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靜脈血栓形成調查及護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探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護理對策。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32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其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及護理對策。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離不開凝血作用、治療藥物對血管的強烈刺激作用、肢體活動受限、機體脫水等因素,同時也與肥胖、糖尿病、血管損傷、年齡等因素密切相關。給予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護理、患肢護理、心理護理、溶栓期間護理可以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原因;護理對策
高血壓腦出血是高血壓患者因情緒極度激動或體力勞動過度而引發的大腦局部出血,其嚴重程度受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影響[1]。高血壓腦出血具有起病急、病情發作快、情況兇險等特點,是腦血管疾病中極易致殘和致死的一種疾病[2]。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因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操作較為復雜,導致肢體長時間癱瘓,且術后需長期臥床修養,極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加大術后恢復的難度、降低患者生活品質[3]。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中異常凝結,導致靜脈腔阻塞,最終引發靜脈回流障礙,其作用部位包括髂靜脈、股總靜脈、股淺靜脈、股深靜脈、腘靜脈及小腿深靜脈[4]。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高血壓腦出血常見的并發癥,一般發生于術后1周,在急性期栓子脫落會引發肺栓塞,嚴重危險患者生命健康,在后期可能會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使患者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5-6]。因此,本研究探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護理對策,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32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47~78歲,平均(65.25±4.28)歲;所有患者均通過血管造影或多普勒彩色超聲確診為患肢遠端血液充盈缺損,存在明顯血栓形成;所有患者經檢查D-二聚體增高>500μg/L;所有患者早期存在意識障礙,均應用脫水藥物治療;所有患者均有一側肢體活動受限。左側下肢深靜脈血栓22例,右側下肢深靜脈血栓7例,雙側下肢深靜脈血栓3例;發病年齡>60歲27例,47歲≤發病年齡≤60歲5例;患者均表現為患肢腫脹、皮溫升高、皮膚淤血、凹陷性水腫,雙下肢相應平面的周徑差>1cm。
1.2方法
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病因治療、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抗生素治療、活化淤血等常規抗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方法。進行病因治療時幫助抬高患者患肢,確保抬高角度30°~40°,并指導患者進行足部屈伸運動,如有必要可幫助患者穿戴減壓彈力襪促進下肢靜脈回流;進行抗凝治療時應選擇皮下注射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鈣、鈉等);進行溶栓治療時注意應用經靜脈溶栓導管注入藥物,注射器械為微量泵,藥物使用尿激酶。
2結果
32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形成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經過病因治療、抗凝治療、溶栓治療、抗生素治療、活化淤血治療及有效護理干預后,30例患者患者腫脹、皮溫升高、皮膚淤血、凹陷性水腫等癥狀消退,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發現下肢深靜脈暢通較好,治療時間12~24d,2例患者因家庭原因放棄治療。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出血、肺栓塞等并發癥。
3討論
3.1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1856年Vircho提出了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內膜損傷、血液滯緩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現階段這一觀點仍被大多數學者贊同[7]。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在術后更容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具體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1凝血作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進行手術過程的時間長、手術操作復雜,導致患者受到的手術創傷較大,引發血小板和受損組織釋放血管收縮因子和凝血酶原激酶。血管收縮因子和凝血酶原激酶水平的提升會導致機體凝血系統出現異常,使其長時間處于活躍應激狀態,機體凝血功能不斷增強。此外,手術過程中使用止血藥物也會導致機體凝血功能加強。兩種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機體凝血時間縮短、血液長時間處于高凝狀態,最終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
3.1.2治療藥物的刺激性: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一般需要應用抗生素、吡拉西坦、20%甘露醇等高滲藥物進行降顱壓治療,這些藥物對靜脈血管有強烈刺激性作用,患者長期反復應用會引發靜脈血管壁受損,使得多種血管活性物質含量不斷提升,導致血小板水平異常升高,出現血小板黏附、凝集,加快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此外,靜脈血管壁受損也會導致靜脈血管的通透性不斷升高,使下肢靜脈輸液時藥液發生滲漏,形成靜脈炎。
