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貿易戰略探中國經濟治理方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和重要特征之一,中國不僅有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氣魄,也有擔當重任的能力。從近期中美貿易戰之中不難發現,中美之間世界兩大經濟體的對沖,看似是美國維護自身經濟權益,實則是美國掠奪式霸權主義經濟的失靈。而中國則逐漸從世界經濟的跟跑者,彎道超車轉變為領跑者和規則制定者。這種自信和意識的覺醒,來源于對中國自身發展情況的認知,以及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勢的判斷。
關鍵詞:中美貿易戰;經濟危機;中國方案
一、美國發起中美貿易戰的本質和原因
1.貿易戰的本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國通過把一些低端的辛苦工作轉移到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再通過對這些國家(包括中國)進行投資來獲得財產性收入,利用獲得的收入再來購買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而實現大部分美國人的相對富裕,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吸血過程。在過去幾十年里,哪怕美國一個普通白領,生活都要比發展中國家頂尖的多數精英人物要富足。美國政府通過海外投資獲得了大量的財產性收入,加上美元霸權,讓美國人過上了全球其他國家都羨慕不已的生活[1]。簡單來說,美國輸出美元、輸出資本,試圖把苦活累活都轉嫁給其他包含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讓其民眾擁有更多財產性收入,即經濟“剪羊毛”,是極端自私的利益優先主義。2.為何要在此時挑起貿易摩擦。一是阻止中國擁有國際金融話語權。1945年之前金融話語權在英國,1945年之后美國通過石油、美元獲得金融話語權。現在我國成立了上海石油交易所,用人民幣交易,賣出石油獲得的人民幣可以買黃金。俄羅斯、伊朗等產油國響應,上海石油交易所石油交易量迅速增長,直追紐約、倫敦石油交易所,位居世界第三。人民幣國際化威脅到美元霸權。二是阻止中國擁有科學與技術話語權。1945年前科學與技術話語權掌握在德國,1945年之后美國取得話語權。現在我國鼓勵和支持發展顛覆性和原創技術,讓美國感到不安[2]。三是美國開始反全球化,這是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原因。第一次經濟全球化從1750—1950年,是以英法荷等歐洲列強以殖民的方式實現的全球化。第二次全球化從1950年到現在,是以美國為主導的,通過自由貿易理論建立的美式全球化。但到了近幾年,美國人開始認為,在全球化中,美國利益受損,中國受益。美國年財政赤字、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美國藍領工人二十年沒漲過工資,基礎設施破舊沒錢修,美國有1/3人口沒出過國。特朗普代表了美國多數選民,代表了孤立主義,特朗普要干的事情就是要反全球化。希拉里代表華爾街,華爾街是支持全球化的,但在美國是少數。四是擔心中國模式威脅到美國模式。美國模式的基礎是私有制、多黨制、三權分立、個人主義、人均GDP強調個人發展;中國模式是公有制、集體主義、綜合GDP看重綜合國力。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非論壇、東盟10+1,上合組織,提出全球治理,讓美國擔心[3]。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美國霸主地位受到威脅,中國不愿繼續當“血汗工廠”,所以美國發動了貿易戰,試圖壓制中國的崛起。在歷史上,一旦某一國的GDP達到了美國的65%左右,美國都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去壓制,以免對美國霸權構成挑戰,前兩個是蘇聯和日本,如今是中國。維護霸權、維護美元,是美國的發展觀.
