊,約占綠地斑塊總數的87.35%。另外,附屬綠地在城市綠地總面積中所占比重很大:“鄭州市現有綠地面積約2417hm2,其中附屬綠地面積約為782.3hm2,占城市綠地總面積的32.4%。許昌市城區綠化面積1364hm2,其中公共綠地面積334.8hm2,附屬綠地面積670.8hm2,附屬綠地占城市綠地總面積的49.2%?!睂τ诟綄倬G地,現代生活要求附屬綠地承擔起公共空間的空間職能,滿足市民的公共性需求[2]。然而,目前我國的附屬綠地大部分還存在著開發利用不足的情況,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附屬綠地的進一步發展,將有效緩解公共景觀空間不足的現狀,滿足市民在公共生活和交往方面的需求[3]。
1當前我國城市附屬綠地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根據我國《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的規定,附屬綠地不列入城市用地分類中的綠地范圍,屬于其所屬的用地類型,如工廠內的綠地從屬于工業用地,不參與城市建設用地平衡,所以在實際考核城市用地指標過程中一般不受重視。另一方面,有些企事業單位在資金緊張的壓力下,園林綠化等專項資金被優先“節約”,附屬綠地被其他生產性用地擠占。附屬綠地的面積正逐漸被其他功能蠶食,造成城市綠量大為減少。而這些被蠶食的附屬綠地空間如居住區、學校、醫院、商業、商務辦公樓、交通空間等,卻正是與市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公共景觀空間。
2城市附屬綠地的景觀公共性提升
附屬綠地具有其特殊性質,不同類型的附屬綠地由于其配套建筑設施功能不同,其設計側重也有所區別[4-5],因此,不同類型的附屬綠地在景觀公共性的提升方面側重點不盡相同。居住用地附屬綠地大多面向公眾開放,與城市形成一定的聯系,但考慮到居住安全和管理方便,居住用地附屬綠地的對外開放程度大多為半開放、半私密式[6]。工業附屬綠地和倉儲附屬綠地等,其設立的目的主要為安全防護,因此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內部用地,大多不對外開放,屬于私密式。本文主要針對空間以開放式為主的3類城市附屬綠地探討景觀公共性提升的設計策略(表1)。3類城市附屬綠地包括:部分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行政辦公用地、文化設施用地),部分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商業設施用地、商務設施用地、娛樂康體用地、其他公用設施營業網點用地),以及部分道路交通用地(城市道路用地、景觀性道路、交通樞紐用地)
2.1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型
2.1.1公共管理型附屬綠地
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公共管理型附屬綠地以政府權力機關的種類和數量為多。這些權力機關是公共權利和集體凝聚力的體現,該類型附屬綠地往往存在公共性的表達角度單一的問題———即只從政府的角度表達空間公共性。市民則成為公共性的接受者,而非參與者,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景觀公共性的局限性。以展示為主導功能的附屬綠地,減少了市民對于監督和關注公共權力機關的意識,也削弱了市民之間的交往。其實,一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民眾的交往行為和權力機關的辦公行為是可以獨立存在并良性互動的。如大倫敦政府市政廳,由于其緊鄰泰晤士河,有很高的景觀價值,設計師將大半面積的附屬綠地用于規劃公共活動,包括步行街,地下公路和兩個大型的廣場。這能有效地引導民眾靠近市政廳并在周邊散步,并且市政廳24小時開放,人們能夠從首層的接待處和下沉的廣場進入辦公樓,這就將政府辦公機構完全融入市民的生活,模糊了辦公和休閑之間的界限[8]。在我國,個別權力機關圈大院占用公共綠地用于休閑,還有某些特權機構劈山建賓館和宿舍。這些封閉的單位綠地應盡可能變為公共綠地向市民開放。
2.1.2公共服務型附屬綠地
現今城市中的公共機構及其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然而大多情況下人們并不明白這些公共機構的運作,只是被動地享受服務。長此以往,公共機構與市民的日常生活被動分離,致使原本屬于公共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事業、公共技術等逐漸變成了機關與機構內部的工作,公共機構難以獲得來自市民和社會的公共性認同。各機構和部門的附屬綠地作為與市民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公共空間,是擔任此項職能的重要組成。附屬綠地可以通過空間設計手段引導市民進行交往行為,以空間的方式進行日常性的社會教育,使民眾認同公共機構的公共性,理解公共機構所承擔的社會事務與社會責任。臺灣宜蘭縣的羅東文化工場是這一方面的設計佳作。羅東文化工場原本是20世紀80年代縣政府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興建的文化中心,其中雖然有演藝廳、圖書館和藝廊等功能,卻由于空間的封閉成為一個體積龐大的“黑盒子”,遠離了民眾的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動。羅東文化工場改善設計時,將美術館懸吊在上,文化市集設置其下,空間中段空出,形成開闊的公共活動空間,與南側的附屬公園在空間上渾然一體。整個用地被整合成一個廣大的開放空間,與周邊的商業街市、小區中心緊密相連。起伏的地形,多樣的服務功能使得文化工場得以承載居民多元的使用需求;教育、文化傳播的活動也與民眾的日常交往活動并存并得以互動。羅東文化工場的設計使公眾機構的工作過程不再是遠離民眾的、抽象的過程,它不僅承載著主要的文化活動,也為小鎮營造了平等的公共文化交流空間,更給居民提供了日常教育和學習的平臺,從而容易獲得來自市民的公共性認同。
2.2商業服務型
2.2.1商業型附屬綠地
