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引言
近十幾年來,我國地方省市通過對原有的大中專院校的合并重組建立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將會越來越緊張,就業形勢短期內不會得到紓解,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意識到在未來省部級重點大學和職業技術學院的雙重夾擊下,地方新建本科院的生存和發展將會受到嚴重的沖擊和挑戰,因此一些地方院校將商業競爭策略移植到學校的發展戰略中來,通過STP理論的應用,將高校的發展戰略通過市場細分(S),選擇目標市場(T)目標市場定位(P)這樣一個過程確定下來。目前多數新建本科院校確定了服務地方經濟,打造特色學科和專業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戰略構思。戰略管理理論告訴我們:學校戰略構思的實現需要二級院校各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跟進和配合,需要對戰略的制定、執行、評價進行全過程管理,需要一批應用性學科和專業的建設和打造。工商管理作為社會熱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結合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科特點、地方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特點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相關問題做了初步研究。
二、相關文獻
杜沔等指出我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目標定位過高、忽視全人教育和通識教育等問題。應當重新確立我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所以,我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應該實行改革措施,全面改革課程體系,改編教學模式,加強對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企業家精神。李永強認為作為一種應用型教育,工商管理教育任務是培養職業經理人。我國從美國引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同時,沒有把握住其內在價值,從而使得工商管理教育在表面繁榮的背后存在著許多隱患,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照搬西方管理教育理論和模式;二是課程設計方面忽視教育內容的實用性;三是教學方法仍然是填鴨式,忽視啟發式教學;四是教學方式單一;五是工商管理教育缺乏合格的教師,教師實踐能力十分缺乏。閻軍印等指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新變化,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從知識型轉向了能力型和素質型,尤其是對于工商管理類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要把對學生的素質培養過程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蔡月祥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應當將職業經理人作為其目標。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應當滿足社會需要、學術需要和個人需要三個方面。而社會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起決定性作用。社會需要是高等學校存在的基礎,學術需要和個人需要均受到社會需要的限制。從社會需要來看,社會上大量需要中小企業職業經理人。目前縣級國有企業幾乎己不存在。中小國有企業己改制為非國有企業,這些新改制企業迫切需要選拔一批市場型經理人才充實管理崗位。趙艷麗等從中外工商管理類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總量、課程設置結構、課程設置的特色等方面進行比較,提出了我國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改革設想。在課程總量上,文章認為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課時總量和課程總量均偏高。專業課的課程和課時也多;我國傳統上重視課堂教育,課堂教學學時多。課程設置總量偏高勢必使學校重視第一課堂而忽視第二課堂,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趙紅梅講到畢業生的適應能力已成為當今社會用人單位的首選條件。課程體系及教學方式方法的建設應首先考慮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這也是高校生存的首要條件。通過對當前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相關文獻研究,結合筆者的實際調查研究和多年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經驗,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問題做了初步的探索。
三、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應用能力的欠缺成為專業發展的瓶頸
從朱镕基總理要求在大學開設工商管理專業以來,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曾經獲得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和認可,只是在最近幾年,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遇冷,筆者針對這種情況調研了多家企業,一些企業指出了多數地方院校培養的工商管理畢業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具體表現如下:
(一)難以勝任企業工作且職業發展無后勁。面臨企業的具體工作,一些學生感到一片茫然,無從下手,能夠發現企業問題并提出管理方案畢業生更是寥寥無幾。招聘進來的學生要么由企業重新培訓改造,要么被企業束之高閣。
(二)就業困難受冷落。近些年來,用人單位反映地方院校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就業競爭力弱,牌子不及重點大學硬,動手能力不及職業技術學院的專科生,在目前的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呈逐年下滑趨勢,企業更愿意招聘高職高專相關專業的具有吃苦耐勞精神和期望值適中的學生。
(三)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感覺自己專業性不強,人力資源、質量管理、生產管理、會計、策劃方面的知識泛泛掌握而不深入,似乎哪個部門的工作都能做,但都缺乏深入的專業能力,于是面試時表現出了極大的不自信,工作中出現畏懼情緒。
(四)企業更喜歡從內部提拔管理人員,能夠提供給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的管理崗位特別有限。原因是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相比企業內部工作人員,這些本科畢業生與企業磨合期會很長,處于市場激烈競爭中的企業在管理人才選擇上,往往傾向將管理崗位留給從具體工作崗位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一線人員。由以上四點,我們能夠看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存在“出口不暢,進口不旺”的現象,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存在和發展提出了挑戰,而歐美、日本人才市場對工商管理畢業生的需求呈現總體規模逐年擴大的趨勢,以此觀之,改變培養模式,加強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這也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在激烈的院校競爭中實現“驚人一跳”提供了歷史性的重大機遇。
四、新建地方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存在的制約因素
新建地方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有效整合資源,重點突破,知難而進,在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教學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資金投入問題。新建地方院校,尤其是邊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同時地方政府對地區文化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認識不清,導致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新建地方院校的教學經費捉肘見襟,因此,必要的教學設施尤其是實驗室實訓室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導致了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過程的不完整。
(二)師資隊伍的知識水平和結構存在問題。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課程實施達不到課程預期目標。大多數工商管理教師比較年輕,缺乏實際管理經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缺乏高學歷和雙師型人才,由于資金和學院聲譽的因素,優質合格的人才不愿意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作任教,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專業教學要求。
(三)國家沒有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在歐洲國家,比如德國,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企業對大學生實習有一定的義務和責任,這樣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種制度性保障,中國的企業對大學生的實習多采取應付的態度,或者是將學生看做廉價的勞動力,僅提供一個具體操作崗位,學生很難對企業管理獲得深入全面的了解。
