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校教育中漢語言文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1.人文精神的體現
作為一門歷史悠久的人文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象征,體現了從古至今中華人民的思想思維,人文精神。以古漢語文學為媒介,文人墨客將歷史長河中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文化思維、精神面貌、智慧結晶等種種重要的歷史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供現代人參考與查證,真實的還原歷史的面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學生主要學習中國歷史上優秀的文化以及文學,提高學生們的文學素養,加強對自身、他人、集體、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的思考及認識,對于人生意義以及價值觀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
2.提高思維能力
由于不像其他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學習具體的技術與技能,也不能像金融性學科獲得經濟上的利益,漢語言文學專業被一些群體誤解為極不利于就業,也沒有用處的學科,這是十分錯誤的觀點。提高思維擴展能力和表意性恰恰就表現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洞察力以及反應力,對于古漢語的敏感度以及理解能力,還應該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約束力和善于思維的能力等等。思維包含有兩方面:抽象以及形象。在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借助形象思維分析的散文一漢語言文學等;也會讀到需要抽象思維的議論文和說明文。這說明語言文學充分體現了思維的現實性,二者是緊密相關的。通過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對提高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二、漢語言文學學科的現狀
1.以文學經典作品為載體,彰顯充實學生人文素養的魅力
在漢語言文學的課堂中,學生主要學習中國文字和語法的運用,教師從字到詞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講授,是以五千年中華民族生發史中所積累的經典文學作品作為“樣板”來學習和領悟的。學習古今的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品讀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華民族的古老的和時尚的語言文化中增加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了解、認知和品賞能力。豐富的閱讀可以使學生加強自身對于文字的運用,增加文學底蘊,增長知識。從字里行間中體會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從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養。
2.以文學理論研究和品賞架構教學模式
從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本身特點以及一直以來及至現在的教育模式來看,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的內容依靠教材的組織和提供,課堂教學中有教師講授教材中所規定的知識和分析文章,學生通過聽課和記筆記做作業的形式來習得。對于學生學習狀況的考評依賴于卷面考試所取得的成績,考試時學生的準備也是背誦筆記,一死記硬背的形式來掌握老師講授的東西,很少有機會進行實踐應用的操作,這種教學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學生只會理論知識,只會書本上講解到的知識,離開書本就變得茫然,缺乏實際應用能力,往往是空讀了文學理論,卻自己難得能動手寫出好的文章,這也是一些漢語文化專業的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學以致用
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更阻礙了人才的發展。由中文專業派生出來的新聞傳播、公共管理等專業的畢業就業方向鮮明,對比之下漢語言文學專業似乎更失去了它的優勢。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強調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文字的理解與感悟能力,造成學生社會適應性不強,無法很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對于一些基本的辦公設備不熟悉或應用型寫作不擅長都造成了學生工作時的困擾。中文專業就業的嚴峻性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其向應用性專業的改革,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增加自身修養的基礎上,另外再掌握一種適應于社會需求的技能,無疑會緩解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因此,為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漢語言文化專業的改革是必要的。
三.結語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校教育也應轉型為應用型學科,這種轉型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為了使該專業能夠長久發展的必要措施,更是集成和發展漢語言文學的需要。就顯示說來唯有真正實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轉型,才會緩解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讓學生在不同的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作者:張永山 單位:北華大學師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