一般認為,商業空間是一種以實現錢貨交易為主要目的公共空間。然而,如果商業空間的設計僅僅為了實現錢貨交易,就會使公共空間內的活動局限于商業活動,并且使商業空間變成一種純粹的商業理性表達。商業目的成為設計的主要目標,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漸漸減少,人和商品間的互動幾乎成為空間活動的全部。如此一來,商業附屬綠地則不免淪為商業目的的附屬品,這勢必會影響公眾對于公共活動及其動機的認知。實際上,看似無目的的、偶然的社會交往活動非但不會對以交易為目的的商業活動產生抑制和威脅,反而可以與商業活動形成良好的互動和促進。要實現商業附屬綠地中的景觀公共性,需要擺脫現今商業空間極其附屬空間十分常見的室內化和封閉化,增強商業附屬綠地與室內商業空間的聯系性,增加商業空間的業態,使其能夠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位于德國柏林波茲坦廣場的索尼中心,正是將商業活動與市民交往活動結合較好的典范。設計模擬了傳統歐洲街區的形式,以小的方塊建筑為基本單元,其功能覆蓋了高檔居住、商場、酒店、劇院等多層次的需求,商業業態豐富。商業街區圍合成附有遮陽棚的廣場,形成尺度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和親切的城市氛圍。廣場中的噴泉和鄉土植被與周圍的餐飲店、咖啡店一起為市民提供了交流和休閑的場所。設置有大屏幕的中央廣場在大型賽事期間則承擔了市民進行文體活動觀看和交流的舞臺。另外,中央廣場的圓形水池有一部分懸在地下層的采光窗之上,成為地下層透明的天窗,將地上水池的奇妙光影引入樓下電影媒體中心的酒吧。
2.2.2商務型附屬綠地
商務機構不同于商業空間,它不會直接面向公眾提供服務。當代城市中,很多商務機構傾向于通過高層的辦公樓展示城市經濟實力,他們樂于通過城市空間來展現自身,但是這種一味強調自身的單向公共性表現形式,只會讓社會的價值體系顯得更加物質化,甚至可能加深社會矛盾。因此需要一種合理的公共性表述方式來獲得市民對于商務機構的公共性認同。這就需要商務機構結合市民公共活動進行公共展示,在機構和市民間塑造一個和諧的公共空間,讓公眾有機會重新建立對商務機構的認識,并與之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丹•凱利的作品達拉斯聯合銀行大廈噴泉廣場正是這一方面的先驅。銀行大廈的附屬綠地以植被和水體為主,水體的鏡面與建筑的大玻璃幕墻在質感和空間上相互呼應。由樹池、噴泉、流水所包圍的公共空間,使得高層建筑周圍原本單調空曠的環境成為市民交流和游憩的重要場所,使得冰冷的銀行建筑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距離。一系列跌水除了提供市民休憩需求之外,還將綠地與兩側繁忙的交通隔離開來,解決了3.6m(12英尺)的高差。
2.3道路交通型
城市的道路四通八達,交通空間占據了很大比重。道路與交通空間的附屬綠地承擔著綠化場地、降低尾氣污染、改善區域小氣候等職責。作為生活型道路的附屬綠地,除了上述幾點之外,還是市民日常公共生活的重要場所,承擔著交流、聚會、日常通行等職能,因此,生活型道路的附屬綠地公共性的提升是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為主。生活型道路的交通車速相對較慢,在人行道空間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借鑒帶狀公園的做法,將部分人行道改造成為帶狀的城市公共空間,為市民沿途提供休憩和交流的場所,激發城市公共生活的多樣性。位于巴塞羅那的圣喬安大道(PasseigdeStJoan)改造項目在此方面值得借鑒。首先,在空間上,道路的公共空間與周邊道路得到了很好的銜接,使得人流能夠方便到達場地。兩側各12.5m寬的人行道帶有充足的市民活動場地,并與旁邊的自行車道分離開來。其次,在使用方面,人行道被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可以為市民提供休閑、休憩、運動、停留、聚會等多種活動場地,另外,在交通安全區域還設有兒童活動區及配套設施。通過空間、使用和植被等方面的考慮,圣喬安大道被改造成更加適合現代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間,其公共性的提升也帶動了周邊的商業活動和娛樂活動。
3結論
景觀公共性的提升不僅是針對物質空間開放程度的提升,更多的是對于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和公眾價值觀念的優化。提升城市附屬綠地的景觀公共性,需要以社會學“公共領域”的理論研究作為出發點,在研究真實存在的物質空間、景觀實體與日常生活的同時,也關注在抽象的語境和流動的時間中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和交流[9]。對于具體策略的研究,必須基于“以人為本”的基礎,根據不同功能屬性的附屬綠地,從使用現狀入手進行問題和需求分析,更多地關注人在使用中的感受和需求,通過綜合判斷,形成一系列較為完整的設計策略。
參考文獻
[1]金云峰,張悅文.“綠地”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J].上海城市規劃,2013(5):88-92.
[2]萬億,金云峰.兼顧主觀審美與客觀生境的校園綠地景觀優化: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住宅科技,2015(6):42-48.
[3]金云峰,王小燁.綠地資源及評價體系研究與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14(1):106-111.
[4]金云峰,周聰惠.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素組織架構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3(3):86-92.
[5]金云峰,劉頌,李瑞冬,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子系統”規劃方法研究[J].中國園林,2013(12):56-59.
[6]金云峰,簡圣賢.淚珠公園不一樣的城市住區景觀[J].風景園林,2011(5):30-35.
[7]萬億,金云峰.鐵路沿線景觀錯亂區的問題解析及優化策略:以哈牡線牡丹江段為例[J].住宅科技,2015(11):53-57.
[8]程露.大倫敦政府市政廳大樓,倫敦,英國[J].世界建筑,2002(6):30.
[9]于雷.空間公共性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金云峰 張新然 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