3.1.3肢體活動受限: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時間長,患者因麻醉處于昏迷狀態無法活動,使得其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引發血液緩流導致血液凝集。此外,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需要長期臥床靜養,其身體活動受限,患者因肢體活動障礙使肢體肌力減低,導致患肢對血管的支撐力降低,使血管受壓,引發靜脈回流。同時,長期臥床導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處于肢體癱瘓狀態,缺乏適量的腿部運動導致腿部肌肉功能受損,血流瘀滯,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
3.1.4機體脫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常使用甘露醇、速尿等脫水藥物治療腦水腫,造成機體水分大量丟失。此外,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因腦部不適常常會出現惡心、反復嘔吐等癥狀,使胃液大量丟失。同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因應激反應,其往往會出現高血糖、消化道潰瘍出血,下丘腦功能障礙引起的尿崩、高熱等癥狀,這都會導致水分大量流失。三種因素共同作用使機體處于脫水狀態,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血液黏度增高,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
3.1.5其他因素: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常常會出現高熱癥狀,家屬進行物理降溫時一般會在腘窩及腹股溝處放置醫用冰袋,但溫度過低會導致此處血流受阻、血液瘀滯,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此外,本研究中23例肥胖患者,其中15例患有糖尿病,25例有心腦血管病史,27例發病年齡>60歲。故考慮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可能與肥胖、糖尿病、血管損傷、年齡等因素有關。
3.2護理對策
3.2.1日常生活護理:確保患者生活環境干凈、整潔、無污染,早晨及傍晚注意對室內進行通風,保持床單等生活用品干燥、潔凈,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康復環境。患者為了避免血液粘稠度增加,幫助血液流動暢通,應以易消化的清淡飲食為主,同時要注意水分補充,盡量多食用高纖維素、低脂肪、低鹽量的食物。若術后患者處于昏迷狀態,應留置胃管,依然進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同時,患者要確保大便通暢,且排便時注意為避免腹壓過高使栓子脫落,應避免用力排便。
3.2.2患肢護理:密切觀察患者肢體,一旦出現全肢體或遠端肢體腫脹、皮溫降低、皮膚淤血,遠端動脈搏動異常,需立即進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確診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后,指導患者臥床,幫助抬高患者患肢約30°,禁止對患肢進行熱敷、按摩、擠壓等壓迫性操作,防止栓子脫落引發肺栓塞進而加重病情。每日清晨測量患者患肢同一部位周徑,了解患者患肢腫脹情況,指導后續護理。
3.2.3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進行關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健康宣講,幫助患者了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性及治療方法,樹立戰勝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信心。同時,患肢的不適癥狀可能加重患者煩躁、沮喪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及時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真實想法,給予心理安慰和疏導,使患者保持愉悅心情,積極配合治療。
3.2.4溶栓期間的護理:溶栓期間每2h對患者患肢遠端動脈搏動情況、皮膚溫度、皮膚顏色進行觀察并記錄,測量患肢同一位置周徑了解溶栓情況。密切關注輸注藥物時是否出現藥物滲漏情況,避免加重病情。了解藥物抗凝的作用及不良反應,定時監測凝血時間、血小板水平等反應凝血功能的指標。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鼻腔出血、牙齦出血、皮膚黏膜出血,甚至腦出血,如果出現意識障礙、頭部劇烈疼痛等癥狀,需要警惕高血壓再次腦出血。同時還需要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肺栓塞癥狀,如低氧血癥、心動過緩、呼吸困難、胸部劇烈疼痛、血痰等癥狀,若突發上述癥狀,則需避免劇烈咳嗽、深呼吸、下床活動,應給予高流量吸氧,并及時報告主治醫師。綜上所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離不開凝血作用、治療藥物對血管的強烈刺激作用、肢體活動受限、機體脫水等因素,同時肥胖、糖尿病、血管損傷、年齡等因素也與其密切相關。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從日常生活護理、患肢護理、心理護理、溶栓期間護理等方面通過細心護理觀察減少患者痛苦,幫助患者盡快恢復。
參考文獻
[1]侯芳.預見性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0):170-171.
[2]黃武,王明海,孫彥軍等.60歲及以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血腫體積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8,34(7):688-689.
[3]林玉蘭,鄒秋香.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并發深靜脈血栓護理對策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7,7(2):125-127.
[4]俞斌,季英,禹寶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及治療進展[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32(1):109-111.
[5]陳潔,王萌萌,何妹.預見性護理干預在高血壓腦出血急性期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血栓與止血學,2018,24(2):331-333.
[6]袁會軍,錢才,黃燕.高血壓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性研究[J].血栓與止血學,2017,23(5):804-806.
[7]任麗霞,劉花,魏潔.顱腦損傷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因素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8):1349-1350.
作者:韓丹 單位:南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