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后期調色在電影中運用與意義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主要以后期調色在電影中的運用與意義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電影后期調色的實際情況,首先分析后期調色在電影中運用的意義,包含后期調色具備較強的藝術表象以及后期調色技術發展對電影藝術表象的支持。其次從優化國內電影行業結構、強化影視調色人才隊伍組建、不要過于夸大后期調色在影片中存在的作用、后期調色的交互式變化傾向幾個方面深入說明以探討后期調色在電影行業中的思考,進而凸顯電影制作后期調色環節布設的意義和價值,強化電影制作綜合效果,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后期調色;電影;應用思考;有效意義
在數字化技術的深層次發展趨勢下,調色這一個流程在電影后期創作過程中發展為關鍵的步驟。色彩為影片畫面語言結構中比較吸引大眾注意力的一種表達方式。色調對于影片情感營造與影片情感氛圍的渲染產生較大價值。電影調色師給予原有素材后期創作,通過色彩情感與光影變動完成巧妙構思,使得大眾了解到畫面的獨具匠心。在具體的電影后期調色期間,創作者需要深層次的分析后期調色意義和價值,采取科學的手段對電影進行后期調色處理,不斷增強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帶領影視行業發展。
一、后期調色在電影中運用的意義
(一)后期調色具備較強的藝術表象
對于實際的電影畫面,色彩稱之為比較重要的一種藝術表現,立足于色彩心理學理念。色彩環境的不同會給觀眾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簡單的來說,如紅色促使人具備更多的熱情與活力;綠色促使人感受到生機;藍色促使人得以平靜與深沉等等。斯坦利·庫布里克,在他的《發條橙》大量地使用了顏色語言,強烈的顏色碰撞突出了人物和世界的荒誕,而在監獄的場景中又降低了飽和度,用灰色表達壓抑以形成強烈對比,由此可見庫布里克對于顏色心理學上的癡迷。《發條橙》上映于1971年,而那時電影對色彩的應用則非常局限地體現在布景,道具與服裝上。而對于后期調色、對光線的再創作還處于中立和趨于自然的階段。現在后數字電影技術的發展使畫面整體的顏色配合更趨于多樣化。2017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和2015年上映的《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則很明顯地把顏色運用在了后期光線的再創作。這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在于,用大量的非現實的室外場景來實現科幻片的視覺沖擊。而值得注意的是,現實中對室外場景的現場布光是非常局限的。由此,后期的顏色再創作就起到了主導地位。《銀翼殺手2049》加強了環境顏色的飽和度,運用了飽和度較高的各種“亮霓虹色”帶來了未來科技發展的先進體驗。而在《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中,天的藍色與沙漠的黃色為主導色,雖然也極大地增加了整體環境的飽和度以增加科幻片視覺沖擊,然而藍天降低了高光部分的亮度,也在藍色中混合了少許綠色而不再顯得明亮,而沙漠的黃色則調整為偏橘色,也在沙漠的中暗部和暗部都做了降低飽和度的操作。這樣的調色在視覺上形成了骯臟和病態的視覺體驗,來凸顯災難后環境的惡劣和幸存種族的野蠻。除了簡單論述顏色心理學在電影后期調色的運用,電影人要更加注意后期調色對故事情感和視覺藝術提升的作用。《我不是潘金蓮》不僅在畫幅上大膽嘗試,在調色上也有非常先進的突破。圓形畫幅基于對中國團扇的效仿,而調色則在畫質上效仿了油畫的細膩。舉例來說,如何讓攝影作品體現畫作的特征,在拍攝以及后期調色中第一想到的就是,圓滑的對比度。換句話說,對比度要有所保留,但要避免鋒利地明暗交界。這就需要調色時降低高光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在電影調色中典型的手法便為擴大并軟化高光的范圍,造成視覺上邊界“朦朧”的視覺效果,而整體畫面對比度不受影響。此手法也應用于中部和暗部的交界。不同的是,中部曝光可適當地加強來凸顯細節。例如,增強江南水鄉石子路的“濕潤”與“油膩感”。以上對于效仿畫作和對比度操作的舉例,可體現后期調色在增強畫面藝術表象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在《我不是潘金蓮》中,這種古典淡雅的視覺藝術表象也正與荒誕、夸張的故事內容形成了強烈對比,增強了詼諧諷刺的韻味。
(二)后期調色技術發展對電影藝術表象的支持
