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鋼鐵工業百年發展經驗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1921年以來的百年間,中國生鐵產量從22.9萬噸增長到88752萬噸,增長了3875倍;粗鋼產量從7.68萬噸增長到106477萬噸,增長了13863倍。如果以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為基數,1949—2020年間,中國鋼鐵工業的主要產品中,生鐵產量從25萬噸增加到88752萬噸,增長了3349.1倍;粗鋼產量從15.8萬噸增加到106477萬噸,增長了6739.1倍;鋼材產量從14萬噸增加到132489萬噸,增長了9462.5倍。與此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世界鋼鐵工業的地位明顯上升。自1996年鋼產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以來,中國鋼鐵產量占世界的比重持續攀升。2020年,中國鋼鐵產量占世界的比重已上升至57.1%,比1996年上升43.2個百分點,比1978年上升52.3個百分點,比1949年上升57個百分點。目前,在世界鋼鐵工業中,中國鋼鐵工業的產業鏈最完備、產業規模最大、產品品種系列最豐富。
(二)裝備與技術水平明顯提升
100年前,中國鋼鐵工業技術裝備十分落后。1949年,中國最大的高爐,容積僅690立方米;最大的平爐,公稱噸位只有150噸;最大的電爐,容量只有5噸;最大的轉爐,容量僅4噸,而且是酸性側吹;軋鋼設備也十分陳舊落后;許多生產過程靠手工操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技術設備引進和自主創新的雙管齊下,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裝備日趨大型化、高效化、自動化、連續化、緊湊化、長壽化。截至到2018年底,中國大中型鋼鐵企業擁有的130平方米以上燒結機311臺,生產能力88858萬噸,占大中型鋼鐵企業燒結機產能的87.3%;1000立方米以上轉爐322座,生產能力52245萬噸,占大中型鋼鐵企業高爐產能的78.8%;100噸以上的轉爐342座,生產能力51747萬噸,占大中型鋼鐵企業轉爐產能的75.7%;100噸以上的電弧爐21座,生產能力2172萬噸,占大中型鋼鐵企業電弧爐產能的43.9%。同時,中國鋼鐵工業技術水平也明顯提高。100年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連鑄、高爐長壽、高爐噴煤、轉爐濺渣護爐、型線材連軋和綜合節能等關鍵共性技術在全國鋼鐵企業中得到推廣普及。進入21世紀以來,一批先進工藝技術得到快速應用,首鋼京唐高爐高比例球團冶煉工藝技術、中國寶武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技術、300噸轉爐“一鍵煉鋼+全自動出鋼”智慧煉鋼技術、綠色潔凈電爐煉鋼技術、連鑄凝固末端重壓下技術、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熱軋板在線熱處理技術、無頭軋制技術、棒線材免加熱直接軋制技術、無酸酸洗技術等代表世界鋼鐵先進水平的工藝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由于技術進步迅速,“十三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累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28項,一大批高質量關鍵產品自主研發成功,如高速列車輪軸及轉向架材料、超薄不銹鋼精密帶、高強熱成型汽車板、新能源汽車電機用高性能硅鋼、航母球扁鋼等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產業綠色化取得長足進步
10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鋼鐵工業不斷提升“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排放標準,推行清潔生產,采用節能環保技術,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取得了明顯進步。數據顯示,中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從1949年的3噸標準煤左右下降到2020年545千克標準煤,高爐利用系數從1952年的1.02噸/立方米·日提高到2020年的2.63噸/立方米·日。中國早已全面淘汰了落后的平爐煉鋼工藝,而且轉爐煉鋼實現了負能煉鋼。同時,中國鋼鐵企業通過引進開發、推廣應用“三廢”綜合治理及利用技術,廢氣處理率和處理廢氣達標率不斷提高,噸鋼外排大氣污染物大幅減少,水的重復利用率大大提高,外排廢水中污染物總量大幅度降低。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累計減排粉塵顆粒物85萬噸、二氧化硫194萬噸,減排各類廢水5億立方米,節約新水22億立方米。2020年,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外排廢水總量比上年減少3.85%,SO2排放降低14.38%,煙塵排放降低17.68%,工業粉塵降低10.54%,噸鋼耗新水降低4.34%。一大批花園式工廠、清潔生產環境友好型鋼鐵工廠相繼涌現,寶鋼湛江鋼鐵、河鋼邯鄲鋼鐵、安陽鋼鐵、青島特殊鋼、內蒙古包鋼鋼聯股份等14家鋼鐵企業躋身“清潔生產環境友好企業”,德龍、安鋼、三鋼等一大批廠區已建設成為4A、3A級景區。
(四)產業競爭力持續提高
100年前,中國鋼鐵工業技術落后,市場競爭力十分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以來,隨著鋼鐵工業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工藝流程的優化,產品質量的改善和品種的增多,中國鋼鐵工業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在國內市場上,目前中國經濟建設和國防發展所需的主要鋼材品種已完全可以立足國內生產,絕大多數鋼鐵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和滿足率都已達到100%。中國經濟和國防建設中所有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都得到了國內鋼鐵企業的強力支持。比如:為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烏德東水電站發電機提供磁軛鋼,為國內首個控制性工程———黑河至長嶺段天然氣管道工程提供世界上口徑最大、管壁最厚、鋼級最高的管線鋼,為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提供BMS1400耐磨蝕鋼,為海洋工程領域世界首制的VOC(揮發性有機物)系統模塊提供錳碳低溫鋼,為國產航母“山東號”提供對稱球扁鋼,等等。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鋼鐵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強。1950年,中國出口生鐵12.6萬噸、鋼材400噸,實現了新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零的突破。1982年,中國出口鋼材突破100萬噸;1995年,出口鋼材突破500萬噸;2007年,出口鋼材突破5000萬噸,2015年,出口鋼材突破1億噸。近年來,由于國家鋼鐵發展戰略的調整與國際市場環境的變化,中國鋼材出口數量有所回落,但產業國際競爭力仍在繼續提高。如:2020年,中國出口鋼材5367萬噸,比上年下降16.5%,進口鋼材2023萬噸,比上年增長64.4%。但是,鋼材產品出口均價達到847.2美元/噸,比上年上漲1.3%,而進口均價下降至831.6美元/噸,比上年下降27.5%,進出口鋼材產品的價格差已從上年的83.0美元/噸變為2020年的-15.6美元/噸,鋼材產品的進口均價高于出口均價的歷史已經翻篇。
