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稻谷加工園區規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綜合型稻谷加工園區往往集原糧烘干倉儲、稻谷加工、副產品利用、主食加工于一體,作為在農業糧食領域發展應用循環經濟的載體,具有其獨特的基礎優勢,因此,在園區規劃建設初期,應用循環經濟理論,探討涵蓋稻谷加工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將會大大提升園區的綜合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工程設計實際,針對目前國內綜合稻谷加工園區的發展現狀和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為稻谷加工行業的健康發展和綜合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循環經濟;稻谷加工;規劃設計
1我國稻谷生產與加工園區建設概況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而稻谷一直是第一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最大,在糧食生產和消費中歷來都處于主導地位[2]。2017年我國稻谷產量達20855.98萬t,已經連續5年穩定在2億t以上。全國稻谷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0%以上,穩居世界首位,同時,我國也是世界最大的大米消費國,全國65%以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年消費大米均在1.4億t以上,隨著人民消費層次及消費結構的改變,人們對大米主食的追求必將發生由“量”到“質”轉變,龐大的市場需求,為我國發展綜合型稻谷加工園區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觀條件[3]。目前經過近10余年發展,單一的大米加工企業全國已經趨于飽和,新建大型大米加工企業均以綜合性稻谷加工園區為主,以產糧大省黑龍江為例,目前已有20余個綜合稻谷加工園區建成運行。全國范圍內,以中糧集團、益海嘉里集團等大型糧油集團為代表的綜合性稻谷加工園區在全國主要稻谷產區均有分布,但因為缺少整體系統規劃,生產運行存在了若干問題,其盈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均有待提高。未來,通過循環經濟理論持續應用,以品牌建設為引領,技術創新為驅動,真正將稻谷加工過程中的產物吃干榨凈,做到物盡其用,對于增加企業收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打造美麗宜居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都將大有裨益。本文通過循環經濟理論綜述、現有綜合稻谷加工園區規劃現狀及分析、某典型稻谷綜合加工園區案例分享三大部分進行論述,以期對未來綜合性稻谷加工園區的建設有所借鑒。
2循環經濟理論
2.1循環經濟的發展背景
循環經濟理論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國內,得到了理論經濟界和政治界的高度重視,并由一種理論上升為國家戰略,其核心理念是資源高效利用[1]。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指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經過近15年的發展試點,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均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各行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范和借鑒。當前,黨的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循環發展已經是新時代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發展體系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是提高發展質量的有效手段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2發展循環經濟是新時代稻谷加工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鼓勵糧食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充分提高糧食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率,發展米糠、碎米等副產物資源的食品化利用,至“十三五”末,米糠綜合利用率達到50%,加快推進糧食資源全值利用,依托大型企業大力發展米糠制油和米糠多糖類活性物質,利用碎米等副產品加工米粉、米線、高品質大米蛋白、高純度大米淀粉等食品及原料。以上要求,正是推動循環經濟理論在稻谷加工行業應用的有益推手,發揮產業鏈優勢,物流集群優勢,化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因此,建立綜合型稻谷加工園區正是糧食行業踐行應用循環經濟理論的有益探索,對于稻谷加工業推廣循環經濟模式,將循環經濟理論從宏觀經濟層面發展到單一企業的微觀層面,提升企業綜合效益,引導企業健康良性發展均大有裨益。
