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地理教學范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各個專業的學段教育也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發展機會。中學地理教學是中學地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手段已不能滿足新課標對素質教育的要求,要求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嚴格遵循素質教育理念,摒棄傳統僵化的教學模式,積極創新高中地理教學模式,進而能夠探尋出一套高效可行的課堂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為此,文章對新課改背景下中學地理創新教學的具體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綜合性學科,它所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對學生的邏輯思考和認識自然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會對未來的學習和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中學地理作為一門國家環保和資源開發的重要課程,因此,在實施地理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立足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結合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需求,加強培養學生的人地觀念、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運用案例教學,使學生對地理知識有更深的理解
中學地理知識的內容非常廣泛,而且許多都是抽象的,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如果老師不能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引導,那么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到他們的地理教學質量。中學地理教師要培養學生對地理概念的認識,必須從具體的實例出發,對地理概念進行細致的剖析,以加深對地理概念的認識,從而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性,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對地理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指導學生獨立思考的目的。例如,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時候,老師可以把黃河上的懸河地形作為教學實例,對黃河地區的地形和黃河地區的天氣特征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
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從那時起,多媒體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利用多媒體可以更直觀、更有趣的展現某些地理知識,使其更加生動有趣,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最終形成有效的課堂。比如,在“大規模的海水運動”部分,同學們必須清楚地知道,地球表面的洋流是如何分布的,并且是如何形成的。以前,老師們在這一節課上,只能借用課本上的文字,或是在黑板上寫下幾條干巴巴的線。這種教學方式,會讓人覺得枯燥,很難保證教學的質量。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把這個部分的知識要點展示出來,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這就是海洋環流的動態表現。以前,秘魯的寒流,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密度流,都是老師們的講解,再加上課本上的一些簡單的圖片,讓學生們很難理解。而如今,我們可以利用Flash軟件,來創作一篇特別的動畫,來探索海洋的形成,使知識更具趣味性,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減少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課堂的學習效果。
三、深化對教科書內容的深度挖掘與人地意識的培育
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以教科書為依據,而以人和環境為主要內容。在傳統的地理學教學中,很多老師過分注重對知識的理解和朗讀,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陷入機械的狀態,甚至在實際生活中碰到了一些問題,也無法將其與已學的內容聯系起來,從而無法形成對人地的正確認識。因此,中學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并將其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以使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更好的理解和發展。比如,在《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教學中,本節的教學目的是要使學生了解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各個發展階段的變化,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從而建立起正確的自然觀和可持續的發展觀。在學習農業和工業社會的內容時,老師可以向同學們展示工業生產期間的工業廢水,以及人類砍伐森林、開發農業用地等,讓同學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到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并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幫助他們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四、不斷充實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地域的明確認識在中學地理課上,很多同學在解決區域環境問題或區域經濟問題時,往往表現出解題方式的相似之處。不過,同樣的問題,答案卻是不同的。比如,由于地形的原因,一些地方可以建立水庫,進行防洪,也可以利用南水北調。在解決問題時,要綜合考慮本地的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但是,學生在解題相似度上存在著差異,這是由于他們對不同地域的理解不清楚。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使學生對不同地區的特點有更好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現各個地域的特點,使學生置身于這種環境之中,體會到不同地域的差異,進而對地域的認識更為清楚。比如在《產業區位選擇》的教學中,老師就能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各個行業所需要的地理環境以錄像形式呈現給學生,并由學生根據所看到的地形來推測工業區域的具體位置。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使同學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各個工業地區所需的環境,而且可以極大地增強他們對地區的認識,從而增強他們的專業能力。總之,在新課改的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對中學地理課堂進行創新,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學地理教師是創新課堂的主導和引導者,應該堅持生本教育的思想,明確以人為本的教育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使其擺脫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作者:樊升宇
高職地理教學篇2
