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教學范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新一輪新課程的實施,學校對高中語文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教育部門也提出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又要注意培養他們的閱讀和欣賞的能力。為達到這種目的,教師必須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而“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既能使學生獲得放松的學習環境,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情境教學;實踐運用在建構主義的研究中,教師要把知識傳授與具體的教學情境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組織與實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特定的情境中,也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他們產生情感上的體驗。情境教學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它是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基礎,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靈活地使用多種手段,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產生語言學習的興趣,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和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情境教學是當前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學界對“情境教育法”的概念尚無統一的界定,但在對“情境教育法”進行闡釋時,人們普遍認為,“情境教育法”應當創造特定的教學環境,而且要注重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情感意愿。此外,在情境教學中,情境教學更接近于學生的生活,更具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思考。簡而言之,對學生的情緒投入程度高是實施情境教學的先決條件,在課堂上,教師要根據課堂內容創造一個比較合理的情境,其次,讓學生在放松的氛圍中學習。將情境教學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還可以充實他們的心靈。
二、情境的特征
(一)真實的情境
情境可以是虛擬的,但學生所獲得的知識、能力或解決問題的思想可以轉移到實際的生活中去,并將其應用于實際。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綜合實踐中,現實的情境更多地體現在模擬和虛擬化的學習環境中。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寧教授說:我將現實的情況總結為:從思想的角度出發,從思維的角度去思考。若要對其進行闡釋,則是要關注學生的現實問題和困惑,并為其設計出可被接受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提高和發展語文核心素質的目的。“真實”既是指學生的學習情境,也是指他們的認識過程。開放性、實踐性僅僅是“真實”的一種層次,它的更高層次在于真實的學情、扎實的活動、真實的效果。
(二)富有意義的情境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對“富有意義”的情境特性進行了闡釋,即在教學環境的設計中,要從學生的當前發展區域出發,把已達的知識層次和所能達到的知識層次相結合,從而促進其核心能力的培養。可見,“有意義的情境”是指在學生的智能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具有引導和推動作用的學習情境。
三、情境教學法的實踐應用措施
(一)生活展開情境,擴展學生眼界
知識來源于生活,所以,在語言教學中,語文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情況,創造適當的情境,使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知識。在創造生活情境時,教師要把學生所喜愛的生活元素引入課堂,使其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同時也要注意與學生的交流,使他們能夠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并以此來描述老師的語言。通過創造生活場景,使學生能夠更加仔細地觀察生活,了解生命,拓寬自己的眼界,從而進一步了解語言。《邊城》作為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一部分,為使同學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所描寫的風景,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課文的內容,透過營造生活情境,讓學生對人生有更深入的觀察,認識人生,開闊視野,加深對語言的理解。透過這些照片和錄像,同學們對于沈從文對于大自然的向往和對都市生活的向往,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這篇文章中,老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日常生活中的情境運用到課堂上,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更能體會到人文的美和人類的美。另外,老師要在以后的課文閱讀中,引導他們把它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擴大他們的視野,使他們更好地了解課文的內容。
(二)營造故事情境,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
在語文課上,將故事元素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既能豐富課堂教學,又能利用故事的形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此外,從語文課本的教學內容看,文本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是創造一個好的故事環境。尤其是一些具有大量歷史故事的歷史事件。因此,在創設語言教學環境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從課外書籍、影視作品中選取適合自己的故事,科學合理地運用于課堂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豐富高中語文的教學內容,讓枯燥的課堂充滿活力,讓同學們充滿好奇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進行學習。
(三)角色扮演情境
目前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名著,老師們在講解時,一定要對其中的有關人物進行全面的解讀與剖析,以便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內容。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習主體兩個層面入手,明確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帶領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改編,并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模式對其進行演繹。在這種情況下,運用角色扮演的情境可以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積極地參加高中語文的學習;同時,通過對角色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的理解,使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心理,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新高中語文教學,推動語文教育的發展,已成為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情境教學能激活老師的思維,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要提高學生的核心能力,必須明確其所處的環境特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作者:鄭高香
高中語文教學篇2
