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基礎會計課程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是世界先進的職業教育方法之一,是一種由知識傳授向認識傳授的教學變革。推廣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在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應用,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工作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活動,有利于學生掌握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脈絡,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能力,最終實現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工作過程;基礎會計;課程研究
長期以來,我國中職教學中一直存在一種教學誤區:重文化課,輕專業課;重理論學習,輕實踐操作;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學生在學校被動地接受教師“填鴨式”的教學,不知道為什么學,也不知道學習的知識有什么用。學生在“紙上談兵”,作業中練藝,始終脫離不了普通教育的學科體系模式。當學生真正畢業時,他們又要重新向社會學習基本的操作技能。這種畢業生有文憑無技能,導致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難以被用人單位認可,最終造成了一方面是畢業生的“就業難”,另一方面是企業的“技工荒”。如何真正破解“技工荒”?這就要求中職學校要學會破解“如何才能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這一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首先應當明確中職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希望能培養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具備會計崗位工作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較高會計職業技術能力,畢業后可以較快地從事多種會計核算工作的會計人才。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核心,堅持手腦并用,學練合一的教學原則,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訓練,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
一、傳統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弊端
(一)課程結構知識體系化
基礎會計除了第一章的緒論以外,其他章節大多數是按會計核算方法來進行知識體系構建。包括會計要素與會計科目、會計等式與復式記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賬務處理程序、財產清查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幾項內容。對于幾個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又是統一按照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幾項會計要素的順序來講解的。這種為了考試而進行的會計課程設計是典型的知識體系結構,它過于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結果往往是課程結束后,學生還停留在每個相對孤立的知識點的認識上,對某一章節的知識點可能清晰,但是頭腦中對會計工作的基本流程并不是很清楚,這不利于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方法保守
在教材設計上,現有的教材大多是純文字的知識表述,相關單據、票證、報表較少圖片展示。課堂上,教師按教材采用保守的教學方法。他們將記賬憑證的填寫教成了會計分錄,賬簿的填寫教成了“T”字賬,相關票據的填寫也僅是幾張過時的票據,這不能充分反映會計工作的現狀。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很難掌握基本的會計知識與實際會計工作技能,不明白所學知識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如何使用。當他們畢業時,面對紛雜的原始憑證無法判斷如何寫憑證,面對形式多樣的各種單證票據無從下手,面對繁雜的會計賬務處理流程手忙腳亂,那時,他們可能會對自己是否適合從事會計工作產生懷疑。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無疑是難以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的。
(三)課程造就的“講師”難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一名教師,如果運用現有的基礎會計教材,每年都講同一個內容而毫無新意,基本上每位老師都可以“一年站穩講臺,三年獨當一面,五年成為教學骨干”。但是長此以往,這也易滋生出“經驗主義”的“專家型教師”,這類教師將自己長期積淀的經驗和提前預判的方法和結論,直接講授給學生,沒有給學生留足夠的反省和探究時間。因此,傳統的教學方式使現在基礎會計課程表現為內容過于結構化,缺乏趣味性。再加上教師的教法一成不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難以體現。學生在這種“講師”的熏陶下,雖說可以快速鞏固基礎知識,但這也僅僅是成熟的應試教育,并不適于當今社會對中職學校畢業生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二、基于工作過程學習方式的啟示
(一)基于工作過程學習方式
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方式,是以現代職業工作整體化分析及描述為基礎,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方法,又被稱為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法。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其教學內容指向職業。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自主學習習慣,從而帶動知識和技能共同發展。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會計教學
教育專家說過:教育是要幫助學生發現他自己,挖掘潛能,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讓學生更快地學好、理解掌握會計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深入到會計工作流程中去。基于工作過程的基礎會計課程的具體設計思路是,在相關企業有關人員共同參與下,以會計崗位群為依據,進行會計工作過程分析,結合會計職業能力需求分析,設置工作項目,有效運用各類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程教學模塊。將工作過程轉化為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及職業崗位適應能力。
三、基礎會計課程改革實踐
(一)基于工作過程,重新構建項目化課程
基礎會計課程要擺脫學科體系對人們思想的束縛,研討會計的上崗標準和需求能力,并基于工作過程、能力本位,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從企業的實際操作流程來看,會計部門就是根據相關的原始憑證(單據、發票等)來進行會計憑證的填寫,然后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來登記賬簿,再根據相關的賬簿來編制報表的過程。在具體的工作中,大多數企業都已實現了電算化的操作,采用的大多是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對原有內容進行整理,根據會計工作過流程來確定課程內容,構建課程學習主體框架,原則是“必須、夠用”,將會計工作流程劃分為七個實踐教學項目(建賬、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賬務處理程序和會計檔案的保管)作為課程內容。按企業對會計人員素養的要求、職業能力的要求、知識結構的要求等各方面,建立實踐教學的工作任務。將工作任務與學習內容相融合,使基礎會計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融合為一體。學生完成了所有的任務,也就具備了從事會計基本工作所需要的職業能力。這種課程體系將工作任務與學習內容相融合,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融合為一體,更符合初學者的認知規律。
(二)堅持行動導向,有效運用各類教學方法
在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教學模式下,行動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適當創設情境,使學生可以在情境引導中自主學習,基本教學方法有:1.項目教學法:我們應當適時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以知識為本位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任務驅動項目教學法。這種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將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給學生自己處理,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來負責,通過該項目的進行,學生可以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以及每一個環節的基本要求。我們可以將全班學生以6~8人為單位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組都完成同一個企業的真實賬務資料,要求學生按實際工作步驟和內容完成從建賬到審核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各種明細賬、憑證匯總等一系列會計工作任務。在每一個環節,可以任由學生討論,分析工作任務,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中學會相應的知識或技能。2.案例教學法:基礎會計課程的實踐性很強,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過程中要選取企業實踐的典型案例,并進行適度改造,使模擬企業會計核算過程和實際教學內容盡量吻合。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設計者和激勵者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此法運用恰當,能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啟發。有時,對案例的設計也不一定要有絕對正確的答案,這類案例更有助于啟發學生建立一套有獨立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3.情境教學法: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相關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生動具體的場景,以期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掌握相應知識的教學方法。如對于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的區分問題,我們可以將學生分為債權和和債務人兩類,通過相關的單據往來模擬演練,讓學生加深對往來款項的認知。情境教學法能夠促使學生不斷地學習、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務實的精神和良好的分析思考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加大師資的培訓力度,促進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中職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最終依靠的是師資隊伍的有效建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起著關鍵作用,為更好地實施工作過程導向的課堂教學改革,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熟悉企業實際經濟業務以及會計核算過程。我們在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的同時,還可以有計劃地從企業引進兼職的專業技術人員給學生授課。另一方面,我們應當加大對本校教師的培訓力度。我們不僅需要知識傳輸型的“講師”,更需要學習方法指導型的“導師”。我們要培養更多的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師”。在課程改革中,“導師”應注重將課堂建構回歸給學生,并且善于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時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能力,愿意接受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并且善于鼓勵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與特色。綜上所述,工作過程導向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有效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和實踐完美地融為一體,在情景中,讓學生成為完成工作任務重要的一部分。這種改革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基礎會計課程學習中親自動手,親自操作,提升職業素養,獲得會計行業的職業技能,實現中職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姜大源.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聶華.德國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及其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晏國苑,朱丹.談《基礎會計》教學中的師生興趣互動[J].會計之友,2009(2).
作者:邱愛軍 單位:東莞市信息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