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宏觀經濟管理下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宏觀調控,亦稱國家干預。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薩伊定律中所表述的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是錯誤的,從而凱恩斯提出了自己的經濟理論———宏觀調控。宏觀調控的主要表達為,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調節控制,以保證社會再生產協調發展,同時,宏觀調控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管理的重要職能。區域經濟則反映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當前我國經濟區域關系并不平衡,各區域競爭不可避免,而政府作為我國最大的區域經濟發展主題,應當宏觀調控各區域經濟發展。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和轉變
1.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性
由于我國領土較大,區域差距明顯,易形成以地域為主體的地方經濟。從歷史角度分析,“產權區域”及其在中國作為“行政—經濟區”存在和發展是必然的。中國具備“產權區域”形成的條件:行政區具有可支配的自然資源。也就是說,在中國“行政—經濟區”體系是“產權區域”形成的基礎條件。各行政區均具有各自的可支配自然資源,而由于其資源不同,就導致各經濟區域發展不同,則必然存在競爭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區域為保持自身經濟競爭優勢,紛紛進行改革開放,爭取國家優惠政策,改變自身體制,利用本土優勢,經濟地域化。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在不斷提升,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形成了三大工業經濟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京津冀。在三大經濟區發展迅速,規模巨大,影響深遠,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成為了區域經濟競爭發展的組織者和帶動者。先富一部分人,再帶動一部分人富,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政策的主要內容。經濟社會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所以,三大經濟區的出現,是為加快經濟社會目標的實現。
2.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由于地域限制,我國中、東、西部經濟發展并不平衡。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京津冀,這三大經濟區地理位置有著明顯的集攏性,而三大經濟區的帶動發展也有限,致使中、東、西部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明顯,進而影響我國經濟全面發展,也會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由于不同區域人口密度不同,且大量勞動力流向東南沿海發達省份,導致中西部人口“空心化”。進而致使中西部地區部分省(市、區)工業企業普遍遭遇招工難問題,有些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因工人短缺而出現開工不足,且人口分布在短時間內難以調整,中西部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優勢將被削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區域經濟發展。由于歷史原因。過去中國是個中央集權統治的國家,從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到重大工程的動工建造,從市場的格局變化到人口的遷移發展,都約束在集權政府的管控下。在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政府依然處于統領地位,施行計劃經濟。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和消費等方面提前進行計劃,嚴格按照計劃來進行資源分配利用。計劃經濟有利的一面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控制了自由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杜絕了諸如企業惡性競爭、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經融危機等不確定性問題;計劃經濟帶來的弊端是:阻礙了企業的自由發展,不能滿足百姓個人的消費需求。市場失去了自我調控能力。
3.協調區域發展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性愈發明顯,政府越來越關注宏觀調控在市場機制中的作用。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政府指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于是,政府該采取什么措施什么方法來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顯得十分重要。政府要如何起到國民經濟的主體作用,如何通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來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這些問題就顯得十分迫切了。馬克思認為,在薩伊定律中,把簡單商品流通(C—M—C)和物物交換(C—C)混為一談,是錯誤的。凱恩斯也似乎有著相同的態度,凱恩斯認為,薩伊定律前面應當加上:執行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即國家干預。
二、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
1.政府———宏觀管理主體
狹義的政府指國家行政系統,廣義的政府既包括國家行政系統也包括國家立法系統和司法系統的完整的國家體系。本文里的經濟主體政府指廣義政府。最能代表社會共同利益的機構是政府,政府作為國家的管理機構,掌握著最充分的公共資源,所以,政府是宏觀經濟管理的主體。
2.政府宏觀調控的必然
