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標準化病人在護理學教學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標準化病人在護理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其優勢日益凸顯。本文對標準化病人的發展、分類、功能、管理、應用等進行綜述,為將其更好地應用于護理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標準化病人;護理學;臨床思維能力
1SP的發展
SP又稱模擬病人、病人演員、病人指導者,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病人臨床癥狀、體征,模擬真實臨床情景的正常人或病人,具有病人、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3種功能[2]。SP在1963年由HowardBarrows應用于心理學教學。此后,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媒介,逐步進入醫學教育領域,并被廣泛應用。我國關于SP的研究起步較晚,1991年由PaulalStillman引入,在美國中國醫學基金會(CMB)支持下,由浙江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和九江醫學專科學校共同培養了第一批SP。之后,中國醫科大學、山東大學醫學院等醫學院校陸續開展SP培訓工作,并將其應用于教學和考試。近年來,國內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開展了SP招聘、培訓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3]。
2SP的分類及特點
SP包括以下幾種:(1)職業SP:由經過培訓的從事非醫療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扮演。職業SP不使用醫學術語且年齡分布廣泛,但培訓成本高、流動性較大[4]。(2)教師SP(TSP):是指由經過培訓的從事臨床帶教工作的護理學教師扮演標準化病人。TSP符合現代護理和考核需要,能較好地發揮模擬病人、考核者、指導者三大功能[5]。由于TSP具有醫學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因而培訓周期短、經費投入少。(3)學生SP(SSP):是指由經培訓的在校醫學生扮演SP。盡管SSP具有醫學背景,且經過嚴格訓練,但也難免會表現出一定主觀傾向性,使用范圍較局限[3]。相較于學生SP,教師SP具有穩定性強的優勢,有助于教學方法改進[6]。但教師SP在表演和考核中往往會對學生進行引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觀性[7]。(4)電子SP:通過計算機程序對仿真模型進行功能控制,可供學生反復訓練,但與臨床情景有較大差別[4]。
3SP的功能
3.1病人
SP的工作實質是表演。SP的表演基于臨床案例,模仿病人真實反應,如表情、動作、聲音、情緒等,可借助道具、特效化妝等增加場景真實感。
3.2評估者
作為評估者,SP需要一邊和學生溝通一邊觀察對方表現,記住學生是否按要求操作。在表演結束后,對學生表現打分。
3.3指導者
繩宇等[5]研究表明,由于目前我國SP水平參差不齊,很多SP評價學生時存在主觀性。因此建議SP對學生人文關懷和溝通交流方面進行評價,不主張SP參與教學或專業考核。
4SP的管理
4.1SP招募
在國外,主要通過SP的宣傳,即“口口相傳”,或以報紙廣告、校園通知等形式招募。國內主要通過報刊或電視臺廣告招募。應聘者需滿足以下要求:具有較強的表演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及記憶力[3]。張敏等[8]制定了SP準入標準,排除精神異常,記憶力、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不佳者,根據不同教學要求選擇SP。傅杰等[9]考慮到教學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從班級中招募SP,對學生SP從專業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培訓。高云等[10]聘用具有較強表演能力、溝通能力和教學能力的退休護士進行外科護理學案例教學。
4.2SP培訓
對SP的培訓需結合教學目的(評價還是教學),確定培訓要求后,應堅持寧多勿少原則[2]。總體來說,SP培訓分為案例學習,評價與反饋,案例表演、評價與反饋3個階段[3]。周言等[11]增加了相關科室見習環節,讓SP接觸真實病人,增強其感性認識。陳適等[12]對SP進行規范化培訓,除常規培訓外,在每階段培訓后進行總結,未通過者返回上一階段重新學習。張敏等[8]按照通識知識培訓(醫學基礎知識學習、人文精神培養)、個體化專項培訓(將SP作為病人、評估者和指導者)流程進行培訓。
4.3SP考核
高質量的SP是保證教學質量和考核公正的重要因素。只有經過嚴格遴選、系統培訓的SP才能參與教學、考核活動。在國外,SP逐步成為經專門培訓、通過考核并頒發證書的特殊職業,而國內尚未形成SP認證體系,各校僅根據自己的需求培訓SP,利用自行設計的問卷由臨床專家、學生對SP的表演能力、反饋能力進行評估。張健等[13]組織SP培訓師和臨床專家成立考核小組,對SP從表演逼真度、對學生評估的客觀準確度、反饋的準確度進行評分,根據考核小組和學生評價確定SP是否被錄用。張彥芬等[14]讓未接觸過SP培訓的教師、學生從SP表演的真實性、可重復性、一致性等方面進行評價。楊婧等[15]在SP培訓結束后,由培訓教師隨機抽考1~2名SP,其他人點評,最后培訓教師進行指導。張翠娣等[16]為保證教師SP質量,組織各科主治醫師成立考核組,由住院醫師扮演問診者對教師SP進行問診并評價,篩選出合格的教師SP。