二、鋼鐵工業百年發展的主要經驗
(一)將黨的領導始終貫穿鋼鐵工業發展的進程之中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工業化和經濟建設順利發展的基本經驗,也是中國鋼鐵工業鑄就輝煌的根本保障。在中國鋼鐵工業的百年發展史上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各個時期,我們黨始終是推動鋼鐵工業向前發展的領路人和定海神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正是黨中央及時采取了建立中央一級和各大行政區領導工業的機構,加強對鋼鐵工業復產工作的組織領導,派遣大批有領導經驗的干部到各企業擔任廠礦領導,具體領導廠礦企業的復產工作,號召全體工人、技術人員發揚主人翁精神,全力投入恢復生產、重建工廠和礦山工作,才使得被戰爭破壞的鋼鐵廠礦企業迅速復產穩產增產。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正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重點建設了三個大型鋼鐵廠、五個中型鋼鐵廠和十八家小型鋼鐵廠,新建攀枝花鋼鐵基地,才極大地改善中國鋼鐵工業的產業體系和產業布局體系,奠定了中國鋼鐵工業走向強大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正是我們黨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不斷推動鋼鐵工業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管理機制變革,才使得中國鋼鐵工業不斷走向強大。鋼鐵工業的百年發展歷程充分說明,堅持黨的正確領導是中國鋼鐵工業大起來、強起來的基石,在建設世界鋼鐵強國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建立黨的領導。
(二)與時俱進,不斷改革調整鋼鐵工業的管理體制和資源配置方式
與時俱進,不斷改進經濟體制和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經驗,也是中國鋼鐵工業順利發展的成功經驗。在百年發展歷程的前半段,為了迅速改變鋼鐵工業底子薄、基礎差的落后局面,中國在鋼鐵工業領域實行了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通過國家指令性計劃統一調配鋼鐵生產的原材料供應,統一組織鋼鐵產品生產和銷售,統一鋼鐵企業的利潤分配和固定資產投資。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和資源配置方式,在當時背景下發揮了計劃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迅速建立起了鐵礦石開采—煉鐵—煉鋼—軋鋼—鋼材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體系,奠定了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發展的基礎。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鋼鐵工業又與時俱進,不斷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改變傳統計劃體制下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事不分,政府統籌的過多過死、激勵機制缺失的弊端,實行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激勵和約束功能,建立以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充分調動企業和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解放和培植了中國鋼鐵工業生產力,促推世界第一鋼鐵大國在東方的誕生。
(三)堅持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外資源、技術和市場
通過對外開放,引進來,走出去,充分利用國外資源、資金、技術和市場,是中國鋼鐵工業百年間取得趕超跨越式發展的成功做法。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充分利用與蘇聯友好的有利條件,在蘇聯的設備、資金和技術的全方位幫助下,改建了鞍山鋼鐵公司、本溪鋼鐵公司,新建了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富拉爾基特鋼廠、吉林鐵合金廠、熱河釩鈦礦,極大改善了中國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缺鋼少鐵的局面。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利用與西方關系解凍的有利時機,支持武鋼從國外引進一米七軋機,極大地提高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極大地改變了鋼鐵工業板、管稀缺,薄板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改善了鋼鐵工業的產品結構。改革開放后,中國又利用與日本關系改善的契機,引進日本的技術裝備和先進管理經驗,開工建設了寶鋼項目,使中國鋼鐵工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一下子縮短了20多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有利機遇,中國鋼鐵企業一方面積極“走出去”獲取國外礦產資源,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跨國經營和產業布局,如:河鋼收購塞鋼,敬業集團收購英鋼,建龍重工收購馬來西亞東鋼,等等。這既極大地緩解了中國國內鐵礦石資源不足和鋼鐵產能過剩的困境,又為中國鋼鐵工業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經營能力的跨國鋼鐵企業,一舉兩得。
(四)堅持技術創新,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鋼鐵工業百年發展關輝歷程表明,堅持技術創新,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是中國鋼鐵由小到大、由弱漸強的重要驅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鋼鐵工業之所以開發的鋼鐵新品種不斷增多,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強度不斷降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加大了產業研發投入,加強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以高強度汽車鋼的自主研發為例,為了打破國外鋼鐵企業對高強度汽車鋼的壟斷,滿足中國迅速發展的汽車工業對高強度汽車鋼的市場需求,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寶鋼自2002年起連續投入巨資研制開發超高強鋼。2009年,寶鋼投產了中國首條超高強鋼專用生產線。截至目前,寶鋼已成功開發多種先進高強鋼品種以及生產工藝技術,其重點開發的第三代高強鋼Q&P鋼已實現批量供貨,寶鋼也因此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可以同時工業化生產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全系列超高強鋼的鋼鐵企業。
作者:周維富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