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美術教育芻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術教育對美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二十一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構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是時代賦予中國美術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本文分別從中國現代美術教育起源、中國現代美術里的“純美術”與“實用美術”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對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進行了闡述和系統梳理。
關鍵詞:中國現代美術教育;起源;發展;思考
一、中國現代美術教育起源
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圖畫、手工等用于培養專業人才的工藝教育課程逐漸轉變成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基礎教育內容。自從洋務學堂中開設獨立工藝學堂以后,使圖畫、手工等課程成為面向民眾的普及類教育課程。工藝性教育轉變為基礎性教育,由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轉變為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對于現代藝術、美學思想的引進和吸收,成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的起源。首先,就教育內容的具體變化而言,在洋務運動中引進的西方現代工藝成為開辦工藝學堂的源頭。圖畫、手工等課程在工藝學堂中有著重要地位。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分析西方先進生產工藝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有文字的翻譯,“圖示”的講解也同樣重要。在繪制圖樣模仿學習時,也多需要通過圖畫的方式來表現設計。因此,在成為獨立學堂之前,圖畫、手工等課程一般歸為洋務學堂的工藝科。此時“藝術”這一概念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工藝、設計類課程在教學體制中出現,雖然與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概念、藝術課程有所不同,但成為現代美術、藝術教育的開端。在工藝引進過程中,技能教育隨著具有現代意義的“藝術”概念引入、社會思想的變革、對國民整體素質的關注等,逐漸具有審美教育的內涵。第二,就教育理念的變革而言,自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入侵激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憂患意識,從而開始倡導外抗強權、內革弊政,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張。到了洋務運動時期,洋務學堂積極培養辦理洋務及各種國家富強所需的專業人才。從此以后,無論是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出現的資產階級改良還是甲午中日戰爭后的變法維新運動,隨著“中體西用”的限制被突破,洋務學堂的職能從培養專業人才,變成培養國民綜合素質。甲午戰爭失敗,康有為提出,中國之敗,敗在教育,輸在人才。由此展開了向日本學習、仿效日本教育實行學制,將圖畫、音樂、手工等課程作為中小學堂必備基礎課程。在留學日本的政策下,有大批藝術學習者前往日本,成為豐富中國藝術、傳播現代藝術的先行者,踐行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中流砥柱。同時,日本也成為我國人民學習西方藝術教育理念的傳播體,現代意義上“藝術”“美術”等概念即通過日本翻譯引入。第三,就美學思想的引進而言,自十九世紀以來,從日本轉載傳播到我國的西方文獻數量增幅巨大。從通過日本間接學習,到向歐洲直接學習,西方現代藝術作品及思想理念所帶來的影響逐漸增大。例如,梁啟超重視小說改良社會的文學教育功能,結合從歐洲、日本汲取的相關經驗,在日本創建的《清議報》第一冊上刊登了日本政治小說《佳人奇遇》,在序言中就有相關論述。梁啟超提出用小說以新民,正是體現了日本、歐洲文學藝術實踐的影響。
二、中國現代美術教育之“純美術”與“實用美術”
藝與術作為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藝”本指才能、技藝,而在古代,“藝”則常用來表示一個人在種植的圖像。“藝”作為“術”的發展,如沒有“術”,“藝”就如同紙上談兵?!拔逅摹边\動認為良好的造型基礎是進行藝術設計的必要前提,注重向民間美術、手工藝人學習,注重創作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這種讓術與藝統一的努力,在徐悲鴻、林風眠等對新美術運動有巨大影響的美術創作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1949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國美術教育也有了新的發展,民間工藝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重視。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各美術院校逐漸恢復了教學工作。改革開放以后藝術設計發展迅猛,社會的變革使得中國藝術設計教育不斷前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室內設計的需求猛增,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我國藝術教育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術設計都逐漸變得國際化,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紛紛開設設計類相關課程。同時也有許多外國專家來到中國進行學術交流,西方現代設計思潮迅速傳人中國。中國工業設計教育的繁榮使得“純美術”與“實用美術”教育得到了升華。1998年,教育部出臺新規,將高等院校學習科目進行調整,“中國畫、油畫、版畫”三個專業合并歸為“繪畫”專業,正式將“工藝美術”學科轉化成“藝術設計”。1999年的“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成為第一次涵蓋“藝術設計”的全國綜合性美術展覽。自此之后,我國美術教育發生了重大變革,各類學科之間不再只是簡單的專業合并、專業稱謂的變化,而是出現了教育觀念及辦學方向的轉變。
三、回歸術與藝的原點,建設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
高等美術教育的課程越來越系統,越來越細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繪畫”“雕塑”“工藝美術”“設計藝術”等學科在高等院校中已十分普及。全國各地的美術高校都在努力探尋著改革之路,創造出獨特的辦學特色,成為了建設我國現代高等美術教育的必經之路?,F代藝術是全面且綜合的,實用美術對于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對我國現代藝術的發展也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狹隘的“二元對立”思想對中國侵蝕嚴重,思想的偏離最終導致行為的偏離。只能分,不能合,只看到了差異,不能看到其共通性,將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生硬套入黑白兩色的理論模式中,這樣的錯誤思想成為導致我國現代文化藝術以及高等美術教育踟躕不前的原因之一。自20年代初,王國維、蔡元培等開始培養“完全之人物”、塑造健全之人格,確立藝術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地位,對藝術教育的價值所在進行深入剖析,努力踐行藝術教育實踐。現在,美育、藝術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者討論的熱門話題,其原因正在于,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以及國民的文化素養正是由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所決定,而美學教育、藝術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一份子更是必不可少的。在對國民綜合素質具有更高要求的今天,審美教育對國民的全面綜合發展有著無法取代的重要意義。而這些正是進行美育以及美育研究的意義所在。正如中國現代藝術教育思想強調藝術教育、審美教育關乎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反對藝術教育流于形式化的知識、技能傳授。在中國當代美育研究、美育實踐過程中,研究者也不斷就此做出論述?!鞍宋濉币巹澠陂g,“審美化教育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實驗研究”等具有代表性的美育課題,即針對實際教學中將美育簡單地等同于藝術知識和藝術技能教育,存在對美育的認識貧乏,提出“大美育”理論,強調美育是樹立審美觀念的教育活動,應該充分發揮美育的立美功能,從而增強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綜合發展。因此,把握中國現代藝術教育思想所給予我們的理念指導,具有實用價值?,F代源于傳統,現代藝術與傳統美術密不可分,中國現代美術與世界藝術潮流之間也是如此。在世界一體化的驅動下,各國間的文化有著越來越密切的聯系,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防范外來文化對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削弱。中國現代美術并不是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照搬照套,也不是狹隘民族主義展現,不是將傳統瓦解,更不是簡單的對傳統進行重復。重新回到術與藝統一的起點,以自我為中心,兼容并包,創造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這是時代給予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四、結論
我國美術教育在歷經長時間發展后,既留下了豐碩的成果,也留下許多深刻經驗和教訓。中華文明的延續與中國美術教育未來發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未來有許多的機會與困難,對歷史的重溫是為了更好的迎接未來。新時期的到來,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美術教育更加美好的未來,未來的光明定將證明我們不僅是歷史的傳承者,也將是未來的開創者。
參考文獻:
[1]陳瑞林.《中國現代藝術設計史》[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
[2]潘耀昌.《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3]廖云.《在困境與蛻變中的中國現代藝術教育——關于繪畫教學與新媒材問題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
[4]李力.藝術教育論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5]張輝.審美現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丁以涵 單位:南京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