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來華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及適應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調查來華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及適應現狀。[方法]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某醫科大學醫學留學生200人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一般資料問卷、跨文化效能量表、跨文化適應現狀量表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結果]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得分為(3.63±0.54)分,各維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為跨文化察覺能力、溝通能力、處理心理壓力能力、建立關系能力、文化同理心能力。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得分(3.13±0.29)分,各維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為學校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個性適應、生活現狀適應。醫學留學生中男性在跨文化效能方面得分高于女性(P=0.002);此外,醫學留學生中來華前對華越了解者跨文化效能越高(P=0.021);醫學留學生的跨文化效能及跨文化適應之間者呈正相關(r=0.447,P=0.000)。[結論]醫學留學生跨文化察覺能力及溝通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醫學留學生學校適應方面尚待提高;性別及對華了解程度是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的相關因素;跨文化效能與跨文化適應存在相關性。
關鍵詞: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跨文化適應;察覺能力;溝通能力
1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者在2015年9月—2016年1月通過方便抽樣的方式選取某醫科大學在讀MBBS醫學留學生200人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某醫科大學在讀留學生;已完成學籍注冊;醫學專業;能用英語進行溝通交流;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非醫學類專業留學生;休學者。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所有問卷內容均為英文,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1一般資料問卷包括國籍、性別、年齡、來中國的時間、來華前學習漢語的時間、對中國的了解程度6個條目。1.2.1.2跨文化效能調查量表該量表由Han制定,共31個條目。量表由溝通能力、處理心理壓力的能力、建立關系的能力、跨文化察覺能力及文化同理心能力5個維度組成,量表采用5級評分:1分為極差,2分為差,3分為一般,4分為很好,5分為非常好。在既往的研究中,該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其中溝通能力共4個條目,Cronbach′sα系數為0.881;處理心理壓力能力共11個項目,Cronbach′sα系數為0.859;建立關系的能力共6個條目,Cronbach′sα系數為0.837;跨文化察覺的能力共7個條目,Cronbach′sα系數為0.830;文化同理心的能力共3個條目,Cronbach′sα系數為0.778;跨文化效能總體Cronbach′sα系數為0.950[4]。本次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32,其中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為0.762~0.8521.2.1.3跨文化適應現狀量表本研究中使用的跨文化適應現狀問卷是參考Ward等[5]編制的社會文化適應量表改編而成。本研究中采用的問卷參考該量表英文版,結合中國醫學文化的特點及中國眾多的生活方式,從學校(8個條目)、社會環境(10個條目)、生活現狀(10個條目)及個性(6個條目)4個維度編制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現狀調查量表。采用5點量表計分,1分為非常不同意、2分為不同意,3分為不確定,4分為同意,5分為非常同意,其中10個條目為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其對中國的文化適應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系數為0.862。
1.2.2資料收集方法
研究取得某醫科大學留學生所在的國際教育學院管理部門同意。調查由英文溝通無障礙的一名研究者實施。調查前,向留學生說明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取得其同意后開始發放問卷。統一問卷指導語,采用匿名的方式進行問卷填寫。被調查者填寫完畢后當場回收,若因為其他原因未能當場回收的,由調查員日后回收。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回收問卷169份,有效回收率為84.5%。
1.2.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運用的統計方法:①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用頻數及百分比表示。②應用單樣本t檢驗,比較不同性別及學習漢語時間的留學生的跨文化效能及跨文化適應的差異。③應用方差分析比較不同年齡、來中國時間的留學生跨文化效能及跨文化適應的差異。④應用非參數秩和檢驗比較對中國了解不同程度的留學生之間跨文化效能及跨文化適應的差異。⑤應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留學生的跨文化效能與適應現狀的相關性。
2結果
2.1醫學留學生的一般資料
被調查醫學留學生來自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剛果、加納、肯尼亞、盧旺達、馬里、毛里求斯、孟加拉國、尼泊爾、塞拉利昂、泰國、坦桑尼亞、牙買加、印度、約旦、贊比亞等19個國家。參與調查的上述國家的醫學留學生數量不等,印度103人(占61%),孟加拉國10人(占5.9%),其余國家被調查者均少于10人。其他一般資料情況與跨文化效能.
