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經濟模式下工業設計的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每年有上億件大大小小的產品產出,同時有幾億的廢品、垃圾被丟棄。產品不斷地更新換代以附和市場,導致大量還沒面市就面臨淘汰的人工制品。“制造”在高度消耗地球自身的資源,而“丟棄”又給自然環境造成重大負擔,“綠色環境”的命題也由此發展成為日益受全社會關注的價值觀。于是,循環經濟模式應運而生,給工業設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循環經濟的來源、內涵與模式
(一)循環經濟的來源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是循環經濟早期理論。鮑爾丁認為,地球就好比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飛行,如果生存,就必須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不合理地開發地球資源、毀壞地球環境,就會走向滅亡。①到了20世紀70年代,如何有效治理生產帶來的污染物以減少對環境的危害依然是人類關心的問題,這種環境保護的最終治理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讓環境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越來越引起世界矚目,許多國家改變了平衡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手段,由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預防和全程治理,經過人類不斷的探索,提出了以污染排放最小化和資源利用最大化的主導意識,同時使綠色設計、清潔生產、生態化產業等融為一體的循環經濟戰略。
(二)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是指事物周而復始地運動或變化的過程。自然資源、人和科學技術是一個大的系統,在這個大系統內把經濟生產的全過程———從資源投入、生產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商品、使用過程中的用品、到使用期限的廢品,把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傳統經濟模式,轉變為發展經濟循環利用生態型資源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將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融為一個循環的整體,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之上。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矛盾將在根本上被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所消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
(三)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模式是相對于傳統線型經濟模式而言,顧名思義它是一種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以物質流動的方式分析,“資源———產品———廢物”這種單向流動的經濟是傳統工業社會的經濟模式。人類依靠高強度的開采和消耗資源,在極大破壞生態系統的代價下,達到線性經濟的不斷增長。然而循環經濟模式則把“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這樣的標準做為行為準則,以制約不良社會經濟活動。減量化作為輸入端方法,也稱為減物質化,使物質和能量流量在進入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盡量減少消耗,通過主動在源頭預防來避免污染,而不是被動的在末端治理;再利用作為過程性方法,也稱為反復利用,通過提升利用率,達到延長產品服務的時間強度,為避免物品及早的變為垃圾,盡量能夠多次或多種方式地使用物品;再循環作為輸出端方法,亦稱為資源化。為減少最終處理量,人們把廢物再次變為可用資源,投入新產品的生產,最終使整個生產過程達到閉合,這就是日常概念中的廢物回收重復使用以及資源多方利用。在生態學規律的指導運用下,經濟活動被循環經濟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有效實現了“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提升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利用率,一方面提升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最終達到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目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區域性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前提。
二循環經濟模式給工業設計帶來的發展機遇