宏觀調控,也稱國家干預。宏觀調控的目的是:促進國家經濟的穩定、平衡的增長,增大就業率降低失業率,穩定市場保持物價穩定,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由于市場存在具有固有弱點和缺陷:自發性、盲目性以及滯后性,說明市場并非萬能,不能僅單獨調節作用。其中,市場的缺陷表現在存在盲目追求利益的生產者導致不正當經濟競爭,且由于市場信息的緩慢性,導致生產經營者對市場變換掌控不足,進而可能產生資源浪費、一哄而上(下)等危害市場經濟的情況。而宏觀調控能很好的克服市場的固有缺陷。這樣一來,為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平衡發展,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缺一不可。管理的基本職能是計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其體制建立與計劃管理二者之間并不相互克制,計劃管理存在的合理性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并不對立。市場的缺陷能在計劃管理下彌補,且市場經濟本身的發展也要求加強計劃管理。就全民經濟發展而言,宏觀經濟管理的長期目標是通過對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的戰略性引導,消除阻礙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的隱患,推動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在促進并保證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顯然,宏觀經濟管理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相同的,兩者應當相輔相成。在經濟中,市場運轉機制是看不見的手,而政府宏觀調控是看得見的手。經濟學家凱恩斯指出:政府要依法對市場經濟進行全面干預,這樣才能掙脫經濟蕭條的枷鎖,改善失業率和就業率。并且,凱恩斯主張政府應當加大對社會公共事業的財政投入,以刺激國民經濟活動,實現充分就業。
3.宏觀經濟性質及其管理局限
在西方市場中,其管理模式多為政府政策主導,而我國實行的是以計劃為主導的宏觀管理。宏觀經濟計劃具有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在以計劃為主導的宏觀經濟管理中,計劃不僅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基本依據而且也是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手段,其產生的主要作用有:向導作用、協調功能、資源配置。“管理失效”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局限,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政府決策受收集的信息影響,當信息片面失真時,將導致政府作出錯誤決策
(;2)受決策者個人生活經驗和個人喜好影響,決策可能出現偏頗
(;3)不同利益集團在不同方面的影響力不同,利益集團為保證自己利益,可能壓迫或者協同政策人做出不合理政策。
(4)政策存在“時滯”性,進而影響政策的實施效果。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經濟發展內外條件相互制約而形成的經濟運行方式,是一種地理概念,表現為具有地理性,卻又突破行政劃分界限,依托于便利的交通,卻又劃分明顯,受限制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科學技術。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主要在于,各經濟區域具有較強地域特色和自我發展能力,其資源能與其他區域自由流通,各區域之間經濟交往密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和區域內部的協調發展兩類,區域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央政府,而區域內部的協調發展則主要取決于地方政府。這里的政府均為廣義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地理是相對來講十分重要的因素。地理影響著交通、作物、人口密度等重要條件。以中國三大經濟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京津冀的地理位置做分析,很容易發現,它們多為沿海地區,或者依靠河川,或者為首都。沿海城市,港口頗多,海上交通便利,是對外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條件,且東部人口密度較大,可以得到很多優質的勞動力,適宜較大規模工廠公司建立。京津冀中,北京為首都,它們河川密布,鐵路等交通便利,適宜發展成較大規模的貿易圈。
四、運用宏觀經濟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存在的問題
深入推進中國區域經濟由“非均衡發展”轉向“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構建符合各地實情的主體功能區。也就是應當以宏觀調控為主體,充分發揮各地區自身經濟建設優勢,揚長避短,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管理模式,推進國民經濟總體發展。針對中、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問題,中央政府應頒布相應優惠措施,吸引投資向中西部發展,吸引勞動力往中西部遷移,建立完善市場體制,鞏固加強已發展的中西部市場。在中西部承接產業的過程中,政府這個宏觀經濟的主體應當適當給予中西部產業承接便利,并且監督中西部地區政府的管理。針對科技發展不平衡問題,中央政府應當加大科技落后區域的教育建設,加大對科技落后區域的教育、研究財政補助。區域政府不僅要加大對科技人才培養的力度,還要實施優惠政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還要加大對科技產業鏈的投入,已便形成自己的科技產權。針對人口“空心化”的問題,中央政府應當加強對中西部的經濟和環境建設,加大鄉企幫扶力度,通過提供優良崗位來吸引人口回遷。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應加強對本地企業工廠等的管理,對部分企業工廠等提供技術支持,加大對學校、醫院等公共生活服務區的建設。
五、政府宏觀經濟管理手段
宏觀調控的手段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政府通過經濟計劃,為調整產業結構和資源分配,而頒布的各項政策。比如發行國債,調整利率、發放貸款等。目前,該手段為政府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法律手段:政府為規范市場機制,維護市場參與者的合法利益,保證市場有序正常的運行而制定法律法規來達到市場經濟的法制性。比如禁止“三無”食品買賣,若發現“三無”食品買賣,則依據法律查處相關單位和責任人。行政手段:政府通過其管理機構,采取強硬的管理措施,來管理和調節經濟的手段。比如政府下令關閉排放未達標廢水廢氣的工廠等這三者都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一般政府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而行政手段一般為必要時的輔助手段。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通過計劃規劃等方式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其表現出來的基本行為有:頒布憲法來宏觀調控市場經濟,根據需求臨時制定某些政策或措施,給予優惠政策引導地區自己合理管理區域內部市場,給企業工廠等提供有效信息。宏觀調控并非微觀,也不直接參與市場,而是統籌大局,協調格局。
六、結束語
地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組成,由于種種因素,我國地域經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且差異明顯,這顯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為此,國家干預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作者:呂文麗 單位:河南電力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