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腦癱患兒社區康復護理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腦癱患兒社區康復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60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常規康復護理)和觀察組(社區康復護理),每組30例。比較兩組腦癱患兒的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Gesell)評分,同時比較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分和社會適應行為量表(BSA)評分。結果干預1年后,觀察組腦癱患兒的動作能發育商、應人能發育商、應物能發育商、語言能發育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ADL評分及BS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康復護理有助于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可較好地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行為,康復效果顯著。
關鍵詞:腦癱;社區;康復護理;兒童
腦癱是指圍產期由于各種原因所出現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患兒會出現中樞性運動障礙、精神發育遲緩、姿勢異常、視聽障礙、語言障礙、智力低下等表現,同時還伴有不同程度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障礙。在腦癱患兒的治療中康復治療屬于重要部分,綜合性醫院內的康復費用高,由于家庭經濟水平等原因,大多數腦癱患兒需要在家中接受康復治療,而我國的康復機構較少,在大城市內集中,廣大城鄉腦癱患兒的康復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近年社區醫療逐漸推廣以來,社區康復治療能夠滿足腦癱患兒的康復需求,本研究旨在對社區康復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60例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滿足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中關于腦癱的診斷要求[1];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齊全,患兒家長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愿意接受隨訪。排除標準:存在先天性心臟疾病、癲癇的患者;康復護理期間接受藥物治療的患兒;難以耐受康復治療的患兒。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個月~6歲,平均年齡(2.95±0.74)歲;腦癱原因:家族遺傳因素1例,產前因素(父母吸煙、酗酒以及疾病、過多服用避孕藥)6例,產時因素(生產時操作不當,頭顱嚴重擠壓、或者臍帶繞頸出現顱內缺氧、顱內出血導致腦癱)11例,產后因素(新生兒黃疸等疾?。?2例;腦癱程度分級:輕度21例,中度8例,重度1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個月~5歲,平均年齡(2.86±0.69)歲;腦癱原因:家族遺傳因素2例,產前因素7例,產時因素10例,產后因素11例;腦癱程度分級:輕度19例,中度9例,重度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護理干預,在患兒出院時予以基礎護理、生活護理等基礎護理指導,詳細講解用藥知識、注意事項以及康復鍛煉內容。觀察組采用社區康復護理干預:由社區康復中心負責安排腦癱患兒接受一般常規護理和綜合藥物治療,根據小兒的運動發育規律指導其進行頭部豎直、肘部支撐、翻身、坐立、站立、行走等訓練,同時根據患兒康復情況予以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語言訓練的醫療康復干預;社區康復中心對患兒家長加強健康教育,指導其掌握家庭康復護理方法,進行抱姿指導、睡姿指導、進食指導、如廁指導、衛生清潔指導、穿脫衣指導,同時指導患兒家長在家庭中引導患兒進行言語訓練,多與患兒交流,鼓勵患兒發聲,增加說話以及運動的量,當患兒發聲時,立即予以回應和鼓勵,促使患兒說話的信心增強;加強智力干預,注重教育教學和感統訓練,以游戲的方式提高患兒智力水平,改善語言功能;社區康復中心通過電話會診促使患兒的康復訓練時間以及訓練連續性得到保證,定期上門訪視,根據患兒的康復狀況予以針對性的指導。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Gesell)[2]評估兩組腦癱患兒干預前、干預1年后的運動功能(動作能發育商)、智力水平(應人能發育商、應物能發育商、語言能發育商),發育商(%)=測得發育年齡/患兒生理年齡×100%,以分值低表示發育落后。對比兩組腦癱患兒干預前、干預1年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ADL)評分和社會適應行為(BSA)評分[3],總分分別為100和110分,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越好、社會適應行為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ˉ±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運動功能及智力水平比較
兩組腦癱患兒干預前的運動功能和智力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年后,兩組的運動功能和智力水平與干預前比較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的改善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ADL評分及BSA評分比較
兩組腦癱患兒干預前的ADL評分及BS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干預1年后的ADL評分及BS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兒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我國醫療模式的轉變,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開始從醫院走向社會、社區,而院內康復護理費用高且康復器具數量有限,社區康復護理的實施延續了醫院的康復護理,可讓患兒在社區及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康復護理[4],并具有簡單易行、高效、經濟性好、適用人群廣泛的特點。本研究中,對腦癱患兒實施社區康復護理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觀察組腦癱患兒干預后的動作能發育商、應人能發育商、應物能發育商、語言能發育商以及ADL評分、BSA評分均明顯提高,充分說明了社區康復護理有助于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智力水平的恢復,可促進患兒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以及社會適應行為的改善,從而促進生活質量的提升,且能夠將康復治療的時間縮短[5],分析原因在于,社區康復護理主要是在社區康復中心和家庭中對腦癱患兒進行康復訓練,一方面能夠通過豐富的訓練方式鍛煉患兒的運動能力,促進運動肌群肌張力平衡發育[6],對異常姿勢進行糾正,通過堅持肢體運動、語言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促使患兒的運動功能康復,并有助于患兒智力水平的平衡發展[7];另一方面,社區康復護理能夠根據患兒康復情況調整訓練時間及強度,以保證康復訓練的連續性和有效性[8]。綜上所述,對腦癱患兒實施社區康復護理是提高患兒運動功能及智力水平、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社會適應行為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姜連花.小兒腦癱患兒應用康復護理措施后的運動功能及康復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75):210,216.
[2]樊瑞麗,薛麗葵,曾惠英.早期康復護理在腦癱患兒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8,33(10):81-82.
[3]周易.康復護理對腦癱患兒治療效果影響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33):183-185.
[4]李玉秀,謝潔珊,何月明,等.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在腦性癱瘓患兒家庭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9):1113-1116.
[5]陳素梅,肖建華.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方面的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20):148-149.
[6]程秋香.腦癱患兒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干預在提高其運動功能及生存質量中的影響[J].中外醫療,2016,35(22):160-161,164.
[7]初丹.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中應用效果[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6):211-213.
[8]金偉.綜合性康復干預對腦癱患兒肢體功能及基本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89-90.
作者:陳影霞 何茵欣 單位: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