自20世紀90年代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被發達國家所重視,被當做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一部著作《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fortherealworld),引起極大爭議。人類需求的最緊迫的問題正是該書所關注的,文中強調了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及倫理價值。他強調,設計師應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前瞻性,應認真考慮有限的地球資源的使用問題并在設計中加以體現,來引導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服務。他認為創造商業價值,或是在包裝及風格方面的競爭并非設計的最大作用。美國杜邦化學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來實施循環經濟,例如延長生產鏈、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減少或放棄使用一些化學物質、回收本公司產品進行循環處理。截至1994年,該公司生產造成的廢棄塑料物減少了大約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左右。該公司是單個企業組織實施循環經濟的典范。目前國際上工業生態系統運行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該園區實現了園區的污染零排放,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以發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制板廠為核心,通過貿易的方式,把企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變為本企業的生產原料,建立工業橫生和代謝生態鏈關系。日本在近年來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再生資源利用促進法》、《家用電器循環法》、《容器包裝法》等,并指出要從源頭———產品設計開始考慮資源再利用問題,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如人的生命一樣,是從孕育到衰退的過程,如手機、家電、汽車等,當它們的生命走到終點成為廢棄物的時候,各部分怎樣直接變為再生資源。日本有關專家認為,導致產業結構的重大變革和科學技術發展方向發生轉變的潛在原因就包括建立循環經濟社會,此外,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也將隨之改變。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圍內,以“綠色”為品牌戰略的各行各業都在施行小規模的循環經濟。如坐落于美國邁阿密的ECOIST(艾可伊斯特)生態時尚飾品公司,公司所有的產品都是由可再生的有機環保材料制成的,最搶眼的是各種色彩艷麗的手提包:制作它們的原料是各種糖果包裝袋以及其他食品包裝袋,經過特殊加工立即搖身變成了時尚的手提包,其產品特點是:環保、實用、耐用并且時尚。倫敦的波祖(Po-Zu)品牌和它的生態家居鞋在市場上同時誕生,這種鞋的鞋底成分由60%椰絲纖維和40%的天然乳膠構成。鞋的主體材料是經過植物提取物處理過的生態黃麻、純羊毛和真皮,它們絕對不含哪怕一丁點的有害化學成分和重金屬。為了能夠循環利用資源,波祖要求它的顧客在購買新鞋之前把舊鞋郵寄回來,舊鞋將被加工成地毯從而實現它新的價值。為了實現這種設計觀念,鼓勵大眾有意識地、趨于理性地消費,使用戶越來越多地尊重和考慮自身消費對于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設計師需要研究如何在材料再生循環過程中去除雜質或經過處理使雜質無害化,以及材料在再生循環過程中的性能演變機理及其影響因素,還需要通過控制工藝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材料的性能預測等等。不錯,設計師必須成為一個對材料非常熟悉甚至精通的專家,并對整個生產流程十分清晰,在規劃產品時將整個生產流程都納入其中,必要的時候還需要在產品和材料的設計中引入環境負荷的指標。一種評價體系也必須被建立,從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開始,對構成產品形態的可定量描述的因素(如材料消耗、產品的成本等)進行定量評價,而對諸如產品形態的心理表征、形態的親和力等因素則進行定性描述。日本平面設計師長岡賢明于2000年在東京郊區創辦第一家D&D二手店,在不生產的原則下,于店里販賣二手設計商品。他說,“我覺得根本不應該再繼續設計了!”兩年后,他著手“60VISION”計劃,將日本極具代表性的經典商品重新發行推廣。他認為可以使用很久的就是好的設計。他特別指出,商品能夠被修理、能持續被使用是很重要的價值。長岡賢明的這種方式是一種對消費文化、生產過剩、商品價值的一種反思與實踐。從整體上重新規劃工業體系,設計工業系統和環境之間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過程中,工業設計作為人———產品———環境———社會的中介,不斷協調諸多的矛盾因素,從人類科學、藝術、經濟、社會的角度出發,逐步將可持續性產品開發的概念引向深入。與傳統“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的產品設計流程不同,循環經濟模式下的工業設計遵循的是一個循環模式:“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這是一種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企業與企業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和共生,形成資源共享和產品互換組合產業,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能作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資源最優化的配置。為人類創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設計的目的,不斷創新是其顯著的特點。循環經濟模式下的工業設計對“新”的評價標準是適當、適度、適合,即“適可而止”。意味著我們要學會從生產、流通、使用、再生等環節,即“人為事物”的全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評價問題。在循環經濟模式下,人們對工業設計的實踐與認識已提高到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集合式社會系統”整合設計。其指導思想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創造人類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與自然和諧的生存環境,以高科技手段來調節市場機制的異化,并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將利益帶給大多數人類,創造更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②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生態產業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綠色體驗,潛移默化地將環保觀念融入各個社會群體,同時也給企業自身帶來更多潛在的收益和發展,企業也因此而獲得意想不到的增值。
