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古至今,無論階級關系發生什么樣轉變,農民始終是我國的主要生產力量。由于我國人口數量不斷的上升,導致人均土地占有量急劇下降,所以改變傳統的農業增長方式迫在眉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如箭在弦上,勢在必行。循環經濟在我國農業發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本文通過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進行闡述,并分析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現狀,提出相關解決措施,從而為我國的可持續農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內涵;現狀;解決措施
1農業循環經濟內涵
農業循環經濟是指充分利用資源與環境給農業發展帶來的便利條件,將不同種類的生物進行重復利用,形成內部循環,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獲取最大的效益,關注資源的用度及走向,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這不僅是農業循環系統的必然發展方向,也是經濟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內容。
2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現狀
農業生產過程是指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利用一些外在輔助因素,將種子培育成糧食或蔬菜果實的過程,這個能量轉變的過程中會涉及許多生物質,這些生物質之間的重復利用便形成了農業循經濟發展模式。這個模式是把握能量與生物質平衡的關鍵所在,更是農業生產走向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是利用有機肥來進行能量轉換,這樣的生產過程太過于封閉,已不適應當前高效社會的需求,所以農業循環經濟應運而生。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農業生產系統要根據外界環境與能量本身的特點不同,選擇不同輔助方式進行高效生產,將能量循環的內容進行擴大。化肥農藥、石油燃料、塑料薄膜這些東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普及應用,在提高勞動生產力與作物產量上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但是也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化肥農藥、石油燃料、塑料薄膜的不當應用會導致食品的安全性能降低,并且對環境造成污染;為了增加畜禽的成長速度,在養殖過程中使用的飼料大多含有激素,這就導致畜禽的排泄物無法全部應用于作物生產,這樣以來就造成了物質浪費,如果將其排放于河水中,又會造成新的污染形成,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實施。
3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3.1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進行農業循環經濟規劃不能只喊口號,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實施方法,將其迅速落實到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這離不開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農業部門制定出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具體方法、最終目標,并監督工程實施保障體系的順利運行,確保在不破壞生態平衡與環境的基礎上,將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3.2提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識和技能
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宗旨是為了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發展,而農民又是本產業的主要支柱力量,所以在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過程中要注重農民對本模式思想意識及技能培訓,只有農民充分的理解到本模式所帶來的效益及優勢,才能更好的將全身心投入工作。加大思想意識培訓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報紙廣播等方式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勢進行普及灌輸,給農民在生產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生產觀、價值觀。加強技能培訓力度主要通過對生產管理人員進行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規范與標準化滲透,讓可持續發展戰略扎根到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
3.3加大科技研發力度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強對科技的研發力度主要包含關鍵技術研究與再生利用技術研究兩大方向。關鍵技術研究是指對創新實用型的生態利用技術、高效利用秸稈技術、安全生產無公害產品技術等研究;再生利用技術是指廢棄物回收利用技術、農用水資源再生利用技術等;通過大力研究與開發這些科研技術來提高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進度,建立體系完善的綜合利用系統,實現小投入大回報的運轉模式。
3.4要建立完善的推廣體系
農業技術推廣是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的必要途徑,但是如果單純的依靠政府力量去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治標不治本。我們在推廣過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去做:(1)確定編制。依據當地環境與生產力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通過科學合理的計算確定宣傳推廣所需要的具體人數。(2)明確責任。進行技術推廣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新技術的引用,對農民進行新技術培訓以及農產品的質量監督。這些職能的責任要明確到個人,保證每一個環節的順利進行。建立推廣機構必須要在堅持以上原則的基礎之上,建立多元化體系,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在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中的作用。
4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要想快速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必須要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首位,認真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環境是農產品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為了充分發揮能源與環境在經濟循環模式中的應用,實施符合我國國情與地區特點的農業循環經濟非常有必要。
參考文獻:
[1]董淑閣.關于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5,02:36-38.
[2]馮長.探析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D].河北大學,2007.
[3]邵梅麗.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08.
[4]劉榮章,曾玉榮,周江梅,翁伯琦.關于農業循環經濟若干理念與模式的探討[J].福建農業學報,2009,06:592-595.
[5]徐峰.濰坊市濱海開發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路徑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作者:王群玲 單位:濮陽縣農業機械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