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專業中的高職貫通人才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是推動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人才培養一體化改革的重要舉措,不僅為中職教育提供了新的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也為高職教育完善教育體系提供了新途徑。本文通過研究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和發展動態,分析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銜接理念、課程設計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提升當前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人才培養效果的相關措施,以期為創新會計職業教育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參考。
關鍵詞: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就業市場競爭的加劇,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作為一種創新型的辦學模式對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效率,增強教育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不僅統籌協調中高職教育體系,平衡了社會各主體的人才訴求,而且對構建現代職教體系發揮了關鍵作用。中高職教育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有效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培養高技術、高技能型復合人才。這既要中高職院校積極整合教學資源,還需要有關部門積極創造有利于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人才培養的外部宏觀環境。
一、中高職貫通模式概述
中高職貫通是新形勢下中等職業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為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進行的一種創新的職業教育模式,中高職貫通采用“3+2”或“3+4”銜接模式,能根據專業特點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專業學習的效率,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既具備基礎文化知識,又能夠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從而提升了教學資源的使用和配置效率,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中高職貫通模式既具備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特征,又能夠綜合中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在這種雙辦學主體模式下,中職學校在學生前三年按照學校規定統一管理,后兩年是在高職院校相關規定下進行管理。中高職貫通模式是將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連接兩個不同的教育系統實現學生在不同教育水平上順利地過渡,從而增強學生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轉化效率。
二、中高職貫通模式發展動態及實施成效
(1)中高職貫通模式發展動態。中高職貫通模式最初在西方國家形成及實施,如美國將中等職業教育和高中后技術準備教育銜接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教育體制,而英國則采取了將中職課程和高職課程統一制定成教學單元的形式,并通過等級劃分提升了教學深度和教學效率。我國中高職貫通教育培養模式剛在部分先進省市試行(如廣東、上海),其他地區的職業院校做的大多是“3+3”中高職校貫通模式,這個模式只是學歷層次簡單的疊加。同時,我國當前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存在目標定位不清晰,在學生未來就業行業、崗位分析和就業能力等方面未能有效定位等問題,導致中高職貫通模式未能達到理想實施效果。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未能緊跟時展,在培養學生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技能方面欠缺,使會計專業學生綜合技能不足。同時,中高職貫通模式下缺乏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的有效溝通,導致學生在學習的課程上有所重復,不僅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且導致培養效果較差,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樂趣。其次,中高職貫通模式未能做好學生文化基礎規劃,使學生從中職院校轉到高職院校后,所學文化知識難度增加,不利于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另外,中高職貫通模式存在技能訓練項目重復問題,在高職院校中所設專業技能復雜性和專業性不足。
(2)當前實施成效。會計專業實行中高職貫通模式能有效對接產業布局,使人才能夠有效匹配市場需求,擴展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景,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大規模的高技能會計人才。中高職院校通過對就業崗位需求和任職要求分析,科學制定了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規劃和目標,有效提升了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效率。在這種模式下,有效提高了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素養、專業能力和基礎文化水平,使其能夠有效匹配當前會計崗位的要求。同時,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有效提升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在我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更新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加快了會計信息化進程。
三、優化路徑探討
(1)強化專業知識和文化基礎知識培訓。為更好地提升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人才培養的效果,中高職院校首先應做好學生基礎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培訓、做好課程規劃、調整專業課程和基礎文化課程的比例、根據學生的不同階段調整課程體系,從而最大限度地豐富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同時,中高職院校應注重實訓課程設置,增強學生會計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有效適應會計崗位工作,增強競爭能力。另外,中高職院校應完善課程體系設計,建立行業專家對課程設置討論機制,根據會計專業的知識體系、會計崗位要求合理生成課程體系,并將基礎文化課程進行整合,構建分層次的課程體系。
(2)完善課程銜接理念。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下,中高職院校應完善課程銜接理念,形成分層級、分目標的課程銜接理念,中職學校應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會計基本崗位知識和技能,高職院校應重點培養學生在成本管理、稅務管理、預算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和知識。中高職院校應注重增強學生的會計信息系統操作能力和會計實踐操作能力,通過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實踐課程的銜接,提高學生畢業后就業實力。首先中高職院校應注重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認知,在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學習就開展實訓企業參觀,舉辦相關講座強化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感,提升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崗位的興趣與學習熱情。其次,中高職院校應注重會計專業技能實訓,開展相關課程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基本崗位技能,例如點鈔、書寫等基礎操作。另外,中高職院校應通過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全面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根據會計崗位需求開設相關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賬務處理能力、日常資金管理能力、預測分析能力、投籌資能力等。最后,中高職院校在進行課程銜接設計時應強化會計專業學生的實際業務操作能力,開展崗前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將專業學習與企業實踐有效融合。
(3)提升師資力量。中高職貫通應重視提升中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會計專業實務性較強,加強“雙師”人才儲備,擴大中高職院校“雙師”師資隊伍建議尤為重要。中高職院校應注重創造留住教師人才的氛圍,給予教師隊伍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待遇,同時應加大引進優秀教師人才力度,加強教師職業能力培訓,全方面提升教師人員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而為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創造良好的人才資源。另外,中高職院校應優化教學內容,通過前期的教學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及時和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和困惑,提升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的社會效應
(1)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實行中高職人才培養一體化改革是推動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舉措,中高職貫通是實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也是中高職教育突破瓶頸的新途徑。中高職院校既要確定中高職貫通的人才培養目標,也要實現“理論+實踐”的雙重衡量。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滿足產業結構、產品需求、社會需求的專業會計人才,克服了傳統中高職院校獨自培養的缺點,增加了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效率,并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不僅在教學內容設計、基礎文化知識設計等方面具有突破性進展,而且能夠更加準確地為會計專業學生制定符合崗位需求、職業能力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
(2)構建多層次的合作機制。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是連接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有效機制,構建了多主體、多層次的合作體系,能夠有效平衡中高職院校、企業和社會其他組織的利益訴求。但目前在中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未能建立起成熟穩定的合作體系,在主體之間的合作方式上較為單一,未能有效通過校企合作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具體而言,中高職院校在進行會計專業實訓課程設計和開展時,缺乏與企業的深層次溝通,造成課程內容選擇和實訓結果缺乏科學性、合理性,降低了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效果。同時,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是中高職院校和外部社會保障機制下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不僅需要院校積極整合教學資源,還需要有關部門積極創造有利于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外部宏觀環境。在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下應制定科學的課程標準和教學標準,構建符合會計專業人才成長規律的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另外,中高職院校應優化學生考核機制,不僅注重考查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將職業道德素質和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納入考核標準,不斷完善會計專業學生的考核評價機制。綜上所述,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在目標定位、專業課程和文化課程設計、課程銜接以及實訓內容安排方面存在問題,本文認為中高職院校開展會計專業貫通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應優化專業知識和文化基礎知識課程設計,完善課程銜接理念,并積極提升會計專業師資力量。會計專業中高職貫通模式為培養符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型復合人才,構建了多主體、多層次的合作機制。
參考文獻
1.劉建波,趙力.“3+4”中職―本科對口貫通分段培養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設計研究――以濰坊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濰坊學院學報,2018,v.18;No.101(3).
2.錢嘯寅,劉穎,宋靜,等.基于協同學理論的中高職貫通與人才培養方案――以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5(3).
3.何慧玲.新時期高職會計專業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咸寧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為例.納稅,2019,13(01).
作者:張妙凌 單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