3現有稻谷綜合加工園區規劃現狀及分析
循環經濟應用在稻谷加工領域,即應用全產業鏈的思維,力爭在同一園區內實現對加工產物的綜合利用,做到產業循環,物盡其用,最大限度地提升稻谷利用價值,提升企業效益,當前,主要稻谷主產區均建立了部分綜合型稻谷綜合加工園區,但經實際調研分析,均存在以下若干問題。
3.1重視加工環節,輕視種植環節
傳統的綜合性稻谷加工園區僅從原糧入庫開始,忽略前期種植環節,造成優質大米品種混亂,品牌價值不足。稻谷加工的全產業鏈應從優質稻種選育開始,經歷稻谷種植、烘干、收儲、加工、貿易、品牌、配送等諸多環節,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整體格局,實現整個供應鏈的通達順暢。目前,綜合型稻谷加工園區建設應緊緊圍繞推進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以產區特色優質稻米為主導產業,通過加工園區建設逐步引導集聚金融資本,實現資本、技術和資源要素的跨界配置,建設規模化優質稻谷種養基地,發展加工和流通,開展品牌創建與營銷,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升級,推進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和深度融合、最終實現種植、生產、加工及銷售各個環節利益共享,真正做到全產業鏈循環利用,和諧共存,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同時,未來通過訂單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運用可追溯系統,從遴選優良種子開始至成品出庫配送,均可實現全程監控,增強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提升全行業的綜合價值。
3.2初級加工為主,深加工關注不足
目前,綜合性稻谷加工園區均以大米加工車間為核心進行前后延伸,對待深加工車間往往關注不足,而稻米深加工正是企業提升綜合效益的關鍵途徑,據發達國家稻米深加工利用經驗表明,稻谷精深加工后可增值5~10倍[2]。未來,隨著社會消費需求的提升,消費結構也將從單純的生存需求轉變為注重大米品質的營養需求,因此消費升級也將為大米加工業的綜合循環發展提供巨大市場空間。稻米深加工是以大米、糙米、碎米、米糠、稻殼等為原料,利用新技術、新裝備,采用生物、信息、萃取生化等創新技術,加工轉化成各種深加工產品,從而提升稻谷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高增值[5]。據統計,稻谷在初加工為大米的過程中,產生的稻殼、小碎米、米糠、米粞等副產品的重量約占稻谷重量的40%。按照近五年我國每年水稻產量2億t計,每年將會生產約4000萬t稻殼,2000多萬t米糠,2000萬t碎米。稻谷的綜合利用,正是將這40%的資源實現高效利用,提高綜合價值。建議:目前應用成熟、適合大量推廣的深加工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碎米深加工。以米酒、米粉、米糕等產品為代表的傳統大宗深加工產品,此類產品具有地域限制,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企業為典型代表;以大米膨化食品為代表的新型食品,米餅、仙貝等;以臺灣旺旺集團為典型代表。(2)米糠深加工。包含米糠油、米糠蛋白、米糠膳食纖維、米糠發酵制品等產業,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提升,目前發展迅速,并且米糠蛋白在食品、化妝品、醫藥等行業具有廣泛應用,產品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廣闊[4]。30(3)稻殼綜合利用。以稻殼為原料進行的稻殼發電、碳棒制作、稻殼復合肥、稻殼板、稻殼制一次性餐具等深加工產業,目的是增大副產品的利用率,提高企業整體收益。(4)傳統大米加工產業的延伸加工。隨著健康生活理念的提出,以糙米、胚芽米、營養強化米為代表,此類產業因國內飲食習慣的差異、市場尚處于培育期,發展不足,但隨著“健康中國2030”政策的提出,適度加工、綠色加工概念的普及,未來前景廣闊。(5)主食工業化產品。以方便米飯、主食分塊配送、速食米粉為代表的主食化方便食品,可為大型工廠企業提供訂制主食配送服務,結合目前的“互聯網+糧食”技術,可以直接實現企業網上下單、訂餐、配送,其前景極為廣闊。
3.3綜合型加工園區特點雷同,特色品牌打造亟待完善
以優質原料為基礎,高端品牌為核心,打造全產業鏈是當前綜合性稻谷加工園區運行的核心理念,但因地域雷同,原料相似,造成加工園區特色雷同,綜合競爭力不強。建議:園區建設應突出自身的產品特點,在注重循環經濟的布局下,優化產品結構,明確園區定位,形成支柱特色產品,以核心產品帶動整個園區健康發展,提升整體附加值。依據企業發展狀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不能不顧發展實際,一味跟風建設,盲目投資。
