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業需求促進西藏高職教育發展的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西藏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本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西藏區域產業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支撐,西藏高職院校作為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搖籃,已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因此,本文在西藏高職教育與產業發展間關系的研究基礎之上,借鑒國內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做法和有益經驗,進一步分析西藏高職教育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西藏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急需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產業需求;高職教育;問題;對策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深入,西藏經濟發生了跨越式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極大地促進了西藏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方向的轉變。為了提高西藏高職教育對西藏產業需求的貢獻度,加速實現產業發展與人才資源需求之間的平衡,必須積極為西藏一、二、三產業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等方面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
一、西藏高職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西藏高職教育歷經十年的發展時間里,西藏不斷加強與內地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合作,積極探索符合西藏產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不斷改進專業設置,擴大招生規模,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辦學理念,使得其服務于西藏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高。但是,同西藏特色優勢產業和新型凈土產業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及社會對優質教育的渴望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一)政府缺乏指導及扶持力度
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來看,高職教育是科技轉化生產力的重要途徑。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必然帶動教育的發展。”而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是西藏唯一一所高職院校,自成立以來,其發展規模、專業設置覆蓋面有限,發展速度相對緩慢,無法滿足西藏當地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產業發展形勢不能同步。另外,從高職教育在推動教育進程大眾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來看,目前西藏總人口有324萬人,據有關數據統計,2015年西藏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0.26%。這表明西藏對教育的需求處于一個急需高速擴張的時期,大眾受高等教育率不高,需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因此,大力發展西藏高職教育勢在必行。
(二)社會需求缺乏有效反饋
目前,西藏高職教育存在專業覆蓋面窄、涉及專業學科領域的專家人數不多、專業設置及規劃上缺乏行業專業指導規劃、沒有過多考慮所設專業是否能服務于西藏本地產業發展的需求的問題。同時,專職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對一線的生產、技術和服務了解甚少,極易導致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缺乏職業針對性,從而使高職教育的特色無法得到充分體現。
(三)西藏高職院校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隨著各政府部門對高職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教育部高教司出臺了有關政策,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2004年)中指出,應“加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堅持以面向建設、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所需為目標,培養擁有良好職業道德素養、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以及‘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質量技術人才”。因此,在認真貫徹落實相關文件精神后,西藏高職教育的辦學規模和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某種程度上雖然滿足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但人才培養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2.高職教師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西藏高職院經過幾年的創新發展,現有在冊學生(員)5039人,教職工367人,其中專任教師304人,可以看出專任教師師生比嚴重偏低。學校在解決師生比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對兼職教師教學團隊建設力度不夠,導致兼職“雙師”隊伍不穩定,并且教師隊伍的專業結構沒有完全對接專業需求,出現師資水平整體素質偏低的現象。3.服務西藏產業發展的社會能力薄弱。目前西藏高職院校為西藏本土培養的人才質量正在不斷提升,社會服務方向不斷深入。西藏以傳統的農牧業為主,農牧民剩余勞動力豐富,每年都會通過技能培訓方式轉化一部分農牧民成為企業勞動力,來解決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但高素質專業人才仍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充分說明社會服務轉化能力薄弱,多數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尤其是對西藏本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中所需的信息技術、傳承技藝等方面還未起到為其提供社會服務的能力。
