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的困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管理理念、管理目標、管理原則三個方面梳理發達國家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系的基本特點,認為目前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面臨著不能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教育管理體制相對松散、缺少相應頂層設計的困境。建議通過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強化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教育管理、制定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的頂層設計等策略來完善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
[關鍵詞]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
1發達國家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的基本特征
1.1管理理念
日本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從娃娃抓起”戰略思想,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其嚴格遵照訓練中心制度,始終倡導三位一體發展體系,在國家隊訓練、社區足球發展以及青少年運動員教育培訓方面都積極借鑒世界最新的訓練辦法,遵照“以世界一流水平為標準”的強化政策,著重培養青少年運動員,注重個性化培養,做好優秀運動員人才梯隊建設,力爭培養具有潛力的“黃金高水平選手”為國征戰[1]。韓國非常關注培養具有高文化素養的全能型青少年運動型人才,從認識、理解、創造力三個維度提升青少年運動員的整體素質,培養青少年協作、不輕言放棄的團隊精神[2]。英國青少年體育的發展理念是:讓所有的孩子有機會參與體育,讓所有喜歡體育的孩子不會離開運動場,當然也不會失去一個運動天才[3];強調體育服務于人的成長,而非為競技目標服務。這正是中、英兩國開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理念差異。
1.2管理目標
英國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目標包括快樂體育、人人參與、改善體質和掌握技能四個方面。英國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在制訂青少年運動員長期發展(LTPD)模型時,明確指出英國的青少年訓練模式應以能力為中心,發揮該體育發展模式的靈活多變性,摒棄僵化規則的束縛,確保英國的體育后備人才不只具備體育天賦和技能,還應具備適應社會的擇業和生存能力,最終成為合格的學生和能夠適應社會的人。所以,在英國幾乎不會出現放棄學業專攻運動技能的運動員。德國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目標為:為學生創造在不同水平、不同地域環境、不同教育環境下接受體育教育和比賽過程的均等受教機會;尊重青少年成長發育的個體性差異規律,注重擴大青少年選材的范圍,增加備選基數;強調提高青少年教練員的執教水平和素養;注重培養青少年成為學生運動員,使其在競技體育體系中處理好訓練、比賽、學習三者之間的關系。日本體育協會在世紀之交作出重大的計劃調整,將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終極目標定為“保持亞洲第一位置,達到世界體育強國水平”。為了達到此目標,日本體育協會技術委員會邀請本領域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教練員及國外著名專家學者,根據青少年學生不同年齡段的成長發育特征與日本人身體結構特點,制定針對各年齡段競賽的培養目標。
1.3管理原則
體育是一項游戲,也是一種職業。自1996年起,德國制定出臺了嚴格的選拔制度,從學校和各地方俱樂部選拔有天賦的青少年運動員,并源源不斷地將其中的佼佼者輸送到國家隊和各職業俱樂部中。德國的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原則是:人人機會平等;擴大選材基數,重點培養天賦英才;加強基層教練員梯隊建設;全力打造學生運動員[4]。日本青少年運動員的管理也遵照“體教結合”的培養原則,“體”的延伸強調培養運動員時抓準“敏感期”和“青春期”,規避“拔苗助長、急功近利抓尖子”問題出現;“教”的延伸強調“體育教育與素質文化教育”平等原則。日本青少年體育協會認定,日本高水平運動員只有接受知識教育、提高知識應用能力,才能符合日本國家隊的最高要求。韓國作為亞洲體育強國,根據青少年生長發育特點將青少年體育教育的管理原則定為“科學化、系統化”。培養原則具體為:每支校隊每年最少進行18項比賽,包括校級聯賽、市級聯賽、地級聯賽、全國聯賽以及各種友誼賽等,堅持“以賽代練”原則;為學生制訂細致入微的校園足球學訓計劃,重點是分等級、分層次,要求學生每天必須參加完學校規定的學習時間后才能參加長達3小時的足球訓練,為上級學校的后續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滿足“學訓兼顧”原則;青少年人才培養規律遵循“梯次輸送發展”原則[5]。
2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面臨的困境
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沖突和矛盾,而導致這種沖突和矛盾越發激化的根本性、結構性原因是青少年教育事業發展和環境演化的趨勢與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間存在著較為明顯和嚴重的摩擦與錯位[6]。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自建國以來歷經多個發展階段,基本形成和鞏固了以黨政組織為核心、以財政為資源、以人事編制管理為手段、以自上而下集中政治動員和指令性執行為方式的體育發展模式,但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
2.1不能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
