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監測課程中思政內容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思政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環境監測是環境工程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文章根據環境監測課程內容,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設計教學內容的課程思政要點,為環境監測思政課程教學提供重要參考,也為我國輸送生態文明建設培養接班人提出有效的路徑。
關鍵詞:環境監測;課程思政;環境工程;教學改革
高等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2]。培養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專業型人才,是新時代背景下環境工程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環境監測是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核心主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標的監測、化學指標的監測和生態系統的監測[3-4]。同時環境監測是指環境監測機構對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監視和測定的活動,是環境保護過程中反映環境質量的指標數據化的過程,具有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等重要價值和意義。環境監測課程中的思政內容設計,需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挖掘課程發展歷程和內容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將其緊密融入課程教學中,實現德才兼備的環境工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5-6]。
一、環境監測課程特點及思政元素挖掘
(一)環境監測課程特點
環境監測是環境工程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主要內容包括采樣技術、監測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環境監測的主要任務是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技術手段及時、全面、準確地了解和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相關技術的研究是目前最具發展活力的環境分支方向之一。環境監測是建立在分析化學、儀器分析基礎上,具有自身鮮明特征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環境學科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環境監測還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支撐和技術基礎,具有極強的實效特征,與行業標準、國家規范等有緊密聯系,思政元素特色明顯。
(二)中國文化元素融入環境監測課程思政
中國古代詩詞洋洋灑灑,展示了古人多姿多彩的藝術情懷,尤其是這些詩篇中所表現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呈現出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人文自然情懷。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發展大計,課程可結合欣賞優美古詩詞和解析環境保護的現狀,培育學生對祖國山河、對中華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意識。在強調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古詩詞中所體現的生態理念和生態智慧,對于我們保護生態環境是非常值得珍視和借鑒的。通過引經據典的方式,讓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在熟悉的優美詩詞中找到專業責任感,提升專業學習興趣。形容空氣清新的詩句有“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秋夜涼風起,清氣蕩暄濁”(張協《雜詩·秋夜涼風起》),“高天風雨散,清氣在園林”(儲光羲《霽后貽馬十二巽》)。一首首古詩詞,描述了雨后、秋風等天氣下的清爽空氣,表達詩人們對舒適自然環境的喜愛之情。同樣描繪祖國大好山河的詩句舉不勝數,“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把長江的山水描繪得淋漓盡致;“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能有身臨其境的洞庭湖美景的感受吧!“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白鵝浮在綠色的水上悠然自得的景象呈現于眼前。在優美的詩句中,立刻落地到當地的青山綠水場面。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了唐代時成都美景。然而為何“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讓現在的成都市民備感稀奇,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有唐代的能見度、溫度、空氣質量、府南河水質數據嗎?顯然是沒有的。然而現在成都市民的備感稀奇是因為城里能看見雪山。這些環境質量的變化就可依據現代的環境監測技術給出科學的數據和分析。
(三)從黨的百年史出發梳理思政要點
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嚴峻的形勢,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需要把黨的重要理論應用在專業的學習和實踐中,才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具有重要擔當和專業素養。黨的百年史就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能夠讓我們認清歷史方位,汲取前行的智慧與力量。百年黨史是用鮮血、汗水、淚水、勇氣、智慧、力量書寫而出;是艱苦創業、砥礪前行、充滿艱險、充滿神奇的百年;是苦難中鑄就輝煌、挫折后毅然奮起、探索中收獲成功、奮斗后贏得未來的百年。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從黨的百年史這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中總結經驗,可以為課程內容、環境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堅實的政治思想基礎。(1)實事求是———科學嚴謹反對弄虛作假。1943年中共中央黨校大禮堂在延安落成,毛澤東應邀題寫“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和根本點,鄧小平理論根本基石,科學發展觀理論精髓,依法治國的理念根本。環境監測是用科學的數據呈現環境質量,為科學管理環境和環境執法監督提供重要的數據,實事求是的專業態度是環境工程人才的基本素養。(2)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資源。1959年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指出:“這里把厲行節約,積累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當成只是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要做的事情,這是不對的。難道困難少了,就不需要厲行節約了嗎?”在他看來中國是一個大國,但是現在還很窮,要使中國富起來,需要幾十年時間,幾十年以后也需要執行勤儉的原則。我國的環境監測技術在經濟發展的保障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然而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還處于“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在環境監測理論研究、方法的建立、設備制造及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生態環境保護是將保護資源,降污減碳及節能減排運用于生產及生活,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厲行節約是思政元素,也是專業素質的培養,促進人才的“立德”和“樹人”的協同培養模式構建。(3)理論與實際結合———夯實環境監測知識。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會議上的政治報告中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就是“理論與實際結合,與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及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環境監測課程是環境工程的專業基礎課,是既有理論知識也有實操實訓內容的課程;既是高校課程內容,也是生態環境領域的重要行業分支。因此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出自黨的優良作風,也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是夯實環境監測知識的重要思政元素。
二、環境監測課程思政內容設計探索
培養生態文明建設的接班人,結合環境工程專業特點和環境監測課程內容,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開展課程教學中嵌入思政元素和內容,使環境監測課堂如鹽入味、潤物無聲地進行課程思政教學[7]。在環境課程思政內容設計中,堅守三個思政維度,首先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其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與責任。根據《環境監測》(第五版,奚旦立主編)教材內容的十個章節,對監測課程思政內容設計見表1。在不同的章節根據課程內容分別將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矛盾論、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迎難而上的創新精神、民族復興的愛國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等進行思政元素要點提煉,通過環境測測課程思政教學,培養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工程專業型人才[8]。
三、結束語
環境監測是環境工程及相關專業的重要課程,契合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時政主旋律,與公民及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在專業課中顯隱結合的思政教學模式的實施,課程可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立德樹人目標。本文根據環境監測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環境監測課程思政,從黨的百年史出發梳理思政要點,針對不同章節的重點分別進行了環境監測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課程內容的思政教學設計。課程思政設計緊跟行業的專業知識更新,堅守三個思政維度: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與責任,將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科學精神、文化自信、環境立法、公民品格、生態文明、全球視野在教學中恰當融入。課程思政設計的內容實現了三全育人的協同理念,也為我國輸送生態文明建設培養接班人提出了有效的路徑。
作者:王東梅 龔正君 呂淼 黃小英 陳秋夢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