5SP的應用
5.1應用對象
從檢索到的文獻來看,目前SP在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對象主要為各科新護士和不同層次的在校護生。
5.2應用范圍
5.2.1護理學教學(1)課堂教學。將SP應用于護理學教學打破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利用SP教學課前、課中、課后都離不開學生參與,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收到較好教學效果。回顧文獻發現[17-22],SP可應用于護理學基礎、健康評估、人際溝通、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護理技能實訓課程教學與護理技能大賽。課前一周教師向學生發放案例,布置任務;課上教師復習舊知識,安排情景表演并錄像,結束后SP、師生共同觀看,SP從人文關懷和溝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從專業角度對學生進行點評;課后,每組配備一名SP配合學生練習。(2)護士崗前培訓。趙書敏等[23]聘請10名退休護士作為SP,并將其應用于新護士崗前培訓,為崗前培訓方法改革提供參考。5.2.2護理學考核傳統考核模式中,對學生的評價多集中在卷面考試和基于模擬人的操作考核上,人文關懷、溝通能力考查相對薄弱。SP的引入使這一現狀得到改善,推動了考核模式發展[3]。多數院校將SP應用于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試(OSCE)中,讓SP在某一站點重復展示某種體征或癥狀供學生評估,使考試更全面、客觀、公正。楊婧等[15]將OSCE考站分為SP考站(生命體征測量、口腔護理、留置胃管、密閉式靜脈輸液等,侵入性操作利用模擬人完成)和非SP考站(無病人參與的護理技術,如無菌操作、靜脈輸液藥液配制)。SP考站安排一位主考教師和一名SP,學生根據抽取的案例與SP交流互動,SP從人文關懷、溝通能力、專業技能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左麗麗等[24]將學生SP應用于基礎護理學多站式考核,設計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與計劃、急救護理措施、健康教育4個站點。學生4人一組,每人負責一個站點,考核結束教師進行點評。華筱娟等[25]在護生崗前考核中構建的10站OSCE包括10個項目(CPR、外科洗手、心電監護、病史采集、無菌技術等),規定每個項目在12min內完成,每站分值各占10%。2015年,全國高職院校護理技能大賽首次正式使用SP,叢小玲等[17]嘗試將TSP用于技能大賽選手培訓,培養選手人文關懷能力和應變能力。研究表明,TSP有利于提升選手護理操作水平。5.2.3應用效果(1)將SP應用于護理學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張娜等[26]將SSP用于基礎護理教學,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其理論考試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較傳統教學方法組的學生有顯著性差異。(2)將SP應用于護理學教學能夠培養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和溝通能力。護理服務的對象是人,為幫助學生樹立“以人的健康為中心”護理理念,培養學生溝通能力、關愛病人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SP除了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逼真的模擬病人外,還能在人文關懷和溝通方面起到指導作用。學生面對一個有反應、有感情、有要求的病人能夠更快進入護士角色,這是傳統教學中模擬人無法比擬的。郭小蘭[27]在護理實踐教學中發現,SSP為學生提供了護患面對面交流的平臺,為學生進入臨床與病人溝通奠定了基礎。(3)將SP應用于護理學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統教學模式多是理論和技能的單向傳遞,學生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操作。將SP應用于護理學教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能引導學生課前主動收集資料、完成工作任務,課中通過角色扮演解決護理問題,課后反思、總結經驗,啟迪思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達到知行合一的理想效果,這也與王思婷等[19]的觀點一致。
參考文獻:
[1]林輝,劉云.標準化病人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6(4):51-52.
[2]PeggyWallace.標準化病人在醫學教育中的發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
[3]繩宇,潘慧.標準化病人培訓實用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4]朱凌燕,胡三蓮,陸冬燕.標準化病人在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8):3681-3685.
作者:魏芳 謝莉 王取南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淮南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