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文理念與綠色建筑設計思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指導思想
如果用一個生命體來形容綠色建筑,那它就要做到身、心健康。也就是既要在物質層面上滿足使用要求,又要在精神層面上涵蓋更多的文化特質。這也剛好呼應了綠色建筑的深刻內涵。建筑要主動表現對人性的尊重,促成使用者的本能展現,才能更好地實現綠色建筑的真正價值。在這里,人是唯一的主體。人的歡愉程度、幸福指數的高低、壓力的釋放,都是評判建筑價值的主要因素。要在經濟實用又簡單舒適的原則下,體現出建筑的文化韻味,將理性與人情味貫穿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充分體現人文理念的指導思想,具體如下:
(1)和諧共生理念。建筑是人類文明活動的物化表現,既要服務于人,又隸屬于環境。在整個建造和廢棄拆除的全過程中要體現出與自然存在的和諧關系。通過運用各種建筑技術手段,控制和約束人類對環境的恣意索取和過度排放,因地制宜,實現對環境的充分尊重,達到和諧共生的目的,充分保持生物系統的平衡。
(2)健康舒適原則。強調舒適,就是把人類活動場所的舒適度作為考量指標,少占有自然資源及減少能源消耗,采用環保的、可再生的、可循環利用的材料,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保持室內外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最大程度使使用者與自然環境親和,達到身心健康,提高其幸福指數。
(3)簡單經濟實用。不過分追求高科技、高投資,不盲目攀比,以適宜技術、適宜成本、反映地方化材料和地域特點的建造行為為重要發展途徑,在尊重區域文化環境及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運用先進建筑技術,充分利用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合作,將可實施的技術方法和手段進行固化與應用,構建建筑主體與室內外環境相融合的協調系統,從而達到宜人、舒適的目標。
(4)尊重本土文化。將人文因素融入到綠色建筑設計中,不是增加一些花花草草這種表面文章,而是使建筑表現出更多對環境的尊重和對社會文化的關心,在建筑技術的支撐下,能充分體現城市文化內涵和地域特征,避免千篇一律的“國際臉”。主動呼應使用者心理結構,尊重當地傳統生活方式,賦予建筑承載社會生態要素的重要使命,使之成為集歷史性、傳承性、人文性于一體的綜合體。建筑的人文特質是建筑區別性的最大體現,也是人文理念體現在綠色建筑中最明顯的特征。
1.2有效途徑
以人文理念為指導思想的綠色建筑設計,應該建立全局觀念,讓建筑設計不再只是技術的展現,而是跟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融為一體,成為引導人們生活方式的載體。以下幾個途徑可以讓綠色建筑更好地體現人文理念。
1.2.1空間與環境相融合的策略綠色建筑設計要做到優質、合理、靈活、體貼,免除不合理大拆大建,做到時間上的可持續性,創造百年建筑。在這一點上我國應充分汲取國外的歷史建筑保護經驗。從全局環境觀入手,做好綠色建筑的生態體系設計。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和自然能源,節水節地節材,控制對場地的污染,減少對周邊水文、風力、采光及生態多樣性的影響,建立以人為本的綠色建筑的生物系統和非生物系統。
1.2.2倡導綠色創意與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從根本上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建筑師要從追求形式、象征性或英雄主義的建筑回歸到以人為中心的社會建筑。所以切實可行的綠色創意很關鍵,它是建筑設計的指導思想,目標是要激發人們更多地熱愛自然,保護環境,并提高百姓對綠色建筑資源的占有率,以此來帶動整個社會的良姜立婷,等:論人文理念背景下的綠色建筑設計思維性發展。在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中,建筑作為重要的載體,應該呈現超越自身的、與周邊群組之間的和諧關系,能夠涵蓋社會、公眾生活、藝術、環境、區域等概念,表現出較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將公眾意識在此積聚并更好地展現。在都市化進程中,私屬空間的界限必將越來越模糊,有一部分甚至轉化為公共空間,以群落化的方式呈現,這種主動轉化的進步也會促進人性化空間的完善。以人文思想貫穿始終的綠色建筑應是市民生活的反應,風流雅趣和城市意象在特有氛圍中呈現,各年齡段的人群都有所歸屬。從而使建筑與普通人的生活發生關系。在鄉鎮或鄉村規劃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當地慣有的生活方式和特色產業,二者要互相結合,形成互動,使建筑設計和社會生活互為表里,形成設計、當地材料、特色產品的良性循環。通過建筑載體傳承傳統生活習俗,通過可持續發展改變農民價值觀,提高生活質量,這是一種解決長遠發展問題的正確之路。立足當地普通的材料和生活,通過地域資源深加工帶動地方產業整合,還可以解決地方性就業問題和促進技藝文化傳承。以此來加強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利用,塑造新型社會關系,這也是建筑設計的社會使命。