從事高中語文教學26年,我常常思考:高中語文課堂理論上應該是什么樣子,實際又是什么樣子呢?傳統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課堂應該圍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展開,教師教,學生學。于是,課本、習題成為語文課的基本內容,課堂沉悶、枯燥。現代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交往,強調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式靈活,但也往往拘泥于教材、試卷、教輔,開展起來也是別扭,不夠科學嚴謹。語文學科到底應該怎樣教、怎樣學,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語文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論,如何體現學生主體性,又如何體現教師主導性?聽說讀寫訓練如何有效開展?在眾多現象中,語文課堂的生成如一縷清風。所謂生成,就是創新、生長和建構。語文課堂的生成主要表現在:上課時,師生的交流脫離了原來的預設,反而促使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課堂生成是動態的、多角度的,一改過去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僵化、機械、被動的局面。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進一步體現,教師的主導性也得到有效的強化。語文課堂的生成需要有個前提,那就是教師精心備課,通過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高超的課堂把控能力來引導課堂的走向,從而實現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語文課堂的生成具有突發的特點。新時期的教師和學生是一對靈動的生命體。課堂教學是在動態的交流中進行的,課堂生成往往在豐富而多變的教學情境中突然產生。教師應從一定的理論高度重新認識語文課堂的生成,意識到這是語文課堂的生命力。語文課堂的生成要由學生的思維來支撐。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并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創造性地參與語文活動,解決實際問題和探究新的領域。當然,語文課堂上也不能隨意生成。脫離了教學主旨和生活實際的生成沒有任何意義。為此,我從幾個語文課堂生成案例入手,探討教師如何進一步把控課堂生成的問題。
一、首先
課堂的生成,要善于抓住和教學預設相左的細節。比如,講授《歸去來兮辭》一課時,我的教學預設中有這么一個環節:用一個字概括陶淵明歸途中的心情。我的預設是“樂”,但學生閱讀課文后的感受各不相同。有學生認為是“急”,也有學生認為是“喜”,還有學生認為是“欣”……我只有拋開教學預設,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和依據。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等佐證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侃侃而談。于是,我趁熱打鐵,把如何指導學生閱讀當成這節課的重要生成內容。雖說偏離了教學預設,但這時的生成具有創造性。如果忽略了這次偶然的生成,一味地按教案設計好的內容教學,課堂該是多么無趣啊!這種生成讓課堂成了學生的課堂,成為師生交流的課堂。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便不用刻意強調了。
二、其次
課堂的生成不可空洞。脫離教學實際,一味地拓展生成,也會得不償失。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一課時,一名學生突然“腦洞大開”,毛遂自薦要講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如果任由其發揮,則會偏離這節語文課的方向。于是,我及時扭轉局面,建議他下課再講給同學聽。最后,課堂的生成可以預先設計好。如在講《祝福》一課時,我預先設計問題:“祥林嫂死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這是個拓展性很強的問題,適合放到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可以從祥林嫂的家庭方面來回答,也可以從祥林嫂本人的性格方面來回答,還可以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角度來回答……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殺死祥林嫂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那時的社會制度。祥林嫂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封建制度的悲劇、社會的悲劇。魯迅通過祥林嫂這個典型形象的塑造,對封建社會發出了血淚的控訴。這種拓展性的思維活動可以從多個方面訓練學生的辨析能力和表達能力,讓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充滿靈性。由此可見,課堂生成無法硬性預設。它具有柔性與彈性,既不是“放羊式”的隨意,也非“固定式”的限制。對于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抓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語言的正確運用等目標。只要能優化課堂教學,進行高效訓練,并使課堂有知識、有趣味、有思考、有交流、有碰撞,就是高效的生成內容。
作者:牛孝軍 單位:安陽市殷都區第一高級中學
高中語文教學篇3
眾所周知,新課改已經成為現階段高中語文教學的總趨勢。高中語文教師應真正順應這種趨勢,并在此基礎上,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成功構建。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真正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相應的語文學習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高效性。
一、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必要性
“高效課堂”是新課改以來教育的大勢所趨,也是對學科教學的基本要求和目標。相對于以往的教學觀念,高效課堂的重點在于“高效”上,其內涵是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共同體”,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最小目標。而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風華正茂、略微浮躁的年紀,急于探究課堂之外的世界,往往忽視課堂本身的價值,對于真正熱愛學習的人而言,課堂何嘗不是一個小的世界。尤其是充滿人文氣息的語文課堂,更是擁有人類幾千年來積攢的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寶庫。因此,課堂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陣地,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便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從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學生雖能認識到語文知識對高考乃至人生的價值,但終究敵不過花花世界所帶來的視覺快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呈現出逐步降低的趨勢。因此,要想讓學生躁動的內心重回課堂,一方面,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方法,讓語文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思考語文與文化、生活、人生之間的深層聯系,從而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趣味性課堂導入
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導入時趣味性不高。教師的導入方法較為傳統,通常會在課堂開始后,首先帶領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并利用語言引出本節課的內容。在趣味性缺乏的導入下,學生難以將精力快速、全力的投入到課堂中,致使語文教學效率下降。課堂導入時教師所創造的氛圍,往往會影響學生的興趣,也會奠定整節課的基調。因此,新課改背景下,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務必采取趣味性的方法進行導入,避免出現以往教學中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將思路以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主動與教師配合進行學習,促使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提升。例如:在學習《歸園田居》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接觸過農業耕種嗎?誰知道莊稼從種子長大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上述問題,與生活較為貼近,因此學生的探討欲望一般較強,也會紛紛回答教師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選出一位回答較為完善的學生,去講臺上為學生表演耕種的動作,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做好上述準備后,教師可繼續引導:“同學們的回答和表演都非常精彩,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現代人耕種,古代人同樣如此,即使是大詩人也經歷過耕種,那么他是怎樣做的呢?下面老師將帶領同學們帶著問題去學習本篇文章——《歸園田居》”。這樣可使學生在娛樂中進入學習狀態,并能夠產生學習文章的興趣。在學習中,也會更加主動的進行思考,從而避免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問題,使高效課堂的構建目的達成。