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基于地理學綜合性提出來的。綜合思維是一種思維方法,是學生分析和理解地理過程、規律、人地關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也是高考重點考查的目標之一。筆者主要以2022年高考文綜全國乙卷中的第37題為例,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綜合思維的培養策略。
一、高考真題呈現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影響海岸線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區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積、地殼運動、人類活動等導致的陸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持續影響著該范圍的海岸線位置。距今約1.8萬年,北美冰蓋開始消融,形成廣大消融區。圖7顯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兩站監測的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海平面的相對變化是陸面和海平面共同變化的結果。
(1)分別指出冰蓋消融導致的海平面、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并說明兩者共同導致的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
(2)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陸面垂直變化的原因。
(3)說明導致乙站所在區域海岸線變化的主要人為影響方式。
(4)分析甲站區域與乙站區域海岸線水平變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異。
二、關于培養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思考
綜合思維有三方面的具體表現:一是從綜合角度對地理事象中各要素間的關系進行認知,二是從時空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演變規律,三是從區域綜合角度分析區域要素對區域產生的作用和人地關系問題。本題以海岸線的變化為背景,涉及海岸線位置變化方向、幅度和原因,以及陸面變化等知識點,主要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學科素養。關于綜合思維,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第一,地理的空間維度,應從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考慮。如上述第(1)小題,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區陸面的垂直變化方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冰蓋消融,冰川融水進入海洋導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蓋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可推測消融區巖層緩慢恢復導致陸面上升。海岸線水平變化方向隨著海平面和陸面的垂直變化而變化。因此,第(1)小題第一問的答案是海平面上升,消融區陸面上升。第二,地理時間維度上,地理事象的正在進行和已經完成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上述第(1)小題,當冰蓋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則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當冰蓋消融完畢,冰川融水減少,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因此,以下為第(1)小題第二問的答案:冰蓋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過陸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冰蓋消融后,陸面上升幅度超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線向海洋方向退縮。第三,從材料本身出發,地理事象的產生和變化對應的原因應該是多重的,需要綜合思考。如第(2)小題,從海陸位置上看,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由材料中“冰蓋消融形成的消融區內,冰蓋重力導致的巖層形變緩慢恢復”一句,可以推測消融區巖層緩慢上升;從板塊位置上看,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運動導致地殼上升,使得甲站陸面抬升。因此,第(2)小題的答案如下:甲站位于基巖海岸,冰蓋覆蓋時,巖層受壓導致陸面下沉,冰蓋消融后,巖層承壓減輕,巖層形變緩慢恢復,使得陸面上升;甲站位于板塊交界處,板塊運動導致甲站陸面抬升。2019年全國文綜Ⅱ卷第9~11題考查流水堆積和風力侵蝕、堆積,2020年全國文綜Ⅰ卷第37題考查火山噴發和流水侵蝕,2021年全國文綜甲卷第37題第(2)小題考查不同時期流水和風力的共同作用……高考題呈現出來的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這部分知識,通常有兩到三種力量,需要綜合思維能力做支撐。以事實為基礎,地理事象的產生和變化對應的原因應該是多重的,需要綜合思考。第四,回歸生活,運用地理綜合思維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第(3)小題,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海平面變化的原因有眾所周知的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進而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我們還要知道,地理教材中提到的田納西河梯級開發,大量的水庫攔水攔沙會使輸送到密西西比河河口的泥沙減少。所以,密西西比河流域內眾多水利設施攔水攔沙使得河口三角洲萎縮。以上兩重因素疊加,使得海岸線向陸地方向推進。因此,以下為第(3)小題的答案: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內水利設施攔水攔沙,導致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向陸地推進。第五,注重地理事象的變化動態和幅度,用綜合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如第(4)小題,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巖海岸區,結合圖中甲站海平面的下降,可知海岸線應該向南邊海洋方向推進,但由于基巖海岸比較陡峭,變化幅度就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南邊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北移,但是三角洲為入海口河流堆積地貌,地勢平坦,所以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因此,第(4)小題的答案如下:甲站區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線向南移動,由于基巖海岸陡峭,海岸線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小;乙站區域南側臨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線向北移動,由于三角洲地勢平緩,在水平方向上變化幅度較大。
作者:童義海 單位:鶴壁市高中
高職地理教學篇3
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地理教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交互方式等方面,其手段將會有所改變,核心是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筆這從高中地理融合教學的視角切入,提出了實施“跨學科融合”教育的策略,希望能為廣大高中地理課程教師帶來一定的借鑒。
一、思考高中地理教學面臨的諸多問題
1.1互動不夠,難度較高
