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經濟理論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循環經濟這一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概念內涵、模式選擇、實施戰略與實施路徑、定量測試等方面進行歸納與總結,以期增加對循環經濟的認識。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
1循環經濟的內涵
學者通常將“循環經濟”定義為自然生態規律(系統論、物質循環論)指導下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涵,即“循環經濟”強調的不是經濟循環,而是經濟活動賴以存在的資源的循環。從內涵上認識循環經濟,有3點需要加以肯定:(1)環境和資源是循環經濟的核心。環境和資源是人類與大自然的直接對接方式,循環經濟是完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即循環經濟要完成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環境的有效保護。(2)循環經濟是一個經濟活動過程。循環經濟屬于經濟學范疇內容,符合經濟學的價值形成規律,即循環經濟要將環境與資源問題內生于經濟過程,用價格導向而不是政策導向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3)對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是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傳統的經濟學以價值形態評價經濟發展水平,循環經濟不以傳統的經濟學價值形態評價循環經濟效率,同時考慮了資源的節約水平和環境的改善水平。循環經濟的發展原則為“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減量化原則(Reduce)針對資源利用的輸入端,即在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盡可能少地使用資源和排放廢棄物。單位產出的資源使用量的減少和廢棄物排放的減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的壓力,但是當人口數量上升,產品總量需求增加時,必然使資源使用量增加,廢棄物排放增加,這時再結合再利用(Reuse)與再循環(Recycle)。因此減量化原則(Reduce)是核心內容。再利用原則(Reuse)屬于過程性原則,要求生產出的產品或包裝能夠以初始形態被多次重復使用,延長資源的利用率,避免過早轉化為廢棄物。再循環原則(Recycle)即輸出端原則,要求生產出的產品在完成其初始功能后,能夠繼續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資源,即廢棄物的再生或再利用,減少最終廢棄物的處理量[1]。
2循環經濟的模式
為了使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近年來國際社會推崇使用“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2]。這種循環經濟模式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對比需要注意以下幾點[3]:(1)對“廢物”的認識不同,傳統經濟模式對于資源投入生產后,除需要的產品外,其余以“廢物”形式排放到自然環境中,而循環經濟模式,認為“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資源經過適當優化配置,仍能夠投入生產,進行多次的循環使用。(2)“廢物”的“資源化”,通常需要具備3個條件:一是經濟主體有使用“廢物”的權利。二是經濟主體有使用“廢物”的技術。三是經濟主體有使用“廢物”的經濟動力。即經濟主體在“廢物”的“資源化”過程中,需要有立體的產權保障、技術保障和利益保障。(3)“再生資源”,即“廢物”的再次利用,增加了資源的效用,這里的“再生”區分為“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廢棄物的再生”,“廢棄物的再利用”指不改變其物理結構或化學性質,對廢棄物進行簡單再處理即投入使用,如廢舊瓶子的回收使用。“廢棄物的再生”指改變廢棄物的物理結構或化學性質中的一種,進行再處理后使用,屬于“降級循環”,價值低于資源價值。總之,循環經濟屬于經濟學問題。循環經濟的價值形成體系,需要體現經濟價值、環境價值與社會價值。如何研究資源的效用問題,如何將影響人類共同生存的環境價值與社會價值分割融入經濟主體單元,是我們需要研究的[4]。
3循環經濟的實施戰略與實施路徑
對于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諸大建提出適合中國發展的C模式。C模式不同于傳統經濟發展的A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增長,亦不同于目前發達國家所采用的B模式———環境壓力減輕,技術革新推動經濟緩慢增長。C模式強調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應保留一段必要的緩沖時間,在這個階段內,應逐漸完成以下過程:資源消耗、污染排放速度小于經濟增長速度;高技術、知識型第三產業為主推動經濟增長,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從零增長到穩定的減少。陸仲武等參照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歷史,提出中國應穿越“環境高山”,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人口多、資源貧乏,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發展模式,未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環境社會問題,具體參照指標為增加萬元GDP的環境負荷的年下降率———監測萬元GDP的環境負荷的總量和年下降率,使其年下降率等于或大于GDP的增長率。金涌等認為當前技術水平條件下“穿越”環境高山,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難以實現,考慮到科技水平越高,環境曲線峰值越低,從而提出中國經濟的“爬坡”方案,即科技水平和GDP同時增加時,平穩爬過環境高山[5]。減消耗、降排放、降低GDP的環境負荷,仍然需要技術創新作為支撐,循環經濟下的技術創新,將不限于產品工藝過程、產品本身的創新。從生態效率角度考慮的功能革新、系統革新(如產業布局、城市規劃),從更大范圍思考將更能提高整體的循環水平,提高循環效率。在實施路徑方面,循環經濟涉及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基礎設施和綜合領域下的3組循環,即單個對象的小循環、共生組合的中循環和區域層面的大循環。
4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率測度
生態效率是目前國內測度循環經濟的主要方法,生態效率即產出與投入之比。其中“產出”為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投入”為企業生產消耗的資源及造成的環境負荷,計算指標的數值越大,則生態文明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循環經濟的生態效率指標體系通常涵蓋社會、經濟、生態3個系統的指標數值,研究層面通常集中在區域、城市、產業和企業層面。采取的方法多為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灰色關聯法、主成分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等。對于循環經濟生態效率的測度問題,陸學等認為存在以下方法上的不足:(1)效率的提升不能代表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影響在減少,即經濟總量的提升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在增加。指標背后的這個事實值得我們更加關注。(2)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活動過程,不能將具有全球性、長久性、不確定性影響的氣候問題、生態問題等外部問題進行內部化處理。(3)指標體系中指標的選擇具有主觀性,不同數量或質量指標的選擇會使結果出現異同。
5結束語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用生態學、系統學、物質循環理論等方法研究循環經濟,定性與定量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結合,對于研究循環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德敏.循環經濟的核心內涵是資源循環利用———兼論循環經濟概念的科學運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2):12-15.
[2]王青云,李金華.關于循環經濟的理論辨析[J].中國軟科學,2004(7):157-160.
[3]陸學,陳興鵬.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204-208.
[4]佟仁城,劉軼芳,許健.循環經濟的投入產出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25(1):40-52.
[5]諸大建,臧漫丹,朱遠.C模式: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6):12-16.
作者:李夢娜 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