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仍沿用計劃經濟時期的體系,體現出其內向性、封閉性等弊端,無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功能與社會功能。我國實行的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源于蘇聯,即以各類體校為主,以社會介入機構為輔,并不適用于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已走向社會化發展道路,但社會對業余體育訓練的投入有限且較為松散,缺乏統一管理。
2.2教育管理體制相對松散
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尚處于相對松散自由的階段,缺乏相關行業規范與政策標準的引導與督導,也未建立目標體系及教練人員等執行者資質認證,導致行業內教練人員資質水平參差不齊,極大地阻礙了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的發展。目前,各訓練機構暫未出臺系統的教練員應聘考核標準,整個訓練行業也沒有公認的專業標準,入職教練員水平參差不齊,且大部分訓練機構沒有設立受訓學生評分、教學水平評估等反饋系統與相應激勵機制,教練員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除此之外,教練員隊伍還面臨著薪資水平較低、福利待遇不完善、社會地位不受認可、缺乏對職業的歸屬感、能力提升不足、職業發展受阻等問題,導致教練員隊伍兼職比例高、流動性較大。
2.3缺少相應的頂層設計
當前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尚未形成系統、全面的管理體系及相應頂層設計,也未針對其教育管理制定目標體系,導致現階段體育訓練教學缺乏方向指引,訓練效果缺乏反饋評估,訓練質量也因此大打折扣。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上,無論是參訓學生家長、社會介入機構還是相關管理機構,均將學生運動成績的提升作為青少年體育訓練的唯一目標,而忽視了體育對參訓學生身心發展、意志品質鍛煉的積極作用[7]。因此,建立相關管理體系及其相應頂層設計迫在眉睫。
3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應對策略
3.1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
社會力量能夠為青少年參加體育訓練和鍛煉提供資源。要積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有效參與競技體育儲備人才培養工作,提倡和鼓勵興辦多種形式的校內外青少年體育訓練機構和場所。全面建立共享、共通的網絡工作平臺,以實現注冊時互認;在訓練管理、組織隊伍參加比賽及教練員職稱考核與評定、技能培訓等方面保障社會力量的權益。建立健全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以全國體育運動學校聯合會的建設和改革為引領,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和城鎮組建區域性青少年體育聯盟大協會,發展基層地區的青少年體育訓練組織機構。在此過程中,可以增加社會力量的權利和作用,如通過委托授權、購買運動服務等方式,將公共服務項目轉交給社會力量進行運作。鼓勵中小企業通過冠名、合作獲得贊助,通過廣告獲得特許經營,參與青少年品牌的比賽,對特色體育項目等無形資產進行開發。
3.2加強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教育管理體制建設
建立全國通用的青少年運動員注冊系統,促進青少年運動員的合理流動與發展;更好地搭建體育、教育及社會上各級各類賽事間的互通平臺。實現信息互用、資源共享、資格認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引導青少年運動員跨區域進行技術、經驗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杜絕青少年運動員在比賽中弄虛作假、使用興奮劑等情況,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制。盡可能為青少年運動員搭建一個公平、公正的比賽環境,創造良好的比賽氛圍,合理、合法地保障其參賽權益。
3.3制定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頂層設計
從頂層來講,國家體育、教育行政部門需建立健全青少年體育競賽體制。競賽體制要符合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規律,更要結合本地特點,保障青少年體育競賽活動的積極開展。青少年比賽的設計要合理、有序,考慮地區間的就近性,使參賽隊伍就近、便捷地參加比賽;也要根據項目特點和地區特點調整比賽形式,比如采取主客場比賽、分區賽、通訊賽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以達到鍛煉隊伍、發現人才的目的。不同等級的部門要做好銜接工作,以便運動員逐級選拔機制的建立。此外,要鼓勵全國性及地區性社會體育機構有效、積極地組織和舉辦青少年體育比賽,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各種形式的訓練營、夏令營和冬令營等,以形成形式多樣、覆蓋面廣、能夠滿足不同年齡需求的賽事體系。
4結語
進入新時代,我國體育管理體制進入了轉型期,但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仍面臨著不能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教育管理體制相對松散、缺少相應頂層設計的困境。應通過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強化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教育管理、制定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頂層設計等策略來完善我國青少年運動員教育管理體制。
[參考文獻]
[1]高建林.中日青少年足球競賽體系的比較研究[J].鎮江高專學報,2009(4):116-119.
[2]肖坤鵬.青少年校外體育輔導現象解讀[J].體育文化導刊,2016(8):152-156.
[3]黃夏.中英青少年足球文化理念差異———英國伯恩茅斯學習有感[J].體育教學,2016(9):59.
[4]王舜,張莉清,李宗浩.德國和日本競技體育政策發展特征及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6
作者:陳宇 王慶然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軍體部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明珠學校體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