數字調色意在通過在素材Metadata上的技術算法來達到視覺上專業化創作。同時畫面基調要在情感上達到導演需要傳達的信息以增加故事的藝術表現力。因此調色技術便在電影藝術表象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電影畫面藝術表現力也會在后期調色技術發展基礎上不斷提升。例如,調色師會在畫面增加模擬光源或局部增加曝光以達到協調畫面的藝術性,突出畫面信息。而HDR技術的出現可使畫面高光處可達至1000尼特,提高了后期曝光調整的上線,換句話說,在增加高光亮度的基礎上,局部細節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以增加整體視覺的沖擊力。又例如,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推出的ACES色彩科學,規范了全球色彩空間的差異,以達到規范統一影片在不同地區因為后期調色標準不同而導致的視覺差異。因此ACES大幅度地保證了影片的畫面質量。與此同時,ACES不光保證了全世界觀眾享受到統一的畫面最佳品質,理論上,ACES也應協調不同數字相機的原有色彩空間以減小視覺上風格的不同。舉例來講,很多好萊塢商業電影由于使用不同特效,或受環境的影響,會一部電影兼并使用多款相機。而相機在不同原始色彩空間的成像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同視覺風格。如果不在后期調色嚴格地進行畫風的匹配,很容易影響最后電影總體藝術性。而ACES的統一素材色彩管理,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調色時匹配畫風的操作難度,與此同時增加了創作更多可行性畫風的空間。目前,對于ACES的技術突破仍處理論階段,實際應用還是會存在算法差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后期調色的科研發展今后勢必會在電影藝術表象上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后期調色在電影行業中的思考
(一)優化國內電影行業結構
后期調色是電影行業結構的基本組成內容,基于與前期拍攝的配合,而不在畫面質量上單獨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在提高調色的現實意義過程中,應該對國內電影行業結構進行優化。對于西方國家,電影行業的各個環節日漸完善使每一個環節之間相互配合,從而發揮了最大化的價值。而我國的電影行業結構尚未合理化,各環節的銜接與配合尚未完全,以至于前期準備會有不完全的現象。而拍攝期間的問題則會依賴于后期制作來得以優化,因此一定程度上會形成流程不夠規范的現象,影片后期調色以二次創作和錦上添花為目標,也可以兼并糾正細節錯誤,但不可以以解決攝影問題為主目的。國外影片的創作環節往往是以劇本和導演整體把控為依據實施分鏡頭腳本創設。前期影片工作者不要過多依賴后期影片制作,不論是調色或者特效,盡可能在影片前期調整作用下完善與整合。例如前期拍攝過程中配合實景拍攝布光,兼并美術、道具等搭配效果,接下來通過影片后期調色進行再次潤色,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強化影視調色人才隊伍組建
我國影視教育后期調色空間內處于人才空缺的情況。由于專業化軟件缺失,影片加工者會借助視頻剪輯軟件中的面板調色與后期軟件插件進行工作。而系統理論指導不到位導致我國的影視作品畫面缺乏表現力。若創作高水準影片作品,便需要專業化軟件支撐和顏色科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在此期間需要注意的是,影片色彩是國內與國外藝術者關注的重點,而電影人對后期調色的正確認識,以及行業內人才培養的促進,才能高效地使調色技術準確地應用到實際制作過程中,有效地提高電影畫面的表現力,開拓多樣性,從而協助繁榮電影市場。
(三)不要過于夸大后期調色在影片中存在的作用
影片后期調色創作不可局限在畫面顏色的調整,卻是結合更高層次,輔助導演在光影和顏色調整之下完成藝術性創作,傳遞影片導演給予的構思與情感。因為后期調色被過度夸大,部分攝影者均相信后期調色是具備魔力的,在影片前期拍攝期間不注重曝光的準確性和曝光在故事內容上的意圖,從而忽略攝影風格在后期調色中的技術鋪墊。畫面質量水平的上下起伏并不是后期調色必然造成的,可是與后期調色之間存在較大關聯。所有先進技術的創新都會引出負面影響,影片后期加工是將前期拍攝為前提實施二次創作,確保畫面成效完美一些,不是找到前期拍攝的漏洞。攝影者需要在前期調整好機器的參數與控制場景布光情況,若過于依賴影片后期調色,會降低電影創作的效果,阻礙電影行業發展。
(四)后期調色的互動化傾向
諸多人都了解電子游戲,玩者可選取對應的角色進行控制,站在角色的視角上開展游戲。誠然電影行業的變化會賦予后期調色一定交互式特征。例如人工智能在聲音,形狀以及顏色識別的應用可大幅度增加后期調色的交互式體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后期調色在互動式電影中的人力。后期調色的互動化傾向得以使電影故事情節更具備豐富性,體驗更具真實性使觀眾體驗著不同影片內容帶來的不同感受。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電影后期調色操作中,多種色彩情感與光影二次布置變動使得電影畫面被進一步構思。結合電影行業的發展情況,在后期調色環節中應該盡可能地讓觀眾感受到畫面的獨具匠心,渲染真實的環境、凸顯電影主題,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通過優化電影行業結構,強化影視調色人才隊伍,得以整體提高電影制作過程中后期視覺加工的效能。但不可過度夸大后期調色在影片中存在的作用。后期調色意在巧妙地把觀眾思緒與情感引進在特有的視覺藝術境界中,提高影片調色有效性。
作者:羅詩萌 單位: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