3.4應進一步注重頂層規劃,合理確定建設規模
綜合稻谷加工園區必須踐行“規劃先行”的原則。根據周邊原糧狀況、市場狀況、企業發展狀況、地塊現狀,在經過大量而充分的調研基礎之上進行細致規劃。園區設計是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成熟技術為核心,以提升產品附加值和資源利用率為目標。優先選擇交通便利的優質稻谷主產區,發揮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切實以規劃園區帶動區域發展,以市場發展促進持續創新,實現良性循環。根據近幾年的發展經驗,為發揮規模效應,園區規模應明確規定:單線稻谷處理能力不低于150t/d,米糠處理能力不低于200t/d,稻殼發電單位裝機容量不低于3500kW,米粉生產能力不低于30t/d[5]。只有發揮規模效益,才能真正發揮循環經濟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實現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4典型稻谷綜合加工園區案例分享
該項目位于某優質稻谷產區,依托當地優良氣候及自有優質稻種種植基地,年生產優質稻谷約10萬t,力圖應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打造從種植至成品配送的綜合性加工物流園區,初步規劃占地約100畝,實現年加工稻谷10萬t,配套建設米糠油,稻殼制粒,方便米飯,胚芽米,米糠蛋白深加工車間,成品低溫配送倉庫等生產物流配送設施,形成涵蓋“米、油、主食、稻殼制粒、大米蛋白”5個深加工環節、6個生產車間、12個加工環節的布局形式。本項目在初期規劃時,除應考慮當地風向及周邊道路規劃情況以外,還需以下因素:(1)功能定位:糧油加工為主兼顧儲備的綜合型糧食物流園區。(2)經營模式:以高端綠色產品營銷為驅動,帶動當地有機原糧種植,逐步形成涵蓋稻谷全產業鏈的產品發展格局。(3)原糧狀況:年收獲原糧10萬t,園區倉儲能力設計為10萬t,滿足一個完整收獲季的加工需求,保證原糧品質。(4)產業布局:原糧種植在本地塊之外,本地塊內構建“原糧烘干-倉儲-初加工-深加工-副產品利用-成品配送”的布局形態,最大限度地實現稻谷“吃干榨凈”,做到產業循環。(5)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充分考慮項目整體經濟收益,預留未來發展空間,為將來發展提供充足的地域空間。根據以上原則,總平面布局按照功能區分為原糧倉儲區、稻谷加工區、食品加工區、成品配送區、生產服務區五大分區。食品加工區涵蓋方便米飯、米糠利用等食品及副產品加工的功能需求。原糧倉儲區、稻谷加工區、食品加工區由主入口向北呈“一”字布局,體現加工工藝順序,成品配送區在東北側獨立設置,最大限度地實現成品配送車輛和倉儲及加工區的隔離,保證食品安全。根據周邊道路情況在南側及東側設置3個出入口,原糧從南1出入口實現進出,辦公車輛從南2出入口實現進出,東1出入口主要為成品車輛發放服務。目的是實現人流、貨流、成品流的隔離,實現園區物流順暢通達。本項目建成后,主要面向高端品牌和周邊學校企業的主食配送,按照年加工250d計算,可實現年產高端大米3萬t,胚芽米等營養強化大米1萬t,普通大米2萬t,精煉米糠毛油1萬t,生產調和油3000t,方便米飯20萬盒,同時稻殼通過制粒后賣給周邊電廠,實現循環利用。據近年統計,綜合性稻米加工產業園通過全部或部分應用循環經濟的理論,可使每噸優質水稻增值350~400元,是傳統大米加工企業的3~4倍[5]。未來通過預留大米蛋白生產車間、谷維素車間等精深加工車間的建設,還將為企業增值提供巨大空間。
5結語
綜上,作為傳統加工業,粗放型稻谷加工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循環化、精細化、品牌化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糧食加工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提出至2020年,在稻谷主產區和大米主銷區及重要物流節點重組和建設一批年處理稻谷20萬t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因此,依托循環經濟理念,適應和逐步構建以“良種選育—訂單種植—精深加工—副產品利用—訂單配送—品牌打造—創新研發”的新型循環產業模式,不斷拓展和完善大米加工產業鏈,實現良性發展,將傳統技術和高新科技統一協作,必將為推動行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值,推動行業進步發揮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陳斯建.大米加工業發展趨勢及工藝設計研究[J].現代食品,2016(4):51-56.
[3]程飛.常見大米加工車間工藝布置方式及特點分析[J].現代食品,2016(14):66-68.
作者:程 飛 薛義博 張琛朕 單位:鄭州中糧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 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