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水平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思想方面??傮w來看,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思想穩(wěn)定,政治立場鮮明,樹立了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及人生觀,擁護黨和國家維護邊疆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政策,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專心學習,安心生活,與同學相處和睦。但同時,也有少數民族學生對黨的建立和發(fā)展歷程不甚了解,缺乏入黨意愿;少數民族同學民族意識濃厚,抱團意識較強,特別是所處大學城的環(huán)境為這種交際圈的形成和擴大提供了便利;部分學生學業(yè)落差導致缺乏信心卻仍渴望被尊重;一些學生對當地采取的嚴格措施有不同意見、個別學生思想出現(xiàn)偏差等。1.2生活方面。各高校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問題,普遍建立了清真食堂或窗口,幫助學生解決飲食問題。各高校普遍采用混編住宿、混編班級,各民族同學同學習、同娛樂。少數民族學生中不少是家庭經濟有困難的,除了國家助學金、勵志助學金、冬令幫困等常規(guī)補助外,各高校還會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向少數民族學生發(fā)放伙食補貼、特殊助學金等,這些資助大大地解決了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困難問題。一些學校在少數民族的重要節(jié)日主動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座談交流或聚餐聯(lián)誼,有的學校還組織少數民族學生過集體生日。1.3學業(yè)方面。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基礎弱,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數學、外語、計算機、物理等課程學習難度大,學生成績兩級分化現(xiàn)象嚴重,部分學生學習基礎差,重修率不及格率較高,尤其是理工類專業(yè)。不過絕大部分同學都能通過自身努力和學校的幫助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最終跟上學習進度順利畢業(yè),有的同學還取得了非常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在少數民族學生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1.4就業(yè)方面。大多數高校歷屆少數民族畢業(yè)生就業(yè)情況良好,絕大部分學生選擇回生源地就業(yè)。受當地思想觀念影響,少數民族學生認為的“好工作”范圍比較窄,多數學生喜歡公務員、醫(yī)生、教師、電力公司、銀行等,同時也有少部分學生選擇創(chuàng)業(yè)。1.5綜合發(fā)展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大多都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特別是能結合自身特長參與到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但也有部分同學不愿意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各高校也通過舉辦少數民族文化節(jié)等活動來豐富民族學生文化生活,如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海關學院等高校面向少數民族學生舉辦了少數民族風情文化展、少數民族文化節(jié)、少數民族同學風采展示等活動,上海政法學院還舉辦面向中外學生的“絲綢之路”國際文化節(jié)。
2少數民族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
2.1教育管理隊伍的能力有待提高。在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各高校碰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主要包括對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地區(qū)歷史的掌握還不夠全面深入,對某些問題概念比較模糊而在工作上底氣不足,與少數民族學生家長溝通時語言存在障礙,對敏感話題的尺度不容易把握,學生的動態(tài)不易在第一時間掌握等。2.2各高校學業(yè)評價標準不統(tǒng)一。在少數民族學生學業(yè)評價標準上,各高校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根據調研情況,有的高校根據招生渠道不同采用不同的及格線;有的高校英語采用三級半考試,預科班部分課程免修,部分課程學分可沖抵;有的高校根據入學分班考試設“基礎班”,對少數民族同學成績的評價標準會適當放寬。少數民族學生之間進行攀比,不利于校園穩(wěn)定及育人質量的提高。2.3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跨校合作欠缺。由于少數民族學生抱團意識較強,各高校學生個體之間交往密切,尤其在大一新生中,這種現(xiàn)象較為突出。各高校應該在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方面協(xié)同發(fā)展,同時與社會、家庭形成合力,打破小集體文化圈,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的大學校園生活。
3提高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對策思考
3.1以理想信念為目標,重點抓好民族團結教育。步入新時代,少數民族學生團結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情況新的挑戰(zhàn),高校輔導員肩負新的歷史責任,應該站在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高度,認識其工作的重要意義。要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持把民族團結教育列為自己德育工作的重點,突出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地位。要聯(lián)系實際,積極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活動,要把民族團結教育與學生的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社會實踐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促使學生把認知轉化為情感和行為,增強民族團結意識,開展民族團結教育,也是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3.2以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成長成才為核心,努力提高育人質量。首先,從學生入學開始抓起,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基本信息。如民考民、民考漢、內高班等考生類型,因為以上幾種學生的學業(yè)基礎不同,高考要求和政策是不同的。其次,在學業(yè)上做針對性的輔導。入學教育和學業(yè)引導很重要,讓學生知道大學是就業(yè)職業(yè)發(fā)展的起點。高校應多組織一些與學業(yè)和職業(yè)發(fā)展有關的輔導、講座、座談會,給學生多提供一些實習鍛煉的崗位和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最后,部分高校采取降低學業(yè)標準的方式,以此來提高少數民族學生考試的合格率,雖然形式上解決了合格率低的問題,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并沒有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高校統(tǒng)一少數民族學生學業(yè)評價標準勢在必行。高校可采取“提供幫扶,不降低標準”的方法,如:“一幫一”學業(yè)幫扶、課外輔導小組等發(fā)揮朋輩互助作用的方式,開設專題輔導班為學生專門“加餐”。通過這些增“量”的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實踐證明,效果同樣喜人。3.3豐富少數民族學生活動多樣性,增強學生的融入感。語言、文化基礎、飲食習慣的不同都讓少數民族學生更容易產生差異感和隔閡感,學生活動、學生組織、工作室都是增強少數民族學生榮辱感的有效路徑。少數民族學生大多能歌善舞,可以通過“社團”“民族文化節(jié)”等方式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臺,讓他們感受到順暢的交流和融合,減少差異感,同時也能夠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的交融,這樣也更容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比如,上海師范大學在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高年級學生中選拔優(yōu)秀學生成立了少數民族“導生隊”,圍繞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服務他人的工作宗旨,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學習、生活上的幫助;上海政法學院成立“石榴花開民族學生工作室”,成為“民族學生的家、了解他們思想動態(tài)的平臺、傳播正能量的發(fā)聲器、民族同學思政工作的參謀部”;上海民航職業(yè)技術學院成立了藏舞社團,有利于豐富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并弘揚少數民族優(yōu)秀文化。3.4加強少數民族教育管理隊伍建設,提升教育管理服務能力。第一,整合資源,加強交流。一方面,各高校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的時間長短不一,學生數量上也不甚相同,因此在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的經驗和做法上也有不同。部分高校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少數民族學生管理體系,有了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經驗;部分高校仍處于探索發(fā)展階段,要加強高校少數民族教育管理培訓,為各高校提供好的交流平臺,分享經驗,有利于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工作涉及宗教、國家安全等問題,需要民宗委、公安(文保)等部門的支持與幫助,積極搭建與這些部門的交流平臺也尤為重要。第二,加強教育管理者培訓力度。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要不斷加強少數民族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學習,及時補充相關理論知識,提高業(yè)務工作能力。第三,要增強責任意識。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的工作至關重要,要愿意管,敢管,會管,解決問題不應該只防范而應該教育,為祖國培養(yǎng)可靠的接班人,輔導員的責任意識要不斷加強。
參考文獻
[1]楊雄.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維度構建與實踐探索[J].高教學刊,2018(6):127-128.
[2]林文濱.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路徑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12):28-30.
[3]俞麗清.新形勢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7(11):93-97.
[4]楊芳.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特點與教育管理創(chuàng)新研究[J].益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3):89-91.
作者:李書娟 單位:上海政法學院學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