三循環經濟模式下工業設計的路徑選擇
不管是產業生態化還是清潔生產,最終輸出的一定是產品,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產品的輸出是關鍵;無論是實體的產品還是虛擬的產品,產品從無到有的整個制造過程也是至關重要的。正因為如此,工業設計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必然發生一些改變。在信息社會中智能化設備被廣泛應用,產品的形式可能是非物質產品或提供服務。工業設計的設計對象正從物的設計轉變為非物的設計,設計內容從產品的設計轉變為服務的設計,設計的使用者從占有產品轉變為共享服務。
(一)設計概念的創新與轉變
“設計”是一門人為事物的科學。設計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作為動詞,它代表一些列行為;作為名詞,它代表這一系列行為的結果。隨著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對設計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對單個產品的色彩、造型的改進,而開始對所有人為事物的復雜系統負責。設計是求新的,是指向未來的。工業設計的目的是創造一種生存方式,引導人們更合理、更健康地生活。狹義的工業設計單指產品設計,如對工具、器械與產品等物質性裝備所進行的設計。而廣義的工業設計則是指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表示出來的一系列行為,從最初的構思,到成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并且用明確的手段表示出來。在工業設計過程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與生態平衡是評價設計定位是否可行的重要因素,在設計構思階段就要考慮到產品的生產、銷售、使用乃至銷毀再利用過程中對資源、生態等因素的考慮。1992年,約翰•沙利文與Keurig咖啡公司一道開發了K-cup膠囊,這是一種一次性速溶咖啡膠囊,因為攜帶和沖泡非常方便,在歐美各種公共場所大量供應。不僅可以快速沖泡各種口味的咖啡,現在還可以沖泡各種口味的茶、飲料,它造成的不可降解垃圾每年可繞地球10.5圈。沙利文說,他為發明這個東西感到后悔。因此,工業設計在資源和能源的循環流動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信息時代的設計將重點探索物品、過程、服務中的方式創新———謀事,設計將更多以整合性、集成性的概念加以定義,側重于設計的上下游研究和設計過程、方法的把握,設計不再局限于一種特定的載體,而更側重于整體系統運行過程中的結構創新。目前,新媒體、電商交互設計成了時髦標簽,亂花迷人眼,但是交互不是目的,設計的本質仍然是解決問題。商業與技術只有被設計制約后,人類社會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人類的需求不能僅僅依靠用戶調查,用戶只關注眼前利益,不能洞悉未來。而設計是預示趨勢與未來,是探尋健康、合理的社會語境下的生活方式。循環經濟模式要求工業設計以產品開發為出發點,對產品的材料、產品制造過程、制造過程的能源消耗、產品的廢棄、產品廢棄物的再生設計等等一系列的過程進行設計。
(二)工業設計創新能力的提升
1.提升工業設計創新力需要外部支持許多國家已經設置了專門的管理部門,把工業設計作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英國的國家設計委員會、日本的工業設計促進中心、韓國的設計振興院。中國也認識到了加快工業設計發展的必要性,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總體來說目前創新推動機制有待完善。發展工業設計實現產品創新離不開外部的支持。具體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將國內外著名設計機構引進到特定場所,形成創業產業園區,目前大大小小的工業設計產業集聚地在全國各地已經形成。政府應該根據產業發展規律制定政策,將企業主體作用發揮出來,激發企業的創造性和積極主動性,形成良好氛圍。地方政府應根據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工業設計發展意見及相關政策,形成推動工業設計良好發展的工作機制。加快工業設計的發展必須要在經濟上鼓勵自主創新、舉辦重大工業設計相關活動、對重大設計創新成果開發要進行各方面大力支持。在政府的引導下企業應重視工業設計,并有專項資金用于工業設計。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對工業設計專門人才的培養,用優厚的條件吸引和聚集優秀的設計人才,引導本地區工業設計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知識產權意識薄弱,隨著工業的發展要加強保護。政府為主導應多開展各類有利于工業設計發展的活動,營造良好的工業設計創新氛圍。2015年5月19日,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正式對外,目的是推動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它的指導方針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在規劃的戰略任務中可以明確看到政府要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該規劃計劃給予制造業戰略支持與保障:如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健全組織實施體制、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等等。從“規劃”中可以看到循環經濟模式對制造業的要求和影響,并引導著工業設計的路徑選擇。
