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工商管理專業作為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其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本文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著教學方法相對落后、教學內容相對陳舊、實踐教學環節弱化、師資隊伍時間工作經驗欠缺等問題,提出必須與“互聯網+”時展相結合,與本地經濟相結合,才能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并就“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思路和保障機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0引言
2015年7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目標是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進行深入融合。“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給我國本科院校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帶來沖擊。2016年3月10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的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表現在培養理論型、學術型人才的學校比較多,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學校比較少,學校同質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因此,鼓勵、推動、引導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率先向應用型轉型,從培養理論型人才轉到培養技術與技能型人才來適應當前企業轉型需要就顯得尤為重要。工商管理專業作為研究工商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理論和一般方法的學科,其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必須與“互聯網+”時展相結合,與本地經濟相結合,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佛山地處珠三角地區腹地,制造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速了佛山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可預見“互聯網+傳統產業”將是未來佛山地方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互聯網+”加速佛山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對管理類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為佛科院)作為佛山唯一的本科院校,歷年來其培養的各類本科生或研究生大部分服務于佛山本地的各行各業。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單位———工商管理系成立于2003年,14年來,針對佛山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借鑒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類似專業辦學經驗,該系不斷進行教學改革,修訂培養方案,改進教學方法,為佛山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質量人才,但其質和量均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市場需求。2017年2月的《2016-2017年度佛山市禪城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顯示:禪城區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需求最大。分析禪城區經營管理人才欠缺的原因,除了佛山毗鄰廣州、深圳兩大人才吸引高地,員工流失率大是主要因素外,地方高校———佛科院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沒有對接佛山本地經濟需求,學用矛盾突出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本文擬研究“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及保障措施,以促進工商管理專業的大學教育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接軌,緩解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市場的供求困境。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問題
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本身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管理科學,對全國2000多家企業虧損原因的調查顯示,87.7%的虧損來自于經營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應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現代企業需要實用性、復合型、創新型的工商管理人才。但以佛科院為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大多落后于企業管理需要。具體如下:
1.1教學方法相對落后
由于地方高校與本地企業缺乏更多的交流與溝通,地方高校在人才需求信息的獲取方面缺乏及時性和準確性,使地方高校人才培養不能夠按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突出表現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依然普遍采用傳統理論講授式教學方式,沒有形成多種教學方式互補融合成為一體的整體性教學,且理論教學中大多仍然沿用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導致了工商管理專業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學用矛盾突出。
1.2教學內容相對陳舊
很多人認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只要掌握好相關理論知識,就能成為優秀的管理人才。受此觀念影響,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多以學科為本位,人才培養方案多是提前制定,培養模式單一,學科專業設置趨同,教育內容陳舊,被動地學習西方管理理論,缺乏自我管理實踐。教學中主要依靠本校師資,偏重理論學習,忽視實踐教學,學生缺乏實踐操作技能,且忽視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知識、技能的培養,造成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差,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和企業用人的需求。同時,現有的教學方式通過課程細分讓學生對于專業知識多了深入了解,但產生“分而難合”的負面影響。
1.3實踐教學環節弱化
通過對本專業往屆畢業生用人單位的訪談調查,普遍反映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欠缺行業技術知識,實踐能力弱,工作責任心、溝通能力、敬業精神等綜合素質不高。盡管最近幾年佛科院工商管理專業不斷強化學生實踐教學,開設了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為主線的多項實習環節,也嘗試了參觀企業,調研社會,ERP項目等多種實踐形式,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但實踐教學內容仍然比較單一,且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沒有規范的教學模式,經常停課調課,并未實質實現“干中學”的目標。
1.4師資隊伍實踐工作經驗欠缺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老師基本是從高校到高校的博士生,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管理基本原理的講述比較深入,但他們大多缺乏在當地工商管理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管理案例教學模式研究不透徹。而且,年輕博士在專業知識講授時,教學內容更新速度慢,國際前沿學術理論、實踐探索難題、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融入很少,這直接導致工商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操作和動手能力偏弱。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改革思路
對比《中國制造2025》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快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走人才引領發展道路,推動制造業智能轉型。作為培養應用型管理人才的主要專業,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思路如下:
2.1轉變教育觀念,明確培養目標
用先進理念統領實踐,人才培養模式中,貫穿“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貫通,教研相長”的教學理念。堅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協調發展的教學宗旨,注重對學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力爭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六個“轉變”,即:教育觀念由注重理論的知識傳輸向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職業能力培養轉變;知識結構由粗放知識結構向精準知識結構轉變;教學理念由重理論、輕實踐的應試型向重實踐、重能力的素質型轉變;教學模式由驗證式教學的繼承型向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創新型轉變;教學手段、方法由單向灌輸的傳統型向多媒體教學、雙向互動的現代型轉變;教學管理模式由墨守成規的封閉式向鼓勵創新的開放式轉變。
2.2面向地方經濟與行業,凝練專業特色
可借鑒其他理工科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辦學特色,面向地方經濟與行業,凝練佛科院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例如,由于浙江理工大學在現代紡織、服裝、機械、化學、高分子等領域形成了明顯的特色和優勢,經濟管理學科以此為依托,本著“以特色帶動綜合,以綜合強化特色”的思路,獲得了進一步提高;大連理工大學以當地“東北亞物流中心的目標”強調了物流管理;安徽建筑工業學院以技術經濟,建筑與房地產企業管理作為自己的特色方向等。因此,佛科院工商管理專業可利用廣東省將佛科院建設成為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的契機,根據自身學科資源優勢和地方制造業產業優勢進行專業特色凝練,如裝備制造業管理、陶瓷行業管理、家電行業管理等等,滿足佛山經濟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實現人才需求與供給的匹配。
2.3構建“縱向—能力可提升、橫向-職業可轉移”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落腳點是要面向社會需求,以突出應用為目標,以應用型為特征,解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就業過程中與社會的“結合”問題。因此,要制定以“縱向———能力可提升、橫向———職業可轉移”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中,增加開設大學英語和高等數學,使學生可以通過縱向考研究生提升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在課程體系設置和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開設創業教育的相關課程。引導部分學生面對社會和企業發展趨勢,對未來就業方向、業務發展進行準確定位,進行分層規劃,培養具有職業素養的就業者。
2.4構建基于職業能力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相耦合的課程體系
根據社會對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具體要求,按照本專業畢業生工商管理崗位工作任務的需要,將工商管理專業的職業能力要求與核心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在理論教學上形成四大課程模塊,即公共基礎模塊、學科基礎模塊、專業必修模塊、崗位方向選修模塊;在實踐教學上形成四大層次的實驗板塊,即專業基礎模擬實驗、專業單項模擬實驗、專業綜合模擬實踐、創新創業型實踐,努力構建體現層次型、結構性和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學效應,達到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最優化。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
3.1師資管理層面,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
采用培訓和進修相結合方式,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加強與企業溝通合作,參與企業項目,一方面為教師的課程內容實效性提供保證,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訓場所。其次,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可以邀請工商管理方面的專家擔任高校教師,定期來高校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傳遞給學生。
3.2教師教學層面,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
在教學內容上,①對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對課程中交叉內容進行了統一安排,重視教學內容的知識更新,不斷補充、吸納學科發展的新成果;②調整課程體系,增加基礎課比重,適當減少專業必修課學時,增加專業選修課;③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學時總量控制的前提下,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課時比例。在教學方法上,建立以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室模擬教學為主,實習單位實地教學和大學生創新性科研項目提升教學為輔的系列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形成了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和實際操作教學相結合的符合工商管理專業特色的教學方法。
3.3教學管理層面,突破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強化有效的實踐性教學
練內功,走出去,請進來。一是突出課程和教學的實踐性:①根據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需求的特點,引入商務模擬教學軟件,在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項目管理、物流管理等工商管理主要課程的教學中讓學生體驗仿真的國際商務環境;②定期邀請有實踐管理經驗的專家(如工商界的企業家)開展各種形式的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③多組織學生學術沙龍及有關演講比賽,讓學生在閱讀資料之后,通過與老師和同學溝通,進一步理解工商管理的理論知識;④通過參加ERP沙盤模擬大賽、參加挑戰杯大賽、創青春創業大賽等,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二是通過組織學生到生產、管理第一線參加實踐活動,參與產學研合作進行專題調研,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創新能力。三是依托工商管理專業的實際狀況,建立校外產學研相結合的實習基地,建立校企長期培育合作,通過企業導師入駐專業與專業教師共同培養職業通用素養,滿足地方經濟建設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
3.4教學效果評價方面,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除部分課程采用閉卷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外,其余課程可引入靈活的授課方式,并以實踐報告、論文或讀書筆記,辯論會,分享匯報,案例分析,情景測試等靈活機動的方法進行測試和考核。對于實踐課程的考核,增加對那些參與各類及實踐活動者的學時折算和學分認定的支持和獎勵。各類頂崗實習課程的考核,要求定期上交實習報告及專業研究報告,專業老師與企業方進行綜合評價,根據業務素質、團隊協作能力等進行評級。
參考文獻:
[1]王利,陸毅華,李養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途徑分析———以工商管理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7(14):143-144.
[2]王鳳蓮,謝榮見,王邦輪等.”互聯網+”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D].紹興文理學院,2017:32-36.
[3]常金明,霍曉榮,崔燕.應用型本科項目管理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實證研究———以北京城市學院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6(3):37-40.
[4]趙秉巖.工商管理專業培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分析[J].創新創業,2016(8):44-49.
[5]周勇,張煒,張晶.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J].教育教學,2017(5):233-235.
作者:辛煥平 劉麗輝 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與法學院