(二)互動化教學過程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負擔較為繁重,而在其影響下,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堂的每一分鐘,對知識進行傳授。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必不可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建議高中語文教師通過做游戲的途徑展開教學。例如:在學習《雷雨》一課時,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首先,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分組后,以小組為單位,對課文進行自學,并根據課文編排《雷雨》話劇。在編排后,各個小組都會獲得表演機會。而在每個小組表演之后,教師也需要對其進行點評。點評主要圍繞“是否表演出了每個人物的特點”、“是否展現了雷雨的主題”等為主。在點評時,學生也需要結合課文以及自身的表演,對自身的感受進行描述。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生之間獲得更多交流機會。而在點評時,學生與教師之間也會形成交流以及互動。另外,通過表演,學生對雷雨中人物的理解也會加深,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也會形成自己的看法,這對其語文能力的提高,以及高效課堂的構建,都具有重要價值。
(三)系統化課后總結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即將結束時,通常都會要求學生自行學習,利用最后的時間查缺補漏。但是實際上,學生對本段時間利用率較低,同時也很少存在學生會對課程中的知識進行總結,導致語文知識掌握系統性不強,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摒棄以往落后的教學方法,利用課程結束時的時間,帶領學生總結知識,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使其能夠在未來更加順利的利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紀念劉和珍君》一課后,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總結。首先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分組后,可以要求不同小組的學生,分別對文章主旨進行總結,并說出自己學習本篇文章后的感受,同時思考是否在過去學習過類似的文章,并對同一類型文章的特征進行總結。在總結之后,教師可以對不同小組的學生進行打分,對其發言進行評價,最終結束本節課程。
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要點
(一)學習興趣是先導
興趣是學生學好一門功課最好的“老師”,它能夠激發學生的潛意識,使其產生探究知識的深層欲望。而語文知識本身的文學性在教學中容易產生枯燥性的問題,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克服這個問題的不二法門。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構建高效課堂,必須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原則,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自發產生對知識探究的積極性,從而為進一步展開高效教學奠定基礎。例如:在學習《鴻門宴》一課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可以從學生興趣的角度入手,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輔助教學。首先,教師以多媒體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欣賞故事,對“鴻門宴”這個典故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有初步認知。之后,讓學生按照文言文學習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從字詞句的角度逐步深入,反復誦讀課文,掌握文章大意,并在課堂上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以多媒體播放視頻片段,讓學生從視覺的角度加深對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認知。最后,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再現危機四伏“鴻門宴”,以豐富課堂教學效果。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打破學生以往對語文課堂的固有認知,切實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教學方法是關鍵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不僅能夠充分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能力高低,而且也是影響著最終教學效果的好壞。可見,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心理,在恰當的教學時機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讓教法帶動學生學法的產生與發展,從而讓學生能享受語文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雷雨》一課時,為了提高課堂教有效性,教師以情境教學法來輔助教學。首先,通過一段原汁原味的話劇聲音作為導入,讓學生從人物語氣中揣摩人物性格,激發初步探究劇本的興趣。之后,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掌握文章大意,同學之間相互交流討論。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中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抓住重點,找出戲劇矛盾,并初步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分角色展開扮演,通過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讓學生對人物形象以及劇本寓意有更加深刻的認知。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課外活動是保障
豐富的課外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助于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語文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另外,課外活動也是課內知識的有效補充,是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依據課程教學目標,拓寬教學思路,開展以學生能力緊密相關的語文活動,從而讓學生在豐富的語文活動中體會語文知識的獨特魅力。例如:教師除了為學生講授基礎的教材內容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語文課外活動,以讀寫活動為例,首先,教師與學生共同確立本次群文閱讀的選題,讓學生在課下自主搜集文章或書目,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并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可以是感悟,但不限于文章的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內容。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上相互交換筆記,幾人一組,分享讀書心得,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最后,根據學生的閱讀筆記,結合學生的寫作能力,確定本次寫作題目和要求,讓學生展開進一步寫作。另外,教師對本次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和綜合能力展開適度的評價,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如此一來,能夠讓語文活動發揮出最大的教學價值。四、結語綜上所述,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高效課堂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師扮演著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適應不同場景的教學需求,從而讓課堂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的同時,也散發出教師的個人魅力。
參考文獻:
[1]李丹玲.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思路解析[J].課外語文,2022(04):111-113.
[2]張博慧.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探索[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9):55-56.
作者:吳紅娟 單位:海東市民和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