1.2.3關注技術更要關注利益主體綠色建筑達到宜人、舒適的目標,需要多學科、多專業的交叉合作,但是,要注意控制好技術間的協調,不能盲目堆砌高成本技術,也不要盲目追求新技術,更不能炫耀使用了多少高科技。技術只是手段和載體,不是目標,它是為了使用主體———人服務的,這一點往往被設計者忽略。從歐洲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案例來看,單純的技術展示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策略,人們更想看到的或者說更關心的是,這些技術在一個建筑里怎樣引發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關系,以及產生什么樣的社會動力,人們的生活因此有了怎樣美好的轉變。因為建筑是人們生活、工作的重要場所,記錄著使用者的歡愉、成長、交往和事件發生,所以綠色建筑更應具有生活價值和社會價值,要有濃濃的人情味,體現出對人的關愛。我們崇尚的綠色建筑應該是把人與環境緊緊凝聚在一起的建筑。2.2.4建筑師的責任感和社會導向綠色建筑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它的發展不僅需要學科的整合,還需要建筑師的責任感和政治、經濟、文化、媒體各方面的保障。發展綠色建筑是一個從物本世界向人本世界轉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F代社會中,家庭、住房、都市化生活帶來的孤獨感、失落感等,使每個人都面臨著無法逃避的心理壓力,從而帶來健康問題。人們每天接觸的“水泥盒子”與建筑師的設計工作息息相關,其可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有多少建筑師意識到他們的工作會與“一個民族的健康生存”有連帶關系呢?建筑師如果能在人們日常生活的“硬件”上,分擔一部分責任,體現對使用者的關懷,關注普通、關注貧窮,設計出能讓人“減壓”的房屋,那建筑師這個職業就會像醫生、律師一樣,成為為有困難的群體解決問題的象征。建筑師應該積極參與同政府、公共機構、慈善機構、弱勢群體之間的對話,具有將個體意識逐步轉變為公眾意識的能力;社會也應為建筑師提供這樣的機會。這是時代賦予建筑師的責任,也是文化的責任!
2人文理念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近年來,國內綠色建筑發展方興未艾,但相應問題也隨之產生。如在示范項目中崇尚高成本技術措施,以采用多少項新技術作為評價依據,把獲得星級認證設為最終目標等,這或許偏離了綠色建筑設計軌道。這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源于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不夠完善。目前,我國使用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主要有3種,美國的LEED、我國的國標和個別城市的本土綠標體系。仔細研究這些評價體系,都缺失人文因素指標,對純技術的評價限制了綠標的完整性。這是當下綠色建筑評價面對的最大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綠色建筑評價如果不適時更新,不能深入到人文關懷的層次,把人文因素作為關注的重點,那就變成行業內的一個技術游戲,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各國的綠標體系都需要進一步完善,適時修編,增加人文因素的條款。我國最新頒布的2014年版GB/T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比2006年的版本在技術上“要求更嚴”、“內容更廣泛”,適當增加了與人文因素有關的考量內容,體現了對時代需求的呼應;但針對人文因素評價指標還不夠細致,量化不夠具體,仍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與更新。
3結語
綠色建筑實踐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并改變著當代人的生活態度,追求“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境界是業界公認的中國綠色建筑的目標,也是指導評估體系建設的核心。綠色建筑的發展不僅帶來了宜居舒適的居所,更重要的是它改變著人類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簡單地注重建筑功能和形式的統一到重視人文、能源資源和環境的協調共生發展,重視整個社會環境的質量,重視全人類未來的生存空間。它必將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當下,建筑者不必再費心去迎合某些評價標準,而是從創新的角度出發,主動去制造符合自身的一些綠色指標,更注重地域與本土特色,更富有人文含量,讓建筑成為時代的精神象征,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思想上的進步。
作者:姜立婷 姜詩雯 單位:大連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