2.2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及各維度得分情況
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條目得分為(3.63±0.54)分。處理心理壓力能力、溝通能力、關系建立能力、跨文化察覺能力。
2.3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及各維度得分情況
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總量表條目得分(3.13±0.29)分2.4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與跨文化適應之間的相關性對醫學留學生的跨文化效能及跨文化適應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兩者呈正相關(r=0.447,P=0.000)。
3討論
3.1醫學留學生跨文化察覺能力及溝通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跨文化效能又稱為跨文化能力或者跨文化成功,是指在跨越文化過程的成功或能力[6]。本研究調查分析數據顯示,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總體尚可(條目均為3.63分),各維度中得分最高的是文化同理心的能力(條目均分為3.92分),這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4,7],說明醫學留學生能較好地理解、包容和尊重中國文化。得分最低的是跨文化察覺的能力(條目均分為3.52分),跨文化察覺能力是個體對文化差異間的洞察能力,是跨文化能力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對象反映不能對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差異進行很好的辨別,且很難辨別不同文化中的非語言暗示。一方面,中國文化與本次研究中的留學生的母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距離;另外,本研究中的醫學留學生來自多個國家,該群體本身存在較大的文化背景差異。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跨文化察覺的要求,使其自感跨文化察覺能力降低。本次研究發現,溝通能力(條目均分為3.54分)也是醫學留學生有待加強的一方面,這與其他相關研究一致[89]。當進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時,對當地語言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其融入當地文化的進程。本研究中的大部分研究對象學習漢語的時間較短,可能會影響其來華后與當地人的溝通交流。此外,中國人傾向于含蓄的表達方式,這也影響了來華留學生與中國人有效溝通交流。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醫學留學生跨文化察覺能力及溝通能力的培訓。
3.2醫學留學生學校適應方面尚待提高
跨文化適應是個體在經歷環境文化變化時(即跨越不同的行為規范、價值觀、隱含信念和基本假設的現象和過程),所做的個體心理及行為的調適,使其能在工作、學習或生活等方面減少沖突及壓力,在心理上增加舒適感及自在感,并能夠做出相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0],其可分為社會文化適應和心理適應兩方面[11]。本研究結果顯示:醫學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總體處于中等水平,這與李萍[12]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醫學留學生在華適應總體尚可。這可能是由于研究對象中絕大部分來自中國比鄰的印度,不少留學生對中國有一定的了解。此外,醫學留學生主要的生活場所在校內,高校內群體大多有一定的英語交流能力,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學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難度。在跨文化適應的4個維度中,得分相對較低的是學校適應維度,該維度主要是反映留學生對學校學習及生活環境的適應情況。具體體現在醫學留學生對學校的飲食、宿舍、圖書館資源的使用方面尚存在適應不良的表現。可能原因是這些與留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他們對這些方面的關注度高且期望值較高,因此表現出適應度相對較差的現象。這也提示學校管理者應重點關注留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環境的改善,以進一步提高其在華適應水平。
3.3性別及對華了解程度是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存在差異,其中男性較女性的跨文化效能更高。這與Han研究結果不一致,其對美國阿肯色州大學的外國留學生其跨文化效能的研究結果顯示,性別與跨文化效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而國內學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跨文化意識、態度和技能方面較男性更好[13]。導致結果的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各研究中的研究對象來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主要來自印度,該國女性社會地位較低,其在社交方面缺乏自信心和相應的鍛煉,表現出較低的跨文化效能。來華前,對華了解程度越高的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越好,而本次研究中僅有37.3%的留學生對華有一定了解。這提示可以通過培訓,加深留學生對中國了解,以提高醫學留學生的文化適應效能。
3.4跨文化效能與跨文化適應呈相關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跨文化效能與文化適應呈正相關。跨文化效能越好者越能適應異國他鄉的新文化,從而降低適應不良導致的心理問題。這提示可以通過跨文化效能測評來預測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程度,從而提前進行相應的干預。研究顯示,跨文化效能培訓可以有效提升跨文化適應的水平[4]。此外,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也是跨文化效能鍛煉及培養的過程。在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個體可以累積相關的經驗并可以增進對當地文化的了解,這些對于個體跨文化效能的積累是有利的。醫學留學生的跨文化效能及跨文化適應水平與其心理健康密切相關,高校管理者應重視相關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跨文化效能及適應水平,以減輕跨文化壓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僅選取1所高校中醫學留學生作為樣本,缺乏多中心、大范圍研究。此外,本研究主要采取橫斷面調查的方式了解醫學留學生跨文化效能與跨文化適應的特點,未采取縱向研究方法調查醫學留學生在來華后各個時間段特征,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鐘家寶,高靜,謝鋼等.留學生文化適應與心理健康相關性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3,34(12):15191521.
[2]MuhammadZhidabbasa,梁雪梅,劉可智等.中國某高校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壓力及其心理因素[J].四川精神衛生,2014(2):97101.
[3]馬莉,付鐵峰,齊跡等.來華醫學留學生文化適應與健康適應狀況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1):13791382.
[4]張淑愛.留學生跨文化效能的影響因素及其與生活滿意度關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作者:何培儀 張正珊 王穎 肖丹婷 丁春燕 曾凱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