二、貿易戰的影響是長期而深遠的
1.從中美兩國看。短期看,中方反制有可能刺激美方繼續加碼,引發貿易戰升級;長期看,中國代工廠式貿易地位的改變決定了中美之間從合作關系逐步轉向越來越強的競爭關系[4]。中國對美國進口的依存度不高,對美出口量大,決定了反制手段有限;而美國在技術領域、金融領域、通訊領域的制高位置也決定了中國終究不能以犧牲國家根本利益來打這場貿易戰,尋求必要的妥協和折衷是最現實的選擇。2.從全球視野看。最直接的影響是導致各類市場的動蕩,增加了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使貿易前景變得不可預期。目前僅僅是起步期,是尋找再平衡的過程,因此波動性和不確定性更強,風險更大。此次貿易戰和以往的貿易戰不同,美國貿易爭端涉及范圍之廣、影響面之大,歷史少有,歸根結底是其并非針對某個國家的貿易政策調整,而是拿出一套帶有普遍性的爭端解決機制去度量各個國家對自身的危害程度,表明美國對外國策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此次世貿規則遭受挑戰并產生實質性的損害就意味著全球貿易體系的重構,一旦突破現有的制度框架體系,難保不會把在世貿規則框架范圍內協商的事情上升為國家層面的貿易保護。
三、當前形勢下的外交新觀點及應對之策
1.“以和為貴”的外交思想新戰略。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騰飛,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從古至今,中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一個“和”字。而中國共產黨人在處理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時,高度重視國際秩序問題,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的理念和主張。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我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及十八大以來提出的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等等。也正是這些構成了當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的核心范疇,同時也是我國外交的新理念新思想新高度。2.貿易戰的應對之策。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的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面臨當前的世界經濟形勢,中國應當有就是三個方面的對策,依次看就是“近—中—遠”三個層次。首先,近期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在科技技術層面,降低準入門檻,尋求與日本和歐盟的合作的“同一戰線”。與此同時,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并完善相關核心產業的資金鏈,消除科技創新產業的“孤島”。在市場方面,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以互聯互通為抓手,經濟金融合作為導向,激發俄羅斯、拉美、非洲、東南亞等國家的市場活力。其次,中期打開大門。讓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一些行業,比如金融、保險、汽車行業等等,一步步加速開放。開放即為引入,在引入外部資本和技術的同時,中國應逐步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鼓勵兼并和重組,實現落后產能的有序退出機制。最后,當結合國內外需求變化角度培育新型產業,并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要建立面向未來的、全球化的產業供給體系和產業鏈,不僅要做到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具備國際競爭力,更要符合全球市場定位的新型產業體系和結構,能夠形成新的發展驅動力。
四、世界經濟發展需要“中國方案”
1.“中國方案”的提出。2014年3月28日,在柏林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時第一次提到“中國方案”一詞:“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義出發,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指明了“中國方案”的主要服務對象和“中國方案”的世界意義,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政要、專家與學者紛紛借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之機紛紛來中國取經,學習成就中國奇跡的“中國方案”。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再次提及“中國方案”:“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再次指明了“中國方案”的光輝前景,豐富了“中國方案”的科學內涵,體現了中國致力于構建美好世界的大國擔當。2.中國方案的特點。“中國方案”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摸索和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符合我國實際需要和經濟發展規律一條全新道路。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以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它不僅是對中國自己本身發展經驗的討論,更是對全人類發展中存在的根本問題和對策進行論證和思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規則制定的努力。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過去數十年來,中國主要是國際規則的參與者。但是,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日漸提高,無論是基于中國自身的發展需求,還是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希望,中國都不可避免地成為規則的共同制定者和領跑者,并發揮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和作用。3.“中國方案”的現實意義。中國經濟在經歷過彎道超車,步入快車道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其他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其中,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在“中國方案”上的創新和發展,也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的發展機遇。從建國以來中國的“單軌”發展,到改革開放后與世界經濟文化連接“并軌”,到現在實現彎道超車并提出“中國方案”,致力于做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頭車”。在現今全球經濟困境下,運用中國智慧,體現大國擔讓各國人民都能搭乘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引領世界走出經濟困境,攜手邁向合作共贏。“中國方案”具有開放包容共享的特點,是已經被實踐所證明了是具有遠大發展前途的、正確的方案,所以一經推出便讓世人認識到,在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僅只有基于華盛頓共識的“西方方案”,還有基于北京共識的“中國方案”[5]。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中國方案”,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與發展契機,昭示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所具有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在當前的新形勢、新環境下,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的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參考文獻:
[1]郎咸平.中國經濟的舊制度與新常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2]朱磊,鄭海濤,王惠文,任若恩.特朗普政府發起貿易戰的可能性分析及中國的應對策略建議[J].新金融評論,2018,(1).
[3]毛艷華.“一帶一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價值與貢獻[J].人民論壇,2015,(9).
[4]梅詠.關于中美貿易戰和影響效應的冷思考[J].中國棉麻產業經濟研究,2018,(2).
[5]張宇燕.全球治理的中國視角[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9).
作者:葛潤荃 王仕偉 陳慶和 單位:江西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