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制造2025下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初步探討“中國制造2025”視角下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模式,提出了胡格模式、客尼項目、跨企業中心、云課堂等多種創新教育,尋求長三角高職教育發展的新突破以適應中國制造發展要求。
關鍵詞:胡格模式;客尼項目;跨企業中心;云課堂
0前言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蘇南5市(鎮江、南京、常州、無錫和蘇州)作為試點示范城市群重要性不言而喻[1]。這對地處長三角的的機械制造類專業高職教育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目前高職實踐教育普遍存在課程知識陳舊,教學時間和空間僅限于課堂教室或實訓基地,雙師程度不高,教學理念相對落后、行業企業參與不足、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國際化程度不凸顯等諸多問題,如何抓住時代機遇,以國際視野、市場需求和現代科技新技術來引導高職實踐教育縱深發展,值得深刻探究。為提升高職人才適應“中國制造2025”人才需求的創新綜合能力,實現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并促進全體勞動者可持續職業發展,我院嘗試進行了胡格班、客尼項目、跨企業中心,云課堂等多種模式的教學創新,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在教學模式、教學空間和時間上有所突破,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行業企業作用,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程置換等方法,旨在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
1依托雙元制,創辦了胡格模式的高職教育
“胡格模式”由德國職教改革專家托馬斯•胡格教授開創,倡導理實一體化授課,以學生為中心,以“手動沖壓機”項目、“移動搬運機器人制造項目”和“小型機器設計與制造創新項目”為載體,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打破傳統課堂和實踐基地分離的狀態,教師集體備課,及時參與學生的每一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改變了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達到讓學生手腦并用目的,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融入課堂,實現學生自我經驗、知識體系的重新建構[2]。通過學習的積累,學生親手完成真實可見具有一定實用性的產品,使學生逐步完成認識、體會、參與、創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探究理論興趣和職業興趣,真正實現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3]。
2采用專業課程置換,積極推行客尼項目
德國客尼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集團是德國最大的職業教育材料提供商,也是德國最權威的遠程教育、繼續教育和師資培訓學院,客尼項目以專業課程置換的方式嵌入到高職教育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學歷課程體系中,旨在共同培養掌握最新技術、熟練專門技能、善于客戶服務的緊缺高技能專門人才。我院的項目合作模式采用“TRAINTHETRAINER”模式,即客尼為學院提供師資培訓并考核,提升汽車專業師資的教育水平,改變傳統授課思維方式,按德國客尼職業教育集團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授課,實行聯合管理,實現協同育人。整個客尼方項目合作期間,教師的全程教學包括教學評估和質量控制,項目課程內容都將由客尼集團提供監督指導,客尼項目能有效推進“雙元制”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引進國外先進職業實訓設備和人才培養課程,與國外先進職業教育公司接軌,將國際先進前沿技術和發展方向引入高職教育中來,通過這個內培外引的方式,提升高職教育師資水平,內化高水平制造業技術,實現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3創建跨企業中心,實現校企雙贏
跨企業培訓中心由多個中、小企業與政府部門合作共同組建完成,是“擴展了的實訓車間”。常州大學城的“智能制造跨企業培訓中心”是由武進高新區管委會提供場所,由企業提供培訓設備,學校投入師資和教學資源,政校企三方按照資源共享和市場導向的原則合作共建。“中心”建成后,將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拓展技術技能培訓,定向為武進高新區企業培養、輸送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跨企業培訓的培訓內容完全是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因此,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踐性,學生經過跨企業中心培訓后可以快速對接企業工作崗位,高校師資參與中心教學活動中來,自身業務水平也可以不斷提升,與市場接軌,同時校企共同合作,各展所長,可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共同進行科研項目研究和開發[4]。3.1完成對學生或企業工人的實踐培訓一直以來,高職院校強調理論和實踐一體化,但受制于學校的實訓場所和條件,課程改革推行緩慢。企業則適應市場需求,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能保障學習者有質量的實習實訓需求。經跨企業中心牽頭,企業提供既有裝備教學設備的實習車間,融合先進的生產技術水平,學校提供理論基礎教育和文化專業知識的學習,跨企業培訓中心進行實踐培訓。學校的教學計劃和企業的培訓計劃緊密配合,協調發展,注重學生或企業工人的科學素養、技術思維和實踐能力教育,強化實習實訓環節的評價考核,逐步實現就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形成適應企業和市場需求的實踐課程內容。3.2完成“雙師型”高職教師的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教育培訓師資是教育培訓質量的保障。在跨企業培訓中心,根據跨企業培訓任務,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進行指導的教師可以是企業或行業專家,也可以是高校經過跨企業中心重新培訓過的師資。高校鼓勵教師下企業或中心進行實踐,及時了解生產一線的最新技術,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實現“雙師型”師資轉化。職業院校教師通過跨企業中心專家或行家牽頭,加入行業協會組織,改變以往的一本書教一輩子的局限,開拓視野,了解行業的發展最新趨勢和動態,并反饋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去。3.3開展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依托跨企業中心平臺,政府、學校、行業、企業聯動,有效促進技術技能的積累和創新。高校教師科研水平高,發明創新能力強,但由于信息不對稱,高水平技術無用武之地,成果往往難以轉化成產業。通過跨企業中心,高職院校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的渠道暢通,能積極推動技術成果擴散,為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業提供人才、科技服務。跨企業中心政策支持多方參與,推動企業和職業院校緊密合作,實現技術技能的積累,加快先進技術轉化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校企攜手共進,共同推動新技術產業化與新技術應用人才的培養。
4推進云課堂建設,打破高職教育授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云課堂以其特有的高效、便捷、實時互動的特點,已經深入到各大院校以及企業,對職業教育的高技能高水平人才培養發揮優勢,因此高校教育數字化資源平臺建設迫在眉睫。信息資源共享,已是當前發展的主流,高職學院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已經排上了日程表,積極建設面向全社會的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加快數字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在各個重點專業課程中,高職學院重視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廣泛使用計算機仿真教學、數字化實訓、遠程實時教育等技術,以實現智能制造、智慧服務等領域的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
5結束語
為滿足中國制造2025對長三角地區制造業人才的需求,高職教育改革遍地開花,究竟何種教學模式或方法更適合本土化發展,更能夠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實現校企合作強強互贏,更貼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則需要更一步的時間檢驗。
參考文獻:
[1]于志晶,劉海岳,金鳳,李玉靜,程宇,張祺午.中國制造2025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15,(07).
[2]趙有生.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楊好麗.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機制的相關文獻研究[J],2018,(03).
[4]余群英.高職產學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遷與解析[J].高教探索,2007,(05).
作者:徐小玉 單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