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發展建議循環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原則、影響因素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波爾丁提出“循環經濟”,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引入循環經濟的思想。20年的發展歷程中,對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與日俱增。廣義的循環經濟追求經濟、資源環境、社會之間的平衡協調;狹義的循環經濟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和經濟規律,協調處理好發展經濟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保障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
(一)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區別
傳統發展觀簡單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經濟發展,把GDP作為單一指標,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單向的線性過程,即: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導致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少、垃圾越來越多、污染越來越嚴重。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特點是“三低一高”,即低開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循環經濟要求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資源消耗速度成反比。對于不可再生資源,注重高效循環利用;對于可再生資源,要求做到消耗速率低于再生速率。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減量化原則強調從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用較少的資源、能源消耗達到預定的生產和消費目的。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表現為產品體積小、重量輕、包裝簡單樸實。采用清潔生產技術,而非末端處理技術。再利用原則強調延長產品的使用期限,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以免產品過早成為廢品,以實現減少資源的耗費量和污染物,再利用原則注重過程性控制。再循環原則也是資源化原則,即廢品的回收利用,“廢物其實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貴資源”,強調綜合利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不僅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而且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該原則注重輸出端控制。生產者、經營者應轉變思路,由“怎樣處理廢棄物”轉變為“怎樣避免產生廢棄物”。在生產的源頭減少資源的使用量,盡量延長產品、服務的使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廢棄物,實現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三)循環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
影響循環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減量化原則強調兩個方面:污染物減排和資源降耗。當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資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得分較高。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廢棄物排放量越來越大,污染日趨嚴重,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得分較低。根據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推斷,當人均收入達到某個標準時,環境惡化程度最高,人均收入突破某個標準時,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會采取行動改善生態環境,污染會得到控制,經濟發展水平與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正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與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也是正相關關系,科學技術的水平越高,循環經濟建設就越有強大的技術保障,否則只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此外,資源的儲量、可利用量、類型等,會影響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資源豐富時,大自然具備自我凈化和修復能力,環境的包容力就強,人們對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的動力不足,緊迫感就不強烈。當資源匱乏時,人們就有危機感,會高效循環利用節約資源。有關環境的規章制度與環境保護也有密切關系,嚴厲的規章制度會威懾排污企業,會制約企業的制污、排污行為,會減少骯臟投資。產業結構的現狀也影響循環經濟的推進,第三產業占比越高的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越高。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和個人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不足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中浪費水、電、糧食的現象非常嚴重。據統計,我國每年倒掉的糧食相當于2億人一年的口糧,價值高達2000億元。此外,缺乏生活垃圾分類的習慣、必要的環保知識、監督違法排污企業的熱情等。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受利益目標的驅使,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為代價,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在我國處于初級階段,在公共場所見不到相關宣傳,更做不到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二)科學技術水平低
我國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10%,盡管每年有大量的科研論文,但沒有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實用性、實踐性較差,企業環保產業技術開發能力弱。
(三)制度法規不完善,環境保護執法不嚴,監管不力
使循環經濟落實到實處,必須有完善的管理體制。我國雖已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但需300余個配套法規才能全面實施。各省市在循環經濟立法方面滯后,發展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不健全,沒有全面建立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制、資源產品價格調控機制。部分領導干部為了打造輝煌政績,“重經濟輕環保”、“重速度輕質量”,官商勾結,充當污染企業的保護傘,阻礙環境主管部門的行政執法。
三、發展循環經濟的現實路徑
充分發揮報紙、影視、網絡的作用,宣傳循環經濟的理念和知識,使生產者和消費者更新觀念。樹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責任和意識,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逐漸形成節約、健康、綠色、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學校教育中,適當增加循環經濟的內容,通過教育影響學生,通過學生影響家庭、社會,使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和環保生活深入人心。加快研究,優先發展環保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技術、低碳技術、資源替代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等。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障礙,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發展環保型、低消耗、循環型、高科技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產業,實現重化工業向第三產業轉變,實現發展經濟綠色轉型。消費者應轉變生活態度,樹立適度的消費觀,反對揮霍浪費,提倡勤儉節約。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對垃圾的處理,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健康生活。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通過法律法規來明確政府、企業和個人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權利和義務。《循環經濟法》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總依據,政府應加快立法步伐,使循環經濟的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系統出臺,不斷完善《清潔生產審核辦法》、《廢舊家電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等,制定詳細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等。完善財稅激勵制度。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貸款貼息,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對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項目課以重稅。運用經濟手段,扶持和引導企業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循環利用再生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不是一蹴而就的,應以點帶面,由一些行業、一些地區輻射全國。發展應劃分為3個層面:企業層面、區域層面、社會層面。其中,企業是主體。我國的各類型企業都要樹立重效益、輕環保的發展理念,在提高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用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企業,實行綠色設計,推廣綠色生產,實施綠色營銷、綠色管理。區域層面的循環包括生態工業園和生態城市兩種模式,要合理布置生產和生活,按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結構,完成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使一種組織的“排泄物”成為另一種組織的“食物”,使其他企業的廢棄物成為本企業的原料。如酒廠的酒槽成為魚塘的飼料;魚塘的塘泥、魚的排泄物成為葡萄樹的肥料;葡萄又可以用來釀酒……這種循環,既避免了污染環境,又充分利用了各種資源。社會層面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表現為建立循環型社會。要加快完善再生資源和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和綠色交通行動,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推進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樹立新資源觀。由開發地下資源轉變為開發利用地上資源,要加快對城市礦山(廢舊汽車、廢舊家電,廢舊電池)、城市油田(廢舊塑料,廢舊橡膠)、城市森林(廢舊紙張,廢舊家具)等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的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意識與思想。我國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國情,制定明確的目標,引進世界先進的治理污染,制定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運用多種形式宣傳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
作者:宋志萍 單位:呂梁學院汾陽師范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