2.提升工業設計創新力需要加強內部管理雖然提升工業設計創新力有很多外部障礙,但中國企業實現產品或服務創新首先需要加強企業內部管理。一方面企業渴望創新,期望通過創新企業得以高速發展獲取高額利潤;另一方面大多數企業的產品創新僅僅停留在對現有產品的小規模修飾或簡單的改進,不能進行有突破性的產品創新。很多企業內部沒有產品開發流程,或者在進行產品創新時沒有按照產品開發流程進行設計開發,往往是主觀臆斷或一家之言,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和用戶研究,不了解用戶需求。因此,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企業花了大量的金錢在產品的研發上,卻鮮有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即使成功也只是一種偶然。要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必須要有建立在理解用戶需求基礎上的突破性產品創新。因此,企業在進行產品開發時要按照一定的設計流程來進行,必須要有設計評價程序和機制來監測和減少創新的風險,在企業的組織成員中要有設計管理崗位和人員,必須對整個企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其他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熟悉設計相關知識,協同創新。企業內部適合設立扁平化的組織方式,方便各個組織成員之間的快速溝通和交流。這些都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內部保障。
3.設計思維方法的創新與轉變柳冠中先生對工業設計的本質做了更深入的闡釋:“工業設計是重新組織知識結構、產業鏈,對資源進行整合,對產業機制進行創新,引導人類社會可持續生存發展,”。基于對設計本質的認識柳冠中先生提出設計事理學方法論,“設計事理學”思考、研究的起點是從“事”———生活中觀察、發現問題,進而分析、歸納、判斷問題的本質,以提出系統的解決問案。“事理學”是一種系統認識事物、系統解決問題的方法,它重視事物間的因果關系,重視對外部因素的研究,深刻理解用戶需求,引導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從設計“物”到設計“事”,這就是“設計事理學”,是設計方法論,是設計思維方法,是設計具體的“物”轉為研究“事”的思維方法的轉變。“可持續設計”是循環經濟在設計上的體現,它是符合社會、經濟及生態學可持續經營發展為方針的設計方法。生態或“綠色”意識的傳播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國家,環保意識變得越來越重要,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標不再是消費水平,消費者開始意識到不要購買違反道德的產品。他們不僅意識到了自己和家庭的責任,而且還意識到廣大的社會群體和其他群體的責任。英國慈善商店居全世界之首,70%以上的英國人曾向慈善商店捐贈,65%以上英國人曾在慈善商店購物。慈善商店是二手雜貨店,里面的貨物由捐贈得來,五花八門非常齊全,所得的資金必須用于慈善事業。截至2011年底,全英共有9,500家以上的二手商店,倫敦有數百家。近20年總量持續增長,2012年是1992年的2.72倍。大機構如Oxfam,BritishHeartFoundation,CancerResearch,AgeConcern,這些商店的貨物87%來自公眾捐贈,少量自行購入(主要是公平貿易產品、慈善組織自制紀念品),超過90%的英國人認為處理舊衣物的最好途徑是捐給慈善商店,這些二手物品包括衣物、書籍、玩具、裝飾品、廚具、影碟、CD、床上用品、電器、家具等等。如英國最大的品牌二手商店樂施會(Oxfam),還設立了二手改造工廠(OxfamWastesaver),Wastesaver是樂施會專用織物回收工廠。這些織物包括不能被直接銷售的紡織品、二手服裝和鞋,分揀后以不同形式再利用。這些二手衣物一部分被送往床墊公司和屋頂翻修公司做填充物,一部分被二手改造工廠進行改造。有三類改造途徑:一是如SE-QUEL、著名設計師KatieShillingford等熱心環保的設計師;二是如NoLoGo團隊,是Oxfam自己的設計師志愿考察團隊,改造后的衣物在Oxfam的二手商店銷售;三是和當地大學合作,請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做課程設計。經過改造后的衣物重新變得時尚,而且價格實惠。在北歐,幾乎所有成功的設計和品牌都會強調環境和社會責任。無論是用戶體驗,材料選擇還是生產流程控制,北歐人已經形成一套自己的可持續設計理念和實踐,并且在全社會深得人心。在瑞典,不管企業大小,幾乎都將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商業戰略的組成部分,并以可持續發展為創新提供驅動力,在公司網站的主菜單里總要一項,叫環境政策,CSR和可持續發展策略。而這樣的策略執行得當,就會產生更有自豪感的員工,滿意度更高的用戶,最佳的口碑和品牌效應,最大幅度地降低財務風險。產品設計師在不斷將技術與藝術融合的過程中,應該讓人們越來越清楚如何通過提高質量和耐用性,使設計消費產品的過程從對環境有破壞性傾向轉到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上來。盡可能地突出“自然”和“綠色”的主題,將自然狀態對心理上的影響,通過具體產品的簡潔抽象的形態傳達給使用者,讓他們在對產品的感知中享受綠色產品所帶來的生活樂趣。工業化導致了人類與自然的疏遠,不斷覺醒的生態危機意識是影響設計制造領域的一個新的因素,為了地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不斷努力從各方面消除這種異化。對設計者而言,需要打破我們傳統舊有的思維模式,在自然與生態價值觀理念的感召下,運用更為科學的設計思維模式,去尋找設計的內涵。
作者:李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