在教學中,老師會在很短的一段時間里講述大量的知識,而在知識的輸出上,只有文字和各種課程的結合,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卻很難激發視覺和聽覺的感官認識,而且學習的內容也很被動,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師生的交流相對較少,往往會出現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思維節奏,卻又沒有及時發問,從而造成老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缺乏及時的了解,給老師帶來更大的教學困難,最終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使新課標要求的高質感課堂標準難以實現。
1.2學習面窄,創新落后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不同學科間缺乏聯系,學生只專注于某一門課程,所學的知識范圍很小,還沒有達到不同學科的融會貫通,這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創造性的培養是不利的。此外,傳統的教學模式多由老師授課,缺少知識融合的引導,學生獲得的知識途徑比較單一,這就制約了學生的學習深度和廣度發展。另外,由于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遵循教科書的內容,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拓寬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的知識領域過于狹窄,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二、探析高中地理學科融合教育發展的具體對策
2.1創建情境,營造氛圍
先要創造有利于學生的課堂環境,使課堂上的學科整合得以有效地進行,也保證他們更快速地融入到課堂中。在教學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主題和教學目的進行適當地融合設計。例如,老師可以設計學生可供學生探究的問題,讓他們能夠從多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1]就拿《人口的增長、遷移與合理容量》這部分內容來舉例,這部分課程著重介紹了我國的人口發展特征,有些知識點是必須要注意的。在引入過程中,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我國人口變化特征的視頻和圖片,通過這種直觀的導引方式,并結合我國不同時代的政治和歷史發展歷程來研究課程內容,提升了知識滲透的生動性和真實性,使學生更易于進入情景。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所學內容的分析,培養了學生的跨學科綜合思考素質,這是融合歷史、政治和信息課程的表現。以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師結合導入情景將學生迅速帶入到學習環境中,使他們在回答問題時不斷提升不同學科領域的技能,這是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意義所在。
2.2多樣探究,提升能力
同時,高中地理教師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研究,對不同的學科的知識進行全面分析,從而通過多樣化探究活動將這些內容進行滲透。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技能,教師還應從改變教學方式和模式等方面入手,在課堂上增加以學生為主的自主探索教育形式。這種教學設計能夠給課堂注入更多的生機,也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此外,在問題的全面解析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要學會利用不同領域的知識,促進高中地理教育的新發展,這是一條很好的途徑。[2]結合《地球的演化》《地表形態的變化》內容來舉例,當學生對自己國家的地理特征有了初步了解和把握之后,教師就可以安排他們參與相關的教學活動,完成一些學習任務,并逐漸鞏固和完善自己所學到的理論。同時,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我們國家的地貌特征,例如,可以通過繪畫的方法,把中國的地貌特征,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來。這里教學運用了基礎的美術繪畫技能和基礎的“控筆”技巧,讓更為科學、形象的方式展現地理知識和現象。接著,同學們還可以為外國友人撰寫一篇導游詩,讓他們了解中國。該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情感的方式使新課地理學知識展現出來,讓其更加富有趣味,并能引起大家對中國地域特征知識的滲入探究。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設計其他表現方式,發揮自己的教學思想,使探究活動變得更為靈活和多樣化。通過以上所述的活動,可以看出,將地理知識與美術知識、語文知識相結合,使問題分析具有嶄新的視野,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記憶,保證可以不斷提高課堂的整體效果。
2.3多種學科,推動成長
通過對地理課程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學生在地理課程學習中獲得更大的快樂。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在教學中進行綜合融合教學,并通過團隊協作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問題中的要素變得更為豐富,從而使跨學科的結合更為高效,激發了同學們對問題的深刻反思。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促使教師對知識的進行全面了解,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課堂教學水平。以《旅游景觀的欣賞》課程為例,在完成這部分內容教學后,老師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來安排不同的小組活動,使學生能夠從分工合作中感知不同學科領域的資料,從而更好地明白旅游景觀的價值意義所在,并從地理學的視角來理解旅游景觀和文化的關系。通過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和提煉,對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和工具進行信息獲取、加工和提煉的能力進行了檢驗。在此期間,將包含多學科的研究結果,學生能夠從人文、自然科學等多方面全方位、立體地描繪出旅游景觀的地理位置,并可以結合信息、歷史和文化內容來思考旅游景觀的文化意義。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加強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還可以將信息技術、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融入到課堂之中,讓學生從文化視域中感受旅游景觀厚重的文化歷史底蘊。在這種探索活動中,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技能,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較好地掌握有關這部分內容的知識。
三、結語
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應該把學科融合教學積極落實,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他們既要注重自己所講的內容,又要從更廣闊的角度出發,突破自己教學領域的局限,力求把各個學科的知識體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切合實際,更具有緊迫性地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深層次發展,進而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新瑞.談高中地理與各學科教學的融合策略[J].科學咨詢,2021(39):118-119.
[2]李延驥.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跨學科融合[J].數碼設計(上),2020,9(3):203.
作者:王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