(四)課程設置不合理。和美國相比,中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和課時總量過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課程和課時總量更是過多,給學生留下的自由學習發展時間過少。日本工商管理專業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專業課和專業選修課比例大,我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師資和資源的限制,選修課過少,不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從課程內容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對課程內容整體上缺乏規劃,課程之間存在內容重復現象,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和學生的寶貴學習時間。
(五)培養目標定位過高。新建地方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大眾型應用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培養目標上定位模糊或者依然沿襲過去精英教育的培養目標,導致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未來的崗位發生錯位現象,比如現在多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仍然是企事業的高級管理人才,但是學生畢業能夠問津的工作崗位絕大多數是基層具體工作崗位。
(六)實習流于形勢、走過場。實習、實訓是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且不可逾越的一環,如果這一環節缺失,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將變成緣木求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多采取學生自主尋找單位實習,實習效果收效甚微。對于多數校企聯建的實習基地也是有名無實,從全國范圍來看,成功實習基地建設的案例寥寥無幾。
(七)、專業缺乏特色。中國部屬和省級重點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照搬歐美90年代的做法,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又模仿重點大學的做法,這樣培養的人才呈現千人一面的現象,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難以實現錯位經營、打造特色專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八)對地方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缺乏深入研究。新建地方本科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應該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并且依托幾個地方重點行業,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對地區經濟和行業研究不夠,缺乏對重點行業管理崗位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分析,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自然是與市場需求脫節,表現為上手不快,專業不精的現象。
五、在三位一體模式下打造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
以上問題有些是國內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些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獨有的問題,地方本科院校無法解決上述所有問題,筆者認為,應該以圍繞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在實用原則、量力而行原則、資源有效整合原則下解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泰勒在《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指出,從微觀層面上看,課程編制要考慮三個因素:學科特點、學生和社會需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要遵循這一原理,需要在統籌規劃,互相兼顧,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本科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實踐實訓教學方面進行細致安排,以下為依據泰勒的框架所設想的問題解決之道。
(一)學科特點方面。管理學是個綜合、交叉性學科,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文、工程類學科的支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學科齊全,有一定的相關學科基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利用這一優勢來支持工商管理專業的建設,比如可以鼓勵學生選擇數學、物理、計算機、中文、法律等專業的公共選修課,同時請其他專業的教師做一些學術報告等,另外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應該與其它專業的教師經常做一些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并同他們做一些橫向、縱向課題;學校在制度上可以允許文、理、工等專業的學生在大三時選擇轉入到工商管理專業學習,以密切學科和專業之間的交融,這樣管理理論才會有具體的目標和指向,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管理理論的空洞化和模糊化傾向;其次,在課程設置上優化內容,精簡課程之間大量重復內容,在專業上設置幾個方向,增加選修課的比例。
(二)學生方面。第一,根據新建本科院校的實際和生源特點,應該對培養目標準確定位,培養的人才應該面向企業事業單位的基層管理崗位,應該更多關注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第二,本科在校生多數是從校門到校門,缺乏實踐經驗,這樣會出現兩個問題,其一是對管理理論感覺抽象難懂或者簡單化,誤以為記住了就是理解了。其二就是即使有一定理解也很難應用到實踐中去,這需要工商管理教學要從傳統范式向現代建構主義范式轉變,不但注重學生學習機制的同化作用,更要求注重學習的順應作用,在學生低年級的案例教學中,選擇的案例應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從中國歷史和文學素材中提煉案例,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獲得有意義的學習,在高年級階段,應該從國內外優秀的企業管理實踐中提煉案例,使學生站在管理學科的前沿并培養國際化的視野;第三,由于企業缺乏配合高校學生實踐實習的動力機制,同時中國目前的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學生實踐實習過程企業應該承擔的義務,因此,多數企業在對待學生實習上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學生的實習效果一直不盡理想,為此,求人不如反求諸己,新建本科院校為促進工商管理專業應用性本科人才的培養,應該大力支持經濟管理學院建立幾個校內企業,由專業老師指導,學生經營管理,比如可以幾個品牌,由幾個年級段的學生分工合作,在真刀實槍中學習管理;第四,合格工商管理人才專業的學生需要一定的知識、能力和心理素質,多數高校往往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忽視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成為工商管理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缺陷和短板。根據筆者調查,學生在求職、工作中遇到的障礙往往是這方面的問題。新建地方院校在學生心理素質歷練上應該大做文章,落實錯位經營培養的戰略意圖,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在學校建立拓展訓練基地,通過各種拓展訓練項目培養學生的情商和心理承受能力,拓展訓練可以成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特色培養模式之一,地方企事業單位拓展訓練的需求近幾年很旺盛,在寒暑假期間為他們提供人力資源拓展訓練服務,與地方企事業單位能夠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社會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的目的是滿足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但是,如何更好的預測和把握社會需求并且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對接卻是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缺乏了解和預測社會需求的有效渠道。因此,建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經濟管理的教師要參與地方經濟管理項目并積極到企業掛職鍛煉,同時,新建院校應該大力支持經濟管理學院,應該成立管理咨詢公司和市場調查類公司,這樣的服務機構就自然成為聯系企業和學校的橋梁,整合學校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的同時更好地了解和預測社會用人需求。
總之,工商管理專業應用人才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以上三個方面構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三個支柱,需要更多的受力點去支撐,比如需要學校較大的支持力度,需要授課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