(四)行業企業參與辦學力度不夠
在行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行業組織是人才供需雙方的橋梁,起到人力資源基礎性配置作用。所以,行業組織對人才培養計劃及具體實施方案的制訂有著絕對的話語權,應該充分發揮其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從目前情況來看,尤其是在西藏人才引進難的情況下,聘請行業專家參與高職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甚少,這就導致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對接企業崗位能力需求,學生的實踐技能低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國內外高職教育的主要經驗及啟示
(一)國內外高職教育模式
首先,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側重于發揮學校與行業的自身優勢,加強校企之間互動合作,最大限度地施展其學生的動手能力,成為德國高職教育主流模式。其次,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創建了“學習—工作—再學習一再工作”的交替循環的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教學思維限制,將職業培訓和技能要求結合行業企業的需求,并據此作為專業設置導向,邀請相關企業參與開發、建設,以達到培養出社會和行業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再次,深圳職院的“三明治”模式是以“實踐—理論—實踐”為主的工讀交替、工學結合學習形式。授課方式強調以能力為重點,以“通曉專業知識、掌握多種技能”的綜合性人才培養為目標。
(二)成功經驗
上述幾種高職教育模式在實踐中取得的效果表現為:①專業設置以行業、崗位、技能為坐標;②教學設計以培養職業技能為宗旨;③課程模式注重理論和實踐;④教師隊伍向“雙師型”方向發展;⑤人才培養途徑以產學合作為主。
(三)啟示
隨著高職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創新性教學改革模式的探索、挖掘,許多發達國家創建了完整的、系統化的職業教育體系。縱觀發達國家和國內較發達地區高職教育發展進程中取得的成績,可以歸納如下:①社會經濟和科技進步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基石;②實踐的教學體系是體現高職教育職業功能性的根本;③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的根本保證。
三、西藏高職教育發展對策建議
在分析產業需求對西藏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高職教育模式及取得的突破性成績,總結經驗并得到啟發,結合西藏高職教育發展實際提出相應對策,為西藏區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科學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儲備。
(一)加強政府對發展高職教育的監督職責
西藏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強監督指導,使西藏高職教育的發展同當地行業發展相匹配,同時也要推進高職教育大眾化的進程,緊緊抓住科教興藏的中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下定建設西藏大美山河的決心,積極轉變傳統思想,不斷改革創新,努力在經濟發展的局勢中,充當一個重要角色。因此,應切實履行政府對發展高職教育的職責。
(二)建立適應西藏產業需求的辦學模式
西藏高職教育需同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緊密聯系起來,將人才培養質量需求主動融入人才市場中去,積極進入行業需求的軌道上來,及時了解西藏未來行業的職業崗位需求,找準方向,突出特色,吸引更多行業專家參與辦學,推進辦學體制改革,認準市場方向,從而突顯西藏高職教育特色。
(三)提升西藏高職教育的內涵建設
1.創新性改革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促進重點、特色專業建設,以特色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在教學模式上體現職業教育實踐性、技能性培養模式,切實貼合西藏本地產業發展,對接本地特色支柱產業,創建“教研合一、學做合一、校企合一”的“三合一”的發展模式。2.建立“雙師型”教學團隊。通過采取公開招聘、人才引進和外出深造等有效途徑,不斷壯大師資隊伍,強化人才梯隊建設,按照校企“動態交流、互通有無、專兼組合”的要求,著重對中青年骨干教師、專兼職教師及學科帶頭人進行重點培養,創建一支專兼結合、擁有“雙師型”結構的人才梯隊,并建立人才資源的“共引共享”機制。3.開展“立地式”社會服務。“立地式”社會服務,一是基于西藏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服務;二是基于為西藏民營企業服務的應用平臺。主要協同行業協會及中職院校,形成優勢互補,極力促進西藏職業教育規模化,加強同內地各兄弟院校合作交流,盡量縮短與內地高職教育發展及服務能力差距。4.加強職業培訓服務。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就業導向性越來越明確,呈現出“教育與培訓共同發展,學習形式多樣化”的局面,對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及促進我國職業培訓工作順利進行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結合西藏特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基于產學合作、校企合作、產教研一體等優勢,在區內做好職業培訓工作,做到細分客戶類型,確立職業培訓服務的特色定位,共建共享教育與職業培訓資源條件,提高培訓服務能力,積極配合國家政策導向,主動開拓職業培訓服務市場,完善培訓體系與過程管理,形成培訓服務的特色品牌,使西藏高職教育辦學特色更好地服務于西藏。
四、結論
隨著西藏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創新產業需求對人才標準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本文對西藏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借鑒國內外高職教育發展的成功模式上,總結經驗,結合西藏地區產業發展需求以及人才培養標準,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西藏高職教育發展對策建議,為今后適應新型產業需求、轉型升級培養所需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提供了理論思路。
參考文獻:
[1]朱桃福.德國職業教育就業導向及其借鑒[J].教育發展研究,2004(2).
[2]卓瑪窮達.發展西藏職業教育的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4(26):11-12.
[3]朱興德.我國職業教育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0(7)12-13.
作者:謝亮 單位:西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