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個人價值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改革以往的管理方式
長期以來,大學校園堅持以“學生自治為主,教師管理為輔”的政策。這種方式固然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可其忽略了與中學管理方式的銜接。對高中生的管理幾乎是全方位全天候的,學生很少有自己發揮的空間。現在空間突然變化,學生們面對新問題難免會不知所措。加之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自治力相對較弱。各種問題會層出不窮。因此,改革以前的管理方式勢在必行。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治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對大一新生的管理由高中的自上而下全封閉方式轉變為半開放狀態;一段時期后再由半開放轉變為完全開放一一放手讓學生自治。給他們一個平穩的過渡期來適應新生活。
二、加強對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
近年來有關大學生的負面報道有增長的趨勢。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光環漸漸隱去。由于中小學長期堅持實際意義上的“重智育,輕德育”的方針,這使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正如今年兩會上的一位人大代表所說:“現在的教育是小學中學的內容,中學大學的內容,大學小學的內容—如何過馬路,如何待人接物!”社會公德不單是在教室里教來的,更多的是在社會生活中學來的。通過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利用大學里豐富的課外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保持大學校園這片凈土至關重要,學校數年來形成的校風就發揮起應有的作用。舍棄傳統校風校訓而進行一系列所謂的什么教育,喧囂一時而很快就歸于沉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在一個秩序井然,文明健康的校園里,學生可以“養浩然正氣”,成為有用之材。社會大天地,校園小天地。在小天地里能揮灑自如的,將來在大天地里肯定能會闊步前進。
在高職院校中,越是接近畢業,學生的自信心就越小。他們自覺文憑不高,本事不強。在“技術藍領”的概念中,他們更傾向于把自己定位在“藍領”上。更有極端者認為:他們畢業即失業。其實,技術藍領也不是那么容易當的。要心里有手上有。不要小看技工,小看了技工就是小看世界上最發達的制造業。并且,中國目前最為緊缺的不是工程師,是高級技工。在一些發達的地方,一些工種高級技工的待遇已超過工程師的待遇。因此,學校在加強對學生的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把其就業前景和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從心理上給他們支持和幫助,使學生具有面對生活的自信心。畢業證和技術證是必須的,現關鍵是要有真功夫。在社會發展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大舞臺,問題是你怎樣去表現自己。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有成就感,對未來的生活滿懷希望。這樣他們才會全力投入學習并最終能夠實現個人的價值。此外,我們的教育教學還應“與時俱進”:在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面前,我們的教學帶有某種程度的“滯后性”。今天的新技術明天可能就己被更新的所取代。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努力學了幾年的知識,剛開始工作就要面臨淘汰了。學非所用,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畢業即失業”。這也是教育最大的損耗。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一定要堅持不斷地學習,從課堂中學,從現實中學。終身學習也是任何人在任何崗位上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與此同時,師生的眼光還應放遠些,絕不能把目標僅停留在“技術藍領”的層面上。在個人培養的策略上,還應該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掌握基本技能之后,應提倡少數學生放眼“工程師”的高度。不要因為你是高職學生,就只能一輩子看機器,個人通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對自己進行“升級換代”的。成功者大部分是因為他們比別人付出的更多,而不是比別人的起點高。“英雄不問出處”,但“英雄要問功夫”。我們在